中国儿童早期营养方案(1-3岁)
作者简介
王如文,儿科主任医师,儿科学教授。中国儿童中心营养与健康总顾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委员,《中国小儿血液》杂志主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副主编,北京市微量元素学会委员。195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儿科临床血液学、儿童营养及儿童发展等专业方面,担任多部著作主编及副主编工作,发表医学科学研究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荣获科学技术成果奖。
内容简介
消化系统的发育 1.牙齿 牙齿是人体内最坚硬的器官,通过它的咀嚼,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 牙齿的发育与骨骼有一定的关系,但因胚胎来源不完全相同,因此与骨骼 发育不完全平行。多数婴儿在7~8个月时乳牙萌出,12个月仍未萌出者为 出牙延迟。出牙一般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顺序萌出。1岁时萌出上下左 右第一乳磨牙,一般满周岁时共萌出6~8颗牙;1.5岁时出尖牙,1.5岁时 共12颗牙;2岁时出第二乳磨牙,共出18~20颗牙,全部20颗乳牙出齐应不 迟于2.5岁。 正常的牙齿发育需要充分的蛋白质、钙、磷、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 养素和甲状腺激素。到2.5岁时乳牙仍未出齐属于异常,如克汀病、佝偻病 、营养不良等患儿出牙较晚。 2岁内乳牙数的计算:乳牙数=月龄-6。 由于幼儿的牙齿还处于生长过程,故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这个时 期的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及某些营养素缺乏病。幼儿的咀嚼效率随年龄 增长而逐渐增高,6岁时达到成人的40%,10岁时达到成人的75%。 2.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 发达,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 口腔内有3对大的唾液腺一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还有无数散在的小 唾液腺。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其中水分约占99.5%。唾 液可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清洁和保护口腔,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 时,可起冲洗、稀释和中和的作用,溶菌酶可杀灭进入口腔内的微生物; 可使食物细胞粘成团,便于吞咽;淀粉酶可对淀粉进行单一的分解。新生 儿的唾液腺还没有充分发育,唾液分泌量很少。从出生后4~6个月起唾液 腺开始发育,同时由于添加了辅食,可刺激唾液的分泌和唾液腺的发育。 3.胃 胃是消化道膨大的部分,其上端通过贲门与食管相连,下端通过幽门 与十二指肠相连。胃的容量可以适应大量食物涌入,以完成储存与预备消 化食物的功能。1岁时胃容量为250~300毫升。 胃液是透明、淡黄色的酸性液体,pH值为0.9~1.5,主要由胃酸、胃 蛋白酶、黏液和内因子等成分组成。胃酸由盐酸构成,可激活胃蛋白酶原 。使之转变为活性的蛋白酶;维持胃内的酸性环境,为消化酶提供最合适 的pH值,并使钙、铁等矿物质处于游离状态,利于吸收;杀死随同食物进 入胃里的微生物;造成蛋白质变性,使其更容易被消化酶所分解。胃蛋白 酶可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黏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它覆盖 在胃细胞膜的表面,形成一个凝胶层,具有润滑作用,使食物易于通过, 还保护胃黏膜不受食物中粗糙成分的机械损伤。黏液为中性或偏碱性,可 降低胃酸酸度,减弱胃蛋白酶活性,从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细胞膜 的消化作用。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可以和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体,有促 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的作用。1岁后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 酶和脂酶的活性接近成人水平,1.5岁时胃蛋白酶的分泌已达到成人水平。 4.肠 小肠位于胃的下端,从上到下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 中问偏下处有胆总管的开口,胰液及胆汁经此开口进入小肠。食物中的营 养素在消化成为氨基酸、脂肪酸和单糖后,几乎全部在小肠吸收,仅有水 分和少量脂肪酸和葡萄糖在大肠中吸收。 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为消化后的食 物残渣提供暂时储存的场所。一般大肠并不进行消化,大肠中物质的分解 也多是细菌作用的结果。细菌可以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 和维生素K,但更多的是细菌对食物残渣中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和脂肪的分解。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大多对人体有害。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加 速有害物质的排泄。 婴幼儿肠道较成人相对长些,约为其身长的5~7倍,新生儿可达8倍, 而成人仅为身高的4~5倍。婴幼儿小肠黏膜纤细、富于血管和淋巴管,黏 膜面绒毛面积相对较大,故吸收功能良好;这个特点的另一面则是肠管通 透性强、屏障功能弱,有时肠腔内的毒素、分解不全的中间产物甚至在患 病时某些微生物亦可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造成对肌体的危害。 5.肝 婴幼儿肝脏相对较大,如新生儿肝重为其体重的4%,而成人则为2% 。这是由于肝脏不仅是一个大的消化器官,而且还是肌体营养物质的储存 库。此外,肝脏还是个解毒器官,对经由肠道进入体内的微生物产生的毒 性物质,从外界进入人体内的有害物质、药物,乃至肠道内食物分解后的 终末产物等等都在肝脏进行解毒或在减弱其毒性后排出体外。肝脏细胞分 泌的胆汁在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6.胰腺 胰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消化 起着重要作用。出生后3~4个月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 出生后一年胰腺外分泌部分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胰液分泌量随年龄 而增加2~3岁时胰液所含脂肪酶接近成人水平。 消化吸收的特点 1.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需要的营养素量相对较多,但胃肠道功能不成熟 ,胃液酸度不足,消化酶分泌少且活性低,因而承受食物的能力低。消化 系统经常处于负担相对过重的状态,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易患病毒性腹泻及细菌性肠炎 处于免疫功能交替阶段的婴幼儿,血液抗体及消化道分泌性抗体低, 易患病毒性腹泻及细菌性肠炎。 3.肠道缺乏稳定的微生态环境 新生儿出生时消化道是无菌的,出生几个小时后小肠就已有相当数量 的细菌,通常为需氧的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生后次日粪便中 已可检测出厌氧性双歧杆菌,1周左右即可成为新生儿肠道的主要菌株。随 后,母乳喂养的婴儿双歧杆菌毫无例外地发展为婴儿肠道的主流菌种,几 乎占粪便中菌群总数的98%;而人工喂养的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仅占菌 群总数的30%~40%。婴儿肠道微生态从无菌到稳定菌群的顶峰有一个演 变过程,大约要经历3~4个月。一旦为婴儿添加辅助食品后,双歧杆菌的 优势就逐渐减弱。从出生后最初几个1月的乳类喂养直到接近正常饮食,大 约要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随着膳食结构及成分的变化,菌群继续改变直 至接近成年人。正常的肠道菌群在此转变过程冲其原有的对入侵的致病微 生物的拮抗作用有所降低,因而容易发生肠道感染。 4.易发生水和电解质失衡 婴幼儿细胞外液所占比例较成人高,年龄越小水交换率也就越高,容 易发生由水代谢失衡引发的脱水,而且经常伴有电解质的失衡。肠道是婴 幼儿水分进出的主要门户,食物成分及所含水分、饮料所形成的流体环境 ,各种分子产生的肠道内渗透压,肠道免疫与菌群的平衡,肠道自身功能 及植物神经的协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肠道中液体的交换,很容易发生水和 电解质失衡,从而导致不同的渗透性脱水。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