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学习(克里希那穆提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1986年),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被印度及当代的佛家学者认为是现代龙树再来及当代的涅槃阿罗汉。他一生走访全球70个以上的国家演讲,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个国家的语言。 在现今全球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澳洲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推广克氏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
内容简介
如果一个人环游世界,他将注意到,不论在印度、美洲、欧洲或是澳 洲,人的本性是多么的相似。在学院、大学里,情形尤其如此。我们好像 用着模型制造出一种人的典型——以寻求安全感、成为重要人物,或尽可 能少思考而过着舒服日子为其主要关心的目标。 传统的教育,使得独立思考成了一件极端困难的事。附和随从导致平 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是反抗环境便非易事,而且 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所谓精神上的报偿、 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寻求享乐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了“ 不满之情”,遏止了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生 活加以明智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灵便冷漠迟滞了。 当我们寻求舒适时,通常会在生活里找到一处最没有冲突的安静角落 。于是,我们便惧于跨出这块隐蔽的地方。这种对生活、对奋斗、对新经 验的恐惧,扼杀了我们心中的冒险精神。我们一切的环境教养与教育都促 使我们不要异于他人,惟恐自己的思想与社会上的模式相左,使我们对权 威和传统给予错误的尊敬。 幸好,有些认真的人们,愿意摒除左派或右派的偏见,而探究有关人 类的问题。然而,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真正的“不满之情”,真正 的反抗之心。当我们对于环境不加以了解便屈服于其中,则我们可能具有 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渐熄灭了。不久,我们的种种责任更使它完全死绝。 反抗有两种。一种是暴力的反抗。这仅是对于既存的秩序不加了解的 一种反作用而已。另一种是深入的、充满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许多人反 抗既存的正统规范,却又落人新的正统规范,落入了更进一步的迷惘和巧 加隐饰的自溺自满之中。一般来说,我们总是脱离某一群人或某一组理想 ,而加入另一群人,背上另外的理想,如此地制造了新的思想模式;而对 于这项思想模式,我们则必须再起而反抗。反作用只会产生对立,而改革 则需要再度的改革。 然而有一种明智的反抗,它并非反作用,而是由于一个人对他自己的 思想、情感加以觉察,因而随着自我认识而产生。唯有当一种经验来临时 ,我们面对它,而不避开它所带来的骚扰,如此我们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 的觉醒;而高度觉醒的智慧就是直觉,它是生活中唯一的向导。 那么,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为何生存,为何奋斗?如果我们受教 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 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 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 的毁灭与不幸。 虽然生活确有更高更广的意义,然而,如果我们未曾发现它,那么教 育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可能受到高深的教育,然而,如果我们的思想和 情感不能融为完整的一体,则我们的生活将是残缺的、矛盾的,被许多恐 惧所折磨;一旦教育没有培养我们对生活持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它便没有 多大的意义。 在目前的文明世界里,我们把生活分成如此繁多的部门,以至于教育 除了是学习一种特定的技术职业之外,便没有多大的意义。教育不但没有 唤醒个人的智慧,反而鼓励个人去沿袭某种模式,因而阻碍了个人,使他 无法将自身作为一项整体的过程来加以了解。将生活上的许多分门别类的 问题,尝试着在它们个别的层次里加以解决,这表示完全欠缺了解。 个人是由不同的实体(entities)所组成的,然而,强调它们的差异之 处,而鼓励某种特定类型的发展,则导致诸多的纷乱与矛盾。教育应该使 得这些分离的实体完整合一——因为如果欠缺了完整性,生活便成了一连 串的冲突和悲哀。如果我们争讼持续不休,那么,被训练成律师又有什么 价值?如果我们的混乱延续不止,那么,知识有何价值?如果我们利用技 术上和工业上的能力来互相毁灭,那么,它们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的生活 导致暴力与不幸,那么,它又有什么意思呢?虽然我们或许富有,或有能 力赚取财富,虽然我们享有欢乐,拥有组织化的宗教,我们却生活在无止 境的冲突中。 我们必须对“私人”和“个人”加以区别。“私人”是偶然性的;我 所谓偶然性的,意指我们出生时的境遇与情况,我们凑巧生长于其中的环 境,以及随环境而来的爱国心、迷信、阶级的区分与偏见。“私人”或“ 偶然性的”只是暂时性的,虽然这一短暂的时刻可能持续一生。由于现在 的教育制度是以“私人”、“偶然性的”、“暂时性的”为基础,所以它 导致思想的腐化,以及对自我防御性恐惧的谆谆教诲。 我们大家都被教育和环境所训练,而寻求私人的利益和安全,为我们 自己而奋斗。虽然我们用美丽的言辞加以掩饰,然而,我们都是在一个基 于剥削与因恐惧而贪得无厌的制度下被教育着来从事各种职业。这种训练 ,必会为我们自己以及世界带来混乱与不幸,因为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制 造了心理上的障碍,使得他与别人分离。 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 个圆满的个人。一个只知接受训练的心智,只是过去的延续,这样的心智 永远无法发现新的事物。所以,为了要寻出何谓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探 询生活的全部意义。 整体的生活意义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是最重要的事,而我们 的教育所强调的是次要的价值,仅仅使我们熟谙了某个部门的知识而已。 虽然知识和效率是必需的,然而,把它们作为主要事物而加以强调的结果 ,则只会造成冲突与混乱。 有一种由爱所启发的效率,它行得更远,比野心所造成的效率来得更 伟大;如果没有爱——它使我们对生活有完整无缺的了解——效率便滋生 了残暴与无情。现在整个世界上,情形不正是如此吗?我们现行的教育, 是以发展效率为其主要目标,因此它便和工业化、战争相衔接;而我们便 陷于这个无情竞争与互相毁灭的大机器里。如果教育导致战争,如果教育 教导我们去毁灭他人或被人毁灭,它不是完全失败了吗? 要建设正确的教育,显然地,我们必须把生活当做一个整体来了解它 的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能够思考,不是指顽固不变、死守 理论的思考,而是直接的、真实的思考。一个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的思考 者,是一个不假思索的人,因为他遵循着一个模式;他重复着说过的话, 循着一个窠臼去思考。我们无法抽象地或根据理论来了解生活。了解生活 ,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在于此。 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 作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然而,整体能经由“部分”加以了解—— 可是这却是政府、组织化的宗教、独裁政党所尝试的工作。 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我们可能获有 学位,具有像机械似的效率,然而却没有智慧。智慧并非只是一些常识; 它并非来自书本,它也不是机巧的自我防御的反应,或具侵略性的断言。 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可能比一个博学的人更有智慧。我们把考试和学位 当作衡量智慧的标准,而培育了一种躲避人生重大问题的心智。智慧是对 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 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教育,应该帮助我们发现恒久不灭的价值,使我们不至于只依附公式 或重复口号;教育应该帮助我们拆除在国籍和社会上所竖起的栅栏,而非 强调它们,因为这些栅栏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对立。不幸的是,现行的 教育制度正促使我们变得卑屈,变得机械化,变得毫不思考,虽然教育唤 醒我们的智力,然而,它使我们的内心残缺不全、矛盾、没有创造力。 对生活如果没有整体性的了解,则我们个人的或集体的问题只有加深 、加广。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 整的男男女女,使他们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因为唯有在这样的人之中, 才有持久的和平。 唯有了解我们自己本身时,恐惧才会终止。如果每一个人想在每一刻 里澄清他的生活,如果他想面对生活上纷杂的事物、生活上的灾难、生活 上突然降临的苛求,他便必须更具弹性,因此,他必须不为种种理论或某 种特定的思考模式所束缚。 教育,不应该鼓励个人去附和社会,或与社会消极地和谐相处,而是 要帮助个人去发现真正的价值——它是经由公正不偏的探讨和自我觉悟而 来。如果没有自我认识,则自我表现便成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种种 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冲突。教育,应该唤醒一个人自觉的能力,而非 只耽溺于满足自己的自我表现。 如果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毁灭,那么学识又有什么用呢?一连 串残酷的战争,一次紧接着一次地爆发,显然在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式里, 有某种根本上的错误。我想大部分人对此都有所察觉,然而,我们却不知 道该如何加以处置。 制度——不论是教育上或政治上——的改变并不神奇;当我们自身发 生了变化,它们便改变了。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制度;一旦个人不了 解它自身的整体过程,那么任何制度——不论是左派或右派的——都无法 为这个世界带来秩序与和平。P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