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创新--新时代创新范式探索(精)

整合式创新--新时代创新范式探索(精)
作者: 陈劲|责编:王丹妮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78.00
折扣价: 140.70
折扣购买: 整合式创新--新时代创新范式探索(精)
ISBN: 978703065773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篇 科技强国与创新理论
  在世界历史上,世界文明和科技中心发生过多次转移,创新理论也随着科学技术与创新实践的发展而演进。探索世界与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并不只是为了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更是为了抓住全球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脉络、创造新的机遇,从而不再使中国错过时代赋予的使命,进而努力让中国在新的机遇和竞争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从而屹立于世界科技创新之林。第一篇科技强国与创新理论主要介绍中国科技创新强国实践探索和时代赋予中国进行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的使命,从而为整合式创新的提出揭开历史背景画卷。
  第1章 时代使命——科技创新强国建设与创新理论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习近平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国家创新能力排位靠前、国际性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在诸多高新技术前沿方向已经进入领跑阶段,逐步实现“弯道超车”。然而,要掌握世界科技的前沿、引领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仅要持续性地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理论,满足现实对于中国创新理论发展的要求。
  1.1 中国科技创新强国的探索
  1.1.1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历程
  国家科技创新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走过了艰辛的70多年、不凡的70多年。关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70多年中,有5个重要的里程碑(徐冠华,2019):①1956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同志在会上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次正式提出知识分子问题、发展科学技术问题;②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③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将科技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④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成为科技事业的重要旗帜;⑤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有了这些科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才有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习近平同志自2012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2013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其带领的国家领导班子将科技创新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位。2012年底,在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决策。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他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此次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习近平,2016)。随后在2017年10月18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2017)。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习近平,2018)。
  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对科技投入的总额逐年增加,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资源基础。2000~2018年我国研发支出的增长幅度均与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保持同步,详细如图1-1-1所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19 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 118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科技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更加凸显(国家统计局,2019)。技术创新成果在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高速计算、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的商业应用方面,我国的创新层出不穷。70年以来,我国历经自主创新和开放式自主创新的创新范式演进历程,正在向全面自主创新和全面主导创新的新阶段迈进(陈劲,2019)。
  图1-1-1 2000~2018年我国GDP与国家财政用于科学研究对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目前,我国研发投入的绝对值逐年增加并推动创新能力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虽然逐步缩小,已经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在世界科技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来看,在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方面依然面临严峻形势,我国基础研究能力与世界科技强国差距仍然较大,2020~2035 年是我国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转折时期:科技创新强国的细化战略部署与制度设计不足,没有完全解决科技创新大国向科技创新强国跃升的问题;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等战略高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和装备严重依赖进口;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得到改善,核心芯片、基础软件等国产化比例很低。总体而言,我国产业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发展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迫切需要依靠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必须尽快强力打破对传统科技创新路径的依赖,从宏观体制机制入手,设计产业核心硬技术突破路径、重视创新引领的核心技术突破。
  1.1.2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演化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在创新系统论的基础上演化发展出来,旨在理解和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典型理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于1997年提出了迄今广为接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即“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等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知识扩散和技术扩散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陈劲和尹西明,2019a)。
  “创新系统”的概念自上而下地发生着理论发展与演化。美国学者Nelson(1993)在研究了17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案例后,指出基于“技术国家主义”的制度和政策来支持企业发展,是提升一国技术创新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英国学者Freeman(1987)根据日本的产业发展经验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理念,强调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有效干预是提升一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丹麦学者Lundvall(1999)提出了“面向学习型经济”的互动式国家创新体系。Etzkowitz和Leydesdorff(2000)则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螺旋理论,强调“政产学”结合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进一步深化,Cooke 等(1997)提出和发展了“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的概念,强调区域层面创新治理的集群性和差异性,以及区域性创新网络对知识创造、流动和应用的重要价值。Malerba和Mani(2009)提出和发展了“产业创新系统”(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的概念,强调基于产业系统知识、技术需求和中介而开展的市场和非市场交互学习行为,以及据此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过程。陈劲(2017)提出和发展了“企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强调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复杂系统在各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产生和演进的。随着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