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醇儒:蔡清传

大明醇儒:蔡清传
作者: 蔡飞跃|责编:郝军启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8.60
折扣购买: 大明醇儒:蔡清传
ISBN: 9787522511306

作者简介

蔡飞跃,现名蔡辉跃,福建南安水头人,泉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土建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1984年至1985年因公赴非洲贝宁共和国援建洛科萨棉纺织厂;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心抵万里》等八部散文集,四次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单篇散文曾获2015-2016年度庄逢时海内外散文奖大奖及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中国当代散文奖"等奖项。散文作品入选《新中国散文典藏》(十二卷本)并多次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选》等选本。《散文百家》《福建文学》《散文选刊o上半月》《美文》分别推介作者散文小辑。长篇传记文学《大明醇儒:蔡清传》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传记文学。

内容简介

………… 第一章 人生之初 一 明朝景泰四年(1453)夏历六月。 秋天的味道闽南已可以闻到了,瓜果渐渐成熟,荔枝的果实挂得最高,红得最是醒目,古人喜欢把六月别称荔月。 荔月十八日(7月23日)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晋江县曾井铺(今属泉州市鲤城区)蔡府,以鞭炮齐鸣的方式向街坊宣告新添了人丁。这位新生男婴后来起名蔡清,字介夫。 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始置,元朝至明初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国家一级行政区。 曾井铺因宋代状元曾从龙居住过而得名,状元井尚在。古时城内实行“隅、统图、铺、境”分级管控制,孝感巷口至甘棠路口的孝感巷、曾井巷、小督池、花棚下、大春巷、五塔巷北段、甘棠巷北段这一带统称曾井铺。 景泰鸡年,夏历六月虽然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却是酷暑时节,由于小暑、大暑都在这个月,所以又称“暑月”。泉州暮夏的阳光异常毒辣,乡村、街巷蒸腾着炙烫的地气,稍微一动汗水顺着脊背扑簌而下,呛鼻的热浪驱赶着行人的脚步。但蔡清降生落地的第一声啼哭,为一家大小带来欢乐。蔡清的祖父蔡懋德喜笑颜开,不停地催促儿子蔡观慧:“‘荔枝红,送丈人’,多买些时鲜荔枝,赶紧到亲家王宅报喜。” 蔡观慧字允元,号味庸,他好读书,却没有走上仕途,平时乐意帮助人,与邻里之间关系融洽,极有人缘,认识他的人对他都很尊重。 蔡观慧与丈人住在同城。人逢喜事精神爽,领命出门的蔡观慧看天天蓝,看花花红,走至巷口大寺后鲜果店,向店家买一担荔枝,要求送货上门。蔡观慧是熟客,店家热情地推荐:“敝店时令鲜果齐全,光是荔枝夏秋各月都有不同的品种,五月成熟的叫火山,肉薄味酸;七月熟者,都是山荔枝,品种数十,佳者良有风韵,但壳粗厚。荔枝六月最合季节,肉厚味甘,好吃,店内的品种有早红、桂林、金钟、白蜜、状元红,都是佳品。不知公子要什么款的?”蔡观慧不假思索:“桂林、状元红各半。”店家高声说了一句:“蔡公子识货!”叮嘱伕工挑好竹篮跟随蔡观慧离店。 蔡清出世的这一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景泰癸酉年。景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的年号,前后共八年。这个年号容易让人想起一种起源于春秋的特种金属工艺品。这种工艺品在景泰年间技术制作达到了巅峰,又因珐琅釉以蓝色为主,俗称“景泰蓝”。 这一年,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大事,有的人出生,有的人去世。去世的知名人物中,有国子监祭酒王恂。王恂字用诚,湖广公安县(今湖北省公安县)人,明宣德五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累升大理寺右寺丞,巡抚贵州。景泰三年(1452)改任右春坊右庶子,管国子监司业事,1453年升任国子监祭酒,正当他要施展抱负时,是年九月,不幸中风殉职。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位当朝国子监祭酒在职期间病逝,本是很平常的。不过,此前的两个月,一位未来的南京国子监祭酒诞生在泉州府晋江县城曾井铺,这样的巧合就令人感兴趣了。 不妨简述一下泉州城与古晋江县城的渊源。唐嗣圣元年(684),分泉州(州治在今福建省会福州市)的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设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州废,三县仍属泉州。久视元年(700),南安县人孙师业向相关衙门诉称到州城路途遥远,取得效果,同意于南安县城(今南安市丰州镇)东南十五里(今泉州市鲤城区)复置武荣州,下辖四县:南安、莆田、龙溪、清源(今莆田市仙游县)。景云二年(711),原闽县所置泉州改为闽州,武荣州更名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天的泉州。唐开元六年(718),泉州刺史冯仁知因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从此泉州的州(府)城有晋江县附郭,即州(府)治与县治同城。提到蔡清的出生地,则是以前称为晋江县城西隅的曾井铺。 如今,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孝感巷24号,门口的巷子南通西街。因为在泉州影响最大的寺庙之一开元寺就在孝感巷东侧,连接孝感巷的一条巷子被称为大寺后巷。 家中添了男丁,作为祖父的蔡懋德无比高兴,祖母也喜笑颜开,两人双手举香对着厅堂上的祖宗灵位报喜,祈求列祖保庇蔡清六时吉祥。 举着香火敬祖宗的蔡懋德,号一朴,蔡府的四世祖。 曾井铺蔡府的先世居住福建泉州惠安县东林,元朝即将崩溃的前一年,家境殷实、饱读诗书的东林处士蔡惠始迁泉州城。古代称有德才宁愿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为处士,在东林,风华正茂的蔡惠颇有清誉。应该说,蔡惠离开故土是迫于无奈的。 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刺桐港是“东方第一大港”。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忽必烈大汗委派马可? 波罗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王子,泉州的繁荣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得到着重推介。元朝最后的一个年号至正,从1341年开始使用,到了1368年被弃用。这二十八年,元廷国运走下坡路,全国政局动荡加速。但在至正初年,泉州港城的经济社会还相对稳定。 1342年,即至正二年,罗马教皇委派意大利人马黎诺里出使中国,返程时由泉州刺桐港起航。也是这一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踏上泉州这片土地,两位都是有心人,都曾撰写游记行世。马黎诺里在《奉使东方录》记录泉州“刺桐港为大商港,面积广大,人口众庶。”伊本?白图泰在《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则赞美“刺桐港为世界最大港之一”。 在此期间,江西南昌人汪大渊两次随泉州海舶出洋。至正九年(1349),汪大渊刚好在泉州,泉州路达鲁花赤(监郡)偰玉立请求汪氏把亲眼所见的泉州与两百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海上贸易的情况,整理成《岛夷志》。 偰玉立生于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字世玉,号止堂,新疆畏兀儿(今维吾尔)族人,元朝诗文家。先世是回纥人,后世迁居高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元延祐五年(1318)进士。至正九年(1349)五月,偰玉立以正议大夫、福建行省泉州路总管升任泉州路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朝的官职,泉州路达鲁花赤相当于宋朝的泉州知州事,而晋江县达鲁花赤相当于宋朝的晋江县知县事。 偰玉立在泉州主持修编《清源续志》(即《泉州郡志》)二十卷,聘三山(今福州)文士吴鉴具体负责,将《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附在《清源续志》之后;他还倡议并主持谯楼、清净寺的重修。 至正十年(1350),偰玉立主持重修的有泉州文庙明伦、议道二堂和西庑斋舍和先贤祠等。元朝重视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远远高于科举考试。当泉州可观的海上税赋源源不断地充实了国库,元廷给予种种政策倾斜,不管是“东方第一大港”,还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的这些荣誉都在元朝闪耀最灿烂的亮光。相比商品经济,元朝的科举制度并不规范,因而汉儒大多不愿参加科举。相较于唐宋,元朝的儒家思想更贴近于市民与底层社会。尽管儒家思想被削弱,但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像偰玉立这样既注重提振经济,又重视修志和保护泉州文庙的色目官员,确实非常可贵。 偰玉立在泉州最大的功绩,是至正十二年(1352)将罗城向南推进拓建,与南宋绍定三年(1230)知州事游九功所筑的翼城连接成新罗城,并加高加宽。在扩城的同时,疏浚城濠,大大提高泉州城池的防御功能。 泉州祭祀名宦的祠堂有“名宦祠”和“名宦专祠”,入祀者不多,少数民族官员更少,偰玉立不仅入祀名宦祠,而且入祀两座专祠:一座在府治东侧,一座在洛阳桥(即万安桥)南侧,确实值得惊叹。 至正十三年以及第二年(1354),晋江、南安、惠安连续发生大旱灾,泉州动荡的因子被激活:五谷无收,百姓相食,官逼民反。至正十四年夏天,安溪人李大、南安人吕光甫联合揭竿起义,七月攻打泉州城劫富济贫,八月攻入兴化路(今莆田市)仙游县。这场农民起义延续时间虽然不长,但却给泉州路、兴化路及两路之间的惠安县造成震荡。这股反抗元朝的农民军事力量,《泉州府志》将其归属红巾军。 真正让泉州百姓坠入地狱的是从至正十七年(1357)开始,居住在泉州的波斯人的武装“亦思巴奚军”制造兵乱,史称“波斯戍兵之乱”。这场长达十年的兵患重创了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惠安县首当其冲。繁盛数百年的泉州港急剧衰落。 “亦思巴奚军”兵乱时,偰玉立不在泉州,他已迁湖广行省肃政廉访司佥事、海南道肃政廉访使。 偰玉立活了六十六岁,他去世后的第三年——1368年,元廷败退漠北苟延残喘。 年轻却有主见的蔡惠经过深思熟虑,感觉泉州城比惠安县东林更适合居住,便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变卖家产,与弟弟孟安背着父亲蔡谦的木主,举家搬到泉州城西曾井铺定居,成为曾井铺蔡氏始祖。蔡惠徙居泉州城仅一年,即1368年正月初四日,元朝的江山便告易帜,明朝洪武元年的年号正式启用。 曾井铺蔡氏二世祖蔡润,字世安,号纯斋,他是蔡惠的公子,这位蔡清引以为傲的高祖,性情沉静,受家风熏染爱好读书,不喜夸夸其谈。到了他这一代,曾井铺蔡府已在府城(晋江县城)行春门衮绣铺(今鲤城区东街)、晋江县三十六都钟卢山(今丰区桃花山)、三十二都金地院及南安三十三都等地置有地产。 蔡润禀性高尚,乐善好施,曾为晋江紫帽山(位于今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金粟洞等地方捐资捐物;蔡润还精通地理之学,在泉州城东钟卢山为自己选吉穴择阴宅。 蔡清的曾祖父蔡辉,系曾井铺蔡府三世祖,他博学多识,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中甲午科乡试何琼榜举人,不久入京师应天府(今南京)国子监读书,任过江西德兴县丞。 蔡清的母亲王氏,温良贤淑。叔叔蔡睿也是读书人。 话题回到景泰四年。蔡清出生时身子骨癯瘦,父母为了他的成长不知多操几份心。对于“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传统的佑儿礼仪,每一次都认真细致地操办,体现了父母对蔡清的舐犊情深。 景泰四年(1453)的除夕说到就到了,出生六个多月的小蔡清开始出牙,手眼已经协调,他能拿玩物,对熟悉的东西能表现出亲近的表情。 除夕,泉州俗称“年兜”,贴春联、跳火群是抒发美好愿望的两个仪式。下午,蔡府门上贴了写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类吉句的春联,对联是蔡观慧亲笔书写的。家门口也堆垛起跳火群用的干树枝、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 泉州“年兜”夜跳火群习俗起源于元末,据说与抗元有关:元朝成立后,施行“三户养一元”的政策稳固政权,规定三户百姓共同供养一名元兵,家中所有铁器归元兵保管,使用刀具须经批准。在集权统治下,积怨颇深。元末时,朱元璋率兵攻入燕京,元廷政权摇摇欲坠,饱受天灾人祸的闽南百姓忍无可忍,约定在大年夜以放火为号,集中力量绝杀元兵。 入夜时分,家家户户门口点燃草堆,元兵走出兵营看热闹,百姓趁机潜入兵营偷走兵器,一夜之间把元兵杀得一干二净。这个过程,被泉州百姓把民谚“三户养一元”补上一句“一夜刣完全”(“刣”,闽南语“杀”的意思)。慢慢地,老百姓把“年兜”夜跳火群演化为烧掉旧岁晦气、趋吉避凶的民俗。 蔡清出世的第一个除夕,泉州跳火群习俗已实行八十多个年头。傍晚,刺桐树梢挂着一抹斜阳,预示着天将薄暮。不过这时,泉州城却更加热闹了。吃过团圆饭,鞭炮响起来,门口的草堆熊熊燃烧。家中的男性先老后幼依次跳过火堆,往大门的方向跳,祈求过火消灾,兴旺门庭。蔡清是阿爸蔡观慧抱着跳过的,阿爸口中还念着:“跳入来,阿囝膨膨大……”的闽南四句,表达希望儿子乖巧成长的心愿。 天有点冷,望着小蔡清红扑扑的小脸蛋,蔡观慧心里暖洋洋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迎来了景泰五年(1454)夏历六月十八日,如何为蔡清过第一个生日,蔡观慧心里有点小紧张。他要在儿子周岁时,为儿子举办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抓周。抓周是对新生小孩家长的一次心理考验,在小孩第一个生日那天,家长们得准备不同的物品摆在男孩面前,每件物品寓意不同,根据男孩抓取到的物品,预卜未来的前途。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过程是庄重的,仪式感十足。蔡观慧耐心等待夫人王氏把小蔡清梳洗干净,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小心翼翼抱起小蔡清祭拜厅堂上祖先的灵位,禀告列祖列宗蔡清一周岁了,保庇蔡府新丁能平安长大。 紧接着,在厅堂尺二砖铺就的地板上,摆列笔、墨、纸、砚、算盘、铜钱、书籍、尺、刀、剑等抓周物品,任其抓取。前来蔡府道喜的有邻居朱鉴(字用明,号简斋),他是蔡清高祖蔡润的好友,曾任山西巡抚,景泰三年(1452)十二月辞官回家,他告老还乡半年后蔡清才出生。蔡清的姑母、堂姑等亲人也前来见证抓周。 小蔡清爬呀爬,出生于尊重儒学的人家,满屋子都是书,他对笔、书感到亲切。很快抓了笔,抓了书,蔡观慧长吁了一口气,高兴地抱起小蔡清。抓周尽管充满偶然性,但亲朋好友还是纷纷围拢上去,向蔡清的祖父母、父母道贺,都说小蔡清日后前程不可估量,一定能写一笔锦绣文章。 笑声一阵阵从蔡府传出,飘向曾井巷、甲第巷等积淀着深厚文化的古巷。 二 蔡府有座后花园,宽五丈,深八丈余,园内长有榕树、刺桐树、相思树、素馨、七里香,还有一棵柚树、一棵柿树,都是四世祖——蔡清的祖父懋德栽植的。蔡懋德虽然没有功名,因有田山出租,人又勤劳,尽管产业不如蔡润那一代多,但日子还算过得去。缘于刺桐是吉祥树,蔡懋德将其引植自家后花园,本意是兴旺门庭。 过完景泰五年(1454)的春节,转眼三月就来了。蔡府后花园的刺桐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红蝴蝶,蔡观慧感受到春意的张扬。 唐代以前,在东南亚,生长一种布叶繁密、花开红色、旁照他物皆朱的乔木,泉州先民感到满满的喜庆,紧赶慢赶运回故乡栽植。这种树既有桐树的特征,枝干又长刺,起名刺桐。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秘密。就说刺桐,传说先长叶后开花的年份,必然五谷丰登。刺桐因此又名“瑞桐”,一千多年前,刺桐就是泉州的主要景观树。 五代泉州永春县人留从效真正让刺桐树扬名,作为本土人,留从效对泉州的风土人情了然于胸。他在南唐宝大四年(946)控制泉州后,完善开闽王王审知向山要粮向海求财的政纲。三年后,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留从效任节度使(后封晋江王)。他统治泉州十七年,贡献不可磨灭。当税赋有了厚实的储备,立即重加版筑泉州罗城。他以超前的审美眼光,沿着四面城墙环植刺桐树。这位晋江王没有料到,“忽惊火伞欲烧空”的刺桐,良好影响竟然波及后世,成了泉州城和泉州港的代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刺桐树是落叶乔木,年年长叶,年年开花。每当长叶开花的时节,大父母(祖父母)、父母、叔叔、姑姑轮流抱着蔡清在树下看花。花开红艳艳,蔡清的脸上也笑成一朵花。 几度花开几度花落,天顺元年(1457),蔡清五岁了。夏日里,天上洋洋洒洒地飘着小雨,雨水落在蔡府门前的露埕,汇入窄窄的水沟。蔡观慧抱着蔡清,目送流水淌向内沟河。蔡观慧说,水沟里的水细细的,流速缓慢无力。当四面八方的细水注入内沟河,流向晋江,流向大海,水面就很壮观。蔡清盯着父亲的脸庞,似懂非懂。 转眼中秋节到了。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泉州城格外热闹。百姓出于对月亮的敬畏,把她称作“月娘”,小孩指着月亮说话,大人会立即制止,严厉地数说小孩,弯月如刀,对月娘不尊重会被割耳朵,并赶紧念四句:“拜月娘,拜月姐,好头毛,好嘴齿……”中秋这一天,泉州姿娘(妇女)把拜月挂在心上。黄昏时分,曾井铺蔡王氏在天井摆好香案,供的是月饼和瓜果,虔诚祷祝月娘保庇一家平安。 夜幕降临了,中秋赏月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蔡观慧在朋友邀约下前往笋江赏月。晋江位于城南一里许,为笋江、浯江、溜江的总名。西晋年间,中原战火纷飞,“衣冠南渡”的晋人带来先进的文明,沿江而居 ,故名晋江。 晋江是泉州第一大河流,被泉州人称为“母亲河”。她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而且已经成为泉州人重要的文化意象和文化符号,象征泉州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 笋江是泉州城南晋江下游的一段,因江北有一座宋代石笋而得名。这座石笋高丈二,共有七层,下粗上细,形状仿似耸立的巨笋,俗称石笋。“笋江月色”是泉州古时八景之一。每年的中秋之夜,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洞的江水都能倒映出一轮圆月。于是,中秋月下相约泛舟笋江,成为一种雅俗。蔡观慧是读书人,自然有人作伴前往江上读月。 每一个人都有一方心目中的天空,或看日月星辰,或看风起云涌。小蔡清平时喜欢观察意境繁复的夜空:无月之暝,静观银河亿万双明眸在眨动,心生神游天外的渴望;新月初升之夜,高悬天幕的半月,予他无涯的漫想。 往远处看,月光铺满了天地之间,铺满了门前的巷道,耳边少了白日里的聒噪,只有偶尔听到远处传来几声狗吠声……别有韵味的中秋夜,他的整个身心俨然融化在广袤的月夜之中…… 微凉的中秋夜,欣赏月亮的容颜,蔡清的心境有另外一种美妙。只见高天上的月亮一动也不动,比天下任何的银盘都要圆,都要柔和。 小小年纪的蔡清,扯着母亲衣襟坐在后花园刺桐树下喝茶吃月饼。月饼馅是杏仁的,很甜很好吃,母子情深,母亲倒了一杯清源茶给他润嗓子。 叔叔蔡睿讲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与星月有关故事,蔡清听得聚精会神……望着明媚、皎洁、一尘不染的月娘,浮想联翩中,嘴角不由自主地翘起了微笑。 蔡清转过头来,无意中看见母亲正在偷偷抹着眼泪。 有孝心的蔡清,此刻心有点慌了,想来想去想不出母亲悲伤的原因。他小心翼翼地问:“母亲,今天是中秋节,大家都在高高兴兴过节日。不知道孩儿错在什么地方,惹母亲不高兴?”看着蔡清说话一副大人样,蔡王氏破涕为笑。 蔡王氏慈爱地看了蔡清一眼,说:“阿囝,乖!你没让母亲不高兴。每逢节日我就会想起亲人。你母舅的大儿子名王翰,三岁时受泉州府晋安驿丞郑所的诱惑给他当儿子,改名郑麟,六岁时随卸任的郑所回浙江,已离开晋江两年,现在你舅你妗及两个表弟相次夭亡,没人继承香火。唉,你表兄王翰大你三岁,不知在浙江过得好不好?要是他能重归泉州承续王氏香火,多好啊!” 蔡清眨眨眼,说:“母亲,表兄现在住浙江哪里?你放宽心,等我长大了,一定将表兄找回来!” 母亲听了莞尔一笑:“乖儿子,母亲没白疼你,听说你表兄住绍兴府会稽县或山阴县。你要记住你今天的话,以后要好好读书,将来朝廷给个好官差,才有能力找回你表兄!” 中秋是吃月饼、团圆的日子,什么时候能和表兄在一起吃月饼,那就再好不过了!蔡清想到这里,坚定了用心读书的信念。 后来,蔡清说过:“少蒙父师训诲,偶于时文常习中窥见一条正道。”“父师”或指告老还乡的大夫;或说是对长者的尊称;或说是对师长的敬称。蔡清启蒙前,受到正面影响的主要是先贤、长辈和邻里长者。 泉州古称“海滨邹鲁”,邹是孟子的故乡,鲁是孔子的故乡,泉州靠海,泉州这座港口城市成为崇儒尚文的文化昌盛之地,欧阳詹(字行周)居功至伟。 蔡清五岁那年,父亲蔡观慧不止一次带蔡清到甲第境。距离蔡府以南一百丈的甲第巷有欧阳詹故宅,父亲期望他多接受泉州文化的熏陶。 明朝实行铺境制,曾井铺属城厢西隅。西隅共有清平、文锦、曾井、奉圣、铁炉、三朝、万厚、华仕、节孝、锦墩等十铺。“甲第境”属于文锦铺,与曾井铺毗邻。 每一次,蔡观慧总是把甲第境(巷)的来历讲得很动听。 唐代初年,泉州人对参加科举的热情不高。大历七年(772),福建团练观察处置使李椅,将泉州学宫从东隅移建城南兴贤坊,格局比以前壮观。新学宫落成碑记延请河南洛阳人、礼部员外郎独孤及撰写。独孤及不负重托,这篇碑记写得很给力。他勉励泉州的年轻人不要做结麻绳、戴斗笠的“野人”,而应做一个穿“青衿”的读书人。碑刻树立后,“输人不输阵”的泉州人深为感动,纷纷劝导家中子弟认真读书光宗耀祖。 唐建中元年(780),宰相常衮被贬为福建观察使,常衮是状元出身,到福建上任伊始,在福建倡建学堂,鼓励生员以读书为荣。泉州刺史薛播和席相也接连积极推动。 薛播到泉州任刺史也是建中元年。他在泉州三年,决定先树典型,以点带面,循序渐进转变泉州教育落后面貌。这时候,二十六岁的泉州青年学子欧阳詹走入他的视阈。于是,他常常邀请欧阳詹一起拜访隐居在南安县九日山的“隐逸诗人”秦系和贬为泉州别驾的宰相姜公辅,得到两位高士的点拨,欧阳詹顿时视野开阔,学识见长。 贞元七年(791),远赴泉州任刺史的席相与薛播一样爱才,他不遗余力地奖掖欧阳詹,引荐欧阳詹认识常衮,常衮对欧阳詹非常器重,将欧阳詹比作“芝英”,凡遇“游娱燕飨,必召同席”。自此以后,欧阳詹的名气“渐腾与江淮,且达于京师”。也就是说,在考取功名以前,京都长安(今西安)就知道欧阳詹的大名。 欧阳詹历经“五试于礼部”,贞元八年(792)殿试中贾稜榜第一等进士(又称甲第)。欧阳詹成了八闽第一位甲第进士。贞元九年(793),欧阳詹荣归泉州,在西隅詹厝山建宅,营建府第的地方后人起名“甲第巷”。欧阳詹逝世后,入祀泉州府乡贤祠和不二祠(址在今鲤城区小山丛竹公园)。北宋贤臣蔡襄夸他是福建后世“无人能与比者”,南宋大儒朱熹在不二祠讲学时,誉他为“温陵甲第破天荒”。 千百年过去,欧阳詹故居遗址在甲第巷95号,现在为泉郡甲第宫。 父亲蔡观慧讲述欧阳詹的故事很励志,触动了蔡清,他流露出钦佩的眼神。过了片刻,蔡清好奇地问:“距离我们家十几丈远的状元井,一定也有故事。” 蔡观慧听了,高兴地说:“你问得真好,状元井确实和宋代一位状元有关,他叫曾从龙,原名一龙,字君锡,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的四世从孙。南宋淳熙二年(1175)出生在咱们厝边。庆元五年(1199)殿试时,宁宗亲擢为第一,并赐名从龙。古文“锡”通“赐”,君锡,君赐,曾从龙的芳名果然为君主所赐。中状元后,曾从龙累官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他曾两次奉诏出使金国,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使命。曾从龙官居相位,忠心谋国,关心百姓疾苦,是南宋后期一位有作为的贤相。六十二岁去世后,追赠少师谥号,封清源郡公。” 蔡观慧补充道,曾井巷的“状元井”原来是曾从龙家中的水井,二孔八角形井的井盘,井孔近八寸。因为曾从龙中状元,那口井叫状元井,他住过的铺叫“曾井铺”,我们家西南侧的巷子叫“曾井巷”。蔡观慧又说:“有本事的人,是不会被后人忘记的,比如常衮、姜公辅入祀府名宦祠,曾公亮、曾从龙入祀曾二丞相祠……你要好好读圣贤书,向他们看齐。” “有本事的人,是不会被后人忘记的。”蔡清若有所思,自言自语。 如果问谁是蔡清的父师?朱鉴绝对可以算一个。 朱鉴(字用明,号简斋),生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世居晋江县三十三都古店(今鲤城区金龙街道古店村),后徙居泉州西隅,成了蔡润的邻居。 朱则文是朱鉴的父亲,出生于穷苦人家,很小的时候父亲朱德骥去世,伯父朱德春将他收留抚养。元末,遇见盗贼欲杀他的伯父,朱则文抱着贼首泣求,愿以自己的头颅换伯父一命,贼首感其义,将伯侄两人释放。寒门出孝子,朱则文非常有孝,他的夫人陈氏贤淑谦和。洪武年间,朱鉴的阿嬷(奶奶)年老双目失明,朱则文和陈氏宁可不吃不喝也尽心侍奉老人家。有一次,家中快要断粮时,朱鉴的母亲梦见高人提示:“你们夫妇行孝感天,将赐金助你家渡难关。”第二天,果然从家中地下挖出数十锭白金。见到意外获得的金子,朱则文对夫人说道:“老天帮助我们,但我们不能独占”。夫人也很赞同,便把金子换成谷物,救济附近的贫民。这段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诠释着朱家的孝义美名。 父母的孝行给朱鉴树立了良好榜样。在朱鉴年轻的时候,家里经常寅吃卯粮。有一次父亲生病,朱鉴听说喝肉汤能辅助药效,但没钱买肉,朱鉴竟偷偷忍痛割自己的股肉下锅熬汤。可叹的是,朱鉴的股肉还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朱则文就因病过世。 朱鉴当官后,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致仕后执着于理学的阐证。朝廷为朱则文在泉州文锦铺立“孝感”坊,在崇阳门内立“忠节孝义”坊,在文锦铺为朱鉴立“都宪”坊。朱鉴曾撰《朱氏父母孝感志》勉励子孙,“孝感”便成为朱氏一族的灯号,朱鉴住过的巷子也被称为孝感巷。 如果说,欧阳詹、曾从龙的事迹比较遥远,那么依然健在的朱鉴无疑是蔡清成长的一座醒目的坐标。 三 1457年是个有故事的年份,这一年既是代宗景泰八年,又是英宗天顺元年。英宗朱祁镇是景帝朱祁钰的异母兄,年长一岁。宣宗朱瞻基宾天后,朱祁镇承继皇位,年号正统。朱祁镇即位时,蒙古部落瓦剌不时骚扰北部边疆。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明朝和瓦剌的紧张关系公开化,瓦剌首领也先分兵多路进攻明朝,威胁京师。 战报飞传北京,太监王振鼓动皇帝御驾亲征,朱祁镇年轻气盛,不顾大臣的强烈反对,立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监国。征集五十万大军,与王振共同率领向漠北进军。朱祁镇那年二十三岁,毫无作战经验,王振对军事也茫然不知。不出一个月,在土木堡,朱祁镇成了瓦剌的俘虏,史书上称为“北狩”。 土木堡之变后,以于谦为首的一众大臣向孙太后建议,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朱祁钰登基即位,年号景泰。 景泰元年(1450),获释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镇被幽禁南宫,提心吊胆地过了七年。直到景泰八年(1457),景泰皇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正月十七日,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三位策划朱祁镇复位的带头大哥趁机破开南宫大门,朱祁镇得以复出,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二月,废景帝朱祁钰为郕王,不久朱祁钰离奇去世,年仅三十岁。 地广皇帝远,京城发生的事,即便惊天动地,路途那么遥远,蔡清当然一无所知,但他知道这一年泉州府重新开通晋江上游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与下游府城对开的水运航线。若是在宋元海丝鼎盛时期的泉州,这只能算是小事一桩。 在唐代,泉州是中国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北宋时,泉州知州事陈偁上疏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到了元祐二年(1087),朝廷获准在州治南隅的水仙门内(今泉州市鲤城区水门巷竹街)设置市舶司,管理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相当于现在的海关,一直存在近四百年。宋元福建市舶司给朝廷上交可观的税赋,也给泉州带来繁荣,泉州成为四海瞩目的大都市。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一反历朝对外开放的国策,他让“市舶”附属“贡舶”。自洪武四年(1371)下达“禁海令”,禁止私船渔民下海。朱元璋升天后,朱棣夺位成功,遣派郑和下西洋。泉州人欣喜万分,以为有望重振古港雄风。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厉害。“厚往薄来”的郑氏西下,终不过是一种替朝廷寻找“宝物”、招谕海外贡舶和市舶的官方交易,其意义不过是向异域播撒天朝厚泽,炫耀一番明王朝的威仪。 泉州港被朱明王朝渐渐冷落,时不时传出福建市舶司将迁至省治福州的风声,虽然贡舶仍不时在泉州港起锚或入港,郑和下西洋也多次途经泉州,但泉州港对外经济贸易受到极限制,只允许通琉球,福建市舶司发挥的经济作用已明显不如前朝。到了蔡清出生的前一年(景泰三年),泉州通琉球的航线也被刑部明令禁止,泉州港明显衰落了,这也是晋江水运航线重新开通后能轰动泉州的原因。 泉州府城至感化里水运重新开通的那一天,府城人山人海,表演大鼓吹,唱南音,放鞭炮,像过节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热闹?五岁的蔡清疑惑地问父亲。 蔡观慧回答得很有耐心:“宋元时期泉州海洋贸易繁荣,安溪县龙兴里、感化里一带出产冶铁。官府把冶铁、茶叶在安溪县的新林渡、魁美渡、下林渡、源口渡装船,沿着晋江运到刺桐港转运出洋。现在私船不能出海,海外的物资运不进桐城(今泉州市区),泉州只好依靠本地海味换山珍带活经济。”这时蔡观慧露出佩服的眼光,又说:“李森是感化里的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他的先世豪富,家业传到他的手上做得更大,人又热心做公益。晋江上游蓝溪段的马上滩、渊滩巨石阻塞。十几年前,他出资雇佣石匠凿除拦溪顽石,水运开始从安溪县龙兴里源口渡(今金谷镇元口村)至感化里下林渡(今湖头)。” 看到儿子听得很专心,蔡观慧接着说:“多亏李森打通了上游,今天这条航线才能重新启用。瓷器、五谷、木柴、土纸、木炭等山货从感化里运出,又从郡城运去海产品、食盐、土肥。货物流通,激活了泉州的经济后,李森确实了不起。” 小蔡清若有所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做人是应该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的。 还是蔡清五岁这一年,有一天,蔡清的姑父黄齐兴冲冲地前来蔡府,带来了欢乐。母亲王氏对蔡清说,你姑姑给你添了个表弟了,以后有伴读书了,听了母亲的话,蔡清开心一笑。这位表弟后来起名叫黄铭,字于鼎。 蔡清好奇地问父亲,姑父穿的衣服为什么不一样?父亲回答说:姑父是军籍。明初承袭元制,以配户当差为原则,全国居民被朝廷按职业编成军籍、民籍、匠籍、医籍等不同种类的户籍。大人们齐声夸赞蔡清年少眼尖。 姑父黄齐住县后街,蔡清是在表弟满月那天,跟着祖父母去黄府的,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表弟。县后街的街名可以顾名思义,黄府就在晋江县衙(今鲤城区东街中段北侧)的后面,县衙东邻泉州府署。府署门外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建于明朝正统元年(1436)。府署后面古榕森列,宛如屏障,府县两衙并列而建,备极壮观。 新生儿满月第一次剃头是闽南风俗,黄铭满月这一天,大人们一边剃头一边念着泉州四句:“摸头摸圆圆,剃头不用钱。”黄府的满月宴办了好几桌,宴至一半,姑父抱出小黄铭,宾客纷纷起身,依次抱抱婴儿,说一些祝福健康、富贵、聪明等吉利话。 时光如流,一年飞快过去。天顺二年(1458)是个“歹年冬”,泉州发生大饥荒,前来蔡府要饭的饥民特别多。蔡府从惠公迁来府城生活还算富裕,传到蔡清的祖父蔡懋德,灾年多,家境已不如往前了。有一天,蔡王氏偷偷对蔡观慧悲叹:“一家人不知另一家人事,别人看我们挑担不吃力,以为我们家风光,上门要饭的确实可怜,该帮还是要帮的。但再这样下去,我们家也承担不起。”观慧一声沉重叹息,说,也不知什么时候“好年冬”。蔡清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一天早晨,母亲喊蔡清起床,问要不要一起去大寺,大寺就是开元寺,在孝感巷东侧,母亲要去烧金纸,求个“好年冬”。 在大雄宝殿里,母亲忙着点香、祈祷、烧金纸。小蔡清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大寺,两座高大的石塔和恢宏的大雄宝殿百柱殿,让他大开眼界。 一位路人讲起开元寺建寺过程的传说,蔡清听得津津有味:唐垂拱二年(686)二月的一天,当地财主黄守恭梦见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这块地是黄守恭栽桑养蚕的地方。梦醒时刻,果然高僧寻到家门来了。黄守恭平素慷慨大方,而要他让出正在生钱的宝地未免心疼。他知道,明里拒绝只会败了自家声誉,沉吟良久,婉转地给高僧一个两全其美的答复:三天内桑树开出莲花定当从命。高僧点头称可。没想到,不出期限果然莲花齐放,满园白花晃得黄守恭目眩,疑是天意,只好践约。由于建寺时曾出现“紫云盖地”的兆瑞,“紫云”便成了黄守恭后人的灯(堂)号。 高僧得到了黄守恭的允许,马上募捐鸠工,寺建成后,初名莲花道场(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全国诸州(道)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寺名,这座扩建后的寺庙就以开元寺的寺名延续下来。 当时蔡清刚六岁,这个传说有点长,他只有模糊的概念。但大寺的安静,让他有了长大了在这座名寺附近读点书的心愿。 天顺三年(1459)的一天,沉寂已久的泉州港突然热闹起来了。七岁的蔡清听大人说,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王储世利巴交喇惹奉父王之命朝贡大明,船从“印度洋上的明珠”锡兰扬帆启程,最后泊在泉州港,得到港督郑远的盛情款待。郑远是郑和的堂侄,缘于堂叔郑和二下西洋、三下西洋都访问过锡兰,与锡兰国王建立良好的关系,郑远自然礼数周到,安排入住接待外宾的驿馆。征得泉州知府首肯,亲自护送王子进京面圣。 锡兰王储归国仍然取道泉州,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国王世利巴来耶病逝,国王的外甥巴罗刺达伺机篡位,王储世利巴交喇惹有国难回,只好隐居泉州,并取自己名字的第一字“世”为姓,后来迎娶一位蒲姓阿拉伯贵族女子繁衍生息。 当然,锡兰王储从泉州港登岸时,因官府举行隆重礼仪,这件事蔡清知道。但王储重返泉州事关机密,罕有人知晓。 就在锡兰王储登陆泉州的这一年,蔡清开蒙。为了有一个仪式感,这一天,少年蔡清的小手牵着他父亲蔡观慧的大手,跳入泮宫碎步朝前走。这是蔡清第一次到府文庙,人来人往,场面壮观,神色有点慌张。他来不及看清棂星门、乡贤祠的景致,来不及看清掠过古榕上空的留鸟,懵懵懂懂走进明伦堂。尽管晋江县学亦设在府城,但贪图路近,蔡观慧没有带蔡清到东门衮绣铺晋江县学(今泉州第一医院一带,已废)而到崇阳门外东南(今涂门街)府学开笔,美美地享受着府城学童的福利。 明朝科考的映衬,前朝科举星河显得黯淡。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皇庆二年(1313),元朝第四位皇帝仁宗下诏恢复科举,此时立国已有四十三年。延祐二年(1315)元朝第一次开科取士,此次科举仿唐宋旧制,尊崇朱熹之学,史称“延祐复科”。以后三年一次(中间停考两次),至正二十六年(1366)最后一考。元朝前后十六次进士考试(简称“元十六考”),每科录取不超过百人,共录取进士一千一百三十九名。 有元一朝,泉州确定名字的进士仅三名,科举气氛显得寡淡。明朝1368年立国,偰玉立主持重修泉州文庙才十九年,生员的精神支柱尚在。洪武四年(1371),明朝举行第一次进士考试,泉州举人陈章应、何德举金榜题名,泉州学术时代最光辉的一页开始翻启。 开笔礼是隆重的,一脸稚气的少年动作有点机械,在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明智的庄严仪式中,学着训导师的样子念“人之初,性本善……”再开笔描红。 明初许多地方的学童在社学启蒙,社学之名是三代(夏、商、周合称)时小学遗意,于元初创立,至元二十三年(1286),朝廷颁令凡各县所属村庄以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一人,“教劝农桑为务”,并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元亡明兴,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下令各地设立社学,延请师儒教化十五岁以下的民间子弟。正统元年(1436)朝廷颁令提学官及府、州、县官对各处社学进行扶持和监督,社学中品学兼优者,可免试补为秀才。但泉州府城(晋江县城)无专设社学,名额分配给各乡,各地以业祠为延师教育子弟读书的地方。 蔡清上的是私塾,又称私学。私塾是中国旧时一种私人办的学校,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两千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私学的产生,除了社会需求外,主要基于两个条件,一是有可教学的内容,一是有从事教学的人。私学的出现,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在私塾里,蔡清先认写在一寸多见方格上的楷书字,听先生教背诵和讲解。除了读书背诵以外,习字也有助于记忆。塾师扶着幼童的小手润字、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当粗通字义以后,学作对子,为赋诗做准备。尽管师塾学规甚严,打手板子、体罚为平常事,但蔡清天资聪颖,这种难堪的事从未落在他的身上。 蔡观慧心疼蔡清,有时,会带蔡清去山上读书。蓝蓝的天空上,太阳投下七彩光芒。山间清风徐吹,鸟儿栖息在枝头,发出悦耳动听的叫声。置身于这种环境,读书的效果更佳。有时,会让蔡清带书一起去晋江入海口,遇上十六日之夜,天上的圆月分外皎洁,宛如银盘高悬,映在海面上的清辉,瞬间被汹涌澎湃的海水强力揉碎。一时间,辽阔的海面上仿佛闪耀着无数的宝石,美得令人目不暇接。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大声背诵古文,极大地帮助了蔡清的知识掌握。私塾教育是蔡清人生的重要驿站,塾师严格的教育让他积累了基础知识。 ………… 本书是第一部对明朝知名文人蔡清的系统介绍,通过他可以补充、了解明代的儒林与官场生态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