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

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
作者: 吴涛,赖彩虹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
ISBN: 9787568090155

作者简介

吴涛,岭南师范学院首席教授,教学发展与质量测评中心主任,兼任广东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长期从事认知物理学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曾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物理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各1本,相关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金慧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0余项。

内容简介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始终重视优先发展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和进步发展的基石,对促进社会有序流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十分关键。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教育代际流动被公认为是“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表现指标,因此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度量与分析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研究了系列宏观的教育代际流动框架和理论,也实现了大量微观的教育代际流动实证分析,目前教育代际流动研究多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计算社会科学为教育代际流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框架,这是一个不断涌现的探索性新兴交叉领域,强调采用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可计算方法研究社会科学,包括以定性和定量相融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分析教育代际流动,建立计算机辅助的教育代际流动计算模型、技术、工具和软件,开展与之有关的教育代际流动大规模社会学互联网实验、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计算机行为模拟等,进而创造一套计算社会科学背景下的新型教育代际流动研究体系。 本书在计算社会科学的视角下做出一些尝试和探索,将教育代际流动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两个维度展开。具体逻辑关系为:首先通过文献综述阐明当前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从计算社会科学的视角开展可计算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为全书做好铺垫。其次利用不同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整体流动性、高等教育、乡村教育等不同角度验证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和趋势。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既有时序特征分析,也有空间分布演绎,还有从微观的角度,以清代官员陈瑸为例,探讨了教育代际流动的历史学演绎。在方法学层面,梳理了认知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教育代际流动问题的云模型方法、数据场方法,并做出了若干有益的探索。最后是全书的结论、讨论和展望。 本书共分为十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从文献入手可视化分析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现状和趋势。具体通过文献计量和知识网络分析的方式,从不同维度绘制了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包含了时序分布、空间分布、内容分布等,探明了教育代际流动问题研究的整体演进趋势,厘清了教育代际流动科学研究的领域结构,明确了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发展前沿,提出了在计算社会科学视角下可计算的教育代际流动研究解决思路。 针对目前教育代际流动研究偏重于宏观理论体系和微观实证技术、缺乏中观相关关系模型、内涵不明确、技术方法单一等问题,从计算社会科学的视角提出教育代际流动研究的新方法,实施教育代际流动的耦合与演化分析,在认知物理学的基础上探索计算机辅助的教育代际流动中观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