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纹大和绘——日本近现代天皇简史
作者简介
萧西之水,日本史作家,日语翻译,财新传媒、网易历史、《中国经营报》专栏作家。关注日本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与改革史,深入历史的发生地,追求历史的现场感,力求打破既定话语体系,挖掘历史细节,还原历史全貌。代表作《第〇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全史》(合著)、《日本战国武将记》、《明治日本建构史》。
内容简介
关于明治天皇以及战前天皇的实际权力,国内经常有两种极端误解:一种认为天皇跟中国皇帝一样,是“绝对君主”,必定“乾纲独断”,无人反对;另一种认为他是英国国王一样的“虚君”,虽然坐在皇位上,但“统而不治”,具体事务完全交给各路政治家。 应该说,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却也存在共同的问题,即认为睦仁本人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但事实上,无论睦仁还是后来的大正天皇嘉仁、昭和天皇裕仁,其权力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身边的顾问团体——“宫中”集团共同存在。 所谓“宫中”集团,狭义上说是担任过“宫中顾问官”职位的官僚,但广义上讲,是以明治天皇身边的“侍补”(帝师) 群体以及天皇本人信任的一些非主流派高级军官组成的政治团体。在探察近代日本历史时,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宫中”集团。一来他们在后世人眼里赶不上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些位于前台的政治家有名,二来他们的作用并没有写在各种已经问世的历史书籍或通俗小说里,而是深藏在他们本人的日记或宫廷记录里,研究深度不足者很难触及。 那“宫中”集团都有谁呢?首先要从一个叫元田永孚的人说起。元田永孚是熊本藩的武士,自幼热爱儒学,成年后受到水户藩儒学的影响,希望能够以鼓励“实学”的方式推动国家改革。明治维新后,年过五旬的元田永孚开起了私塾,由于他的儒学知识极为丰富,明治四年(1871) 五月,在明治政府掌权者大久保利通的保举下,元田永孚出任宫内省“侍读”,为睦仁讲说《论语》《日本外史》等各类儒学与日本国学经典。不知不觉中,他渐渐成为睦仁身边的得力帮手。 1877 年8 月29 日,在元田永孚的建议下,宫内省新设“侍补”一职,负责“君德辅导”,即睦仁的日常教育,到1878 年3 月,共有10 人成为“侍补”。这些人并不是等闲之辈:一等侍补有前文提到的宫内卿德大寺实则,有深度参与幕末政治的维新志士吉井友实(萨摩)、土方久元(土佐),三等侍补还有原佐贺藩主锅岛直彬。之所以让这么多人充任“侍补”,主要是天皇睦仁逐渐成长起来,大久保利通需要有一个可信赖的工作团队围绕在睦仁身旁,频繁接触、辅导天皇,帮助天皇解释政府提案,确保天皇不会有什么出格之举。日后,大久保利通还准备就任宫内卿,让自己成为连通政府与天皇的管道。 但始料未及的是,1878 年5 月14 日,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他的死不但标志着明治维新初期的“明治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 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也导致本已走向平衡的政治结构重新分裂:行政权方面,大久保利通的衣钵由伊藤博文等人继承,但在宫内方面,却是由“侍补”掌握着明治政府与天皇睦仁之间的沟通渠道,他们也开始着眼于利用这种权力增加自身对国家政治的主导权。大久保利通建立起来的这个工作团队,不但没有限制天皇,反而成了天皇的左右手。 就在大久保利通去世后两天,元田永孚等5 名“侍补”立刻提议,要求实现“天皇亲政”,睦仁也回应“各方奏报事宜甚妥,从今以后(朕)应多加注意”,这等于是对明治政府明确表示自己想要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意图。为了稳定局势,5 月18 日,伊藤博文接受“天皇亲政”的提案,允许“侍补”旁听内阁会议。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高层政治的主要矛盾便是伊藤博文等希望规范皇权、建立宪法体系的政治家与睦仁身边的“宫中”集团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