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
作者: (战国)孟轲|校注:天瑜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3.00
折扣购买: 孟子
ISBN: 9787561348505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故乡曲阜不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三岁丧父,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据《烈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又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无论是受教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学说无疑都受到了子思很深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从四十岁开始教徒。和孔子一样,他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一样不被重用,所以辞官还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就是《孟子》一书的由来。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 “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 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 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 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 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 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 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减轻赋 税,发展生产,衣食无忧之时才能关注精神,而成“礼”。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 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 育思想,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 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 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 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内容简介

卷一 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有‘仁义’而己矣。王日。‘何以 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 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 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前319年),于前369年继位为魏 国国君。他在位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屡次落败,不得已将魏国国都从安 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因此魏国又被称为 “梁”;前344年,他自称为王,史称“梁惠王”。据史料记载,前335年 ,为谋富国强兵,梁惠王以重金招募贤士,于’是,“孟子适梁,礼请孟 子,见之” [2]叟:古代对长老的尊称,这里是梁惠王对孟子的尊称。当时,孟子 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另外,叟也指老人,如《愚公移山》里的智叟 。 [3]王:指梁惠王。孟子将梁惠王简称为王。 [4]亦:只。 [5]庶人:即百姓。 [6]交征:互相争夺。征,求取。 [7]万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当时以拥有兵车的数量 来衡量诸侯国的大小强弱,一般而言,一乘兵车配甲士三名,步兵72人。 万乘之国就是很大的国家了,其次是千乘之国等。据《战国策》记载,战 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燕、齐、楚、秦等国,千乘之国有宋、 卫、中山等国。而文中提到的千乘、百乘之家,指的是公卿大夫封邑的大 小强弱。 [8]弑:臣子杀国君。此外,下级杀上司、地位卑微的人杀地位尊贵的 人也称弑。 [9]苟:如果。 [10]餍:满足。 [11]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道:“老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我的国家 ,一定有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说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 人百姓说‘怎样有利于我自己’?就会造成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的局面 ,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 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 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就拥有一千辆兵车,在拥有 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他们就拥有一百辆兵车,这其实也不算多。可是, 如果轻仁义而重利益,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永远不会得到满足 的。相反,从来没有讲‘仁’的人抛弃父母的情况,也从来没有讲‘义’ 的人侵犯国君的情况。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又何必说利呢?” 【阐释】 这是《孟子》一书的第一章。之所以把这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首章, 是因为孟子在这一章里提出的仁义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从孔子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起,儒家就认为“圣王之道唯有尧 、舜、禹、汤、文、武”,而这些“圣王之道”又以仁义为首,因此,仁 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 孟子身处的乱世是现实的功利思想大行其道的社会,针对当时的这种 社会风气,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扬仁义之说,希望以 一己之力改变这种状况。因此,他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议行,放淫辞 ,以承三圣者”为己任。由此可见,孟子的这些做法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 的,充分体现了孟子强烈的责任感。 当时,诸侯们追求功利的手段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而作 为一位大国之君的梁惠王之所以能见到孟子,根本原因也是为了能在争权 夺利的斗争中取得优势。在刚刚见到孟子时,梁惠王对孟子了解不足,错 把孟子当成是苏秦、张仪等崇尚“诈力”的纵横家之流,因此刚一答话便 问“有以利吾国”,而心怀仁义思想的孟子也不客气,观点鲜明地回敬道 “亦有仁义而已矣”,从而揭开了向全社会提倡和宣扬仁义思想的大幕。 当然,尽管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但他也不是始终都不想利、不讲 利,他只是不唯利是图而已。根据《孟子》一书的记载,孟子关于利的观 点有“鱼,我所欲也”、“修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而人爵”等。 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孟子仁义思想的重要方面——保民之说——其实讲 的也是利。可见,孟子是并不排斥利,只不过利不是他的主要思想。 孟子讲的利,与其他人追求的利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孟子反对人们 不讲社会公义、只讲一己私利的做法;其次,当社会公义与私利发生冲突 时,孟子主张把社会公义放在首要位置考虑,等等。只有知道了这些,才 能对儒家思想和《孟子》全书有更深的了解。 现在的君子不仅不羞于言利了,而且已经是“义利齐飞”,达到了孔 子所谓的“见利思义”的地步。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