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路(全六卷)

科幻之路(全六卷)
作者: [美]詹姆斯·冈恩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售价: 668.00
折扣价: 414.20
折扣购买: 科幻之路(全六卷)
ISBN: 9787575301176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詹姆斯·冈恩(James Gunn),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编辑、学者和评论家。1923年生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曾任美国科幻作家协会主席(1971—1972)和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主席(1980—1982)。代表作有《堡垒世界》《星际桥梁》《空间站》《快乐制造者》等;“科幻之路”系列是其樶重要的学术著作。1976年荣获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颁发的“朝圣奖”;1992年荣获“伊顿终身成就奖”;2007年被授予“达蒙·奈特纪念大师奖”。 詹姆斯·冈恩亲历了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见证了科幻新浪潮,并促使科幻进入美国学术界。他的科幻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和广播剧;他的研究著作通过对世界科幻史的梳理,展望了这种充满魅力的文学类型的未来;他编著的“科幻之路”从出版之日起,就迅速成为美国大学课堂开设科幻课程的标准教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科幻爱好者和年轻作者。 "

内容简介

"【文摘】 布拉德伯里编年史 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的出现,使科幻小说第一次符合了外界对它的预期。布拉德伯里的作品刊发在通俗杂志上,入选教科书,甚至再版于中小学校刊上。许多读者对科幻的了解仅限布拉德伯里,直到今天,这个群体依旧这么认为:构成科幻小说的元素不外乎彩色玻璃窗、堆满世纪初遗物的阁楼、发射时有如烟花燃放的火箭、银色蝗虫,以及火星城市的废墟。 科幻对创作者的吸引力一直很不稳定。在科幻史的多数时间里,科幻创作给予作家的回报都低于其他类型文学,这种现象直到近来才有所改观。科幻作家常常转投其他领域:神秘小说、影视剧、漫画书,还有其他专业性的写作活动。只是凭着对所读所写的科幻的热爱,他们才没有彻底放弃科幻,通常他们会不时回到科幻写作中来,即使只是以游客的身份。 布拉德伯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科幻作家之路走得很艰辛。在写过几十篇乏人问津的小说后,他才终于获得杂志的青睐。他的恐怖小说登上了《怪谭》,他的科幻小说卖给了《超科学故事》(Super Science Stories)和《行星故事》(Planet Stories)。最终,在1945 年和 1946 年,他将怀旧和感伤熔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结合独具感染力的文字魔法,他的作品出现在了光面纸杂志上:先是《美国水星》、《科利尔》、《时尚淑女》和《魅力》,接着有《纽约客》、《哈泼斯》、《时尚先生》、《麦考尔》、《十七》、《麦克林》和《星期六晚邮报》。其中一些入选了玛莎·弗利的《短篇小说年选》。 大约同一时间,布拉德伯里的《百万年野餐》发表在了《行星故事》1946 年夏季号上。这是后来一系列作品的开篇,这个系列在1950 年结集成册,以《火星编年史》(The Martian Chronicles)为名出版。第二年,另一本叫作《图案人》(The Illustrated Man)的选集出版。在此之前,阿卡姆书屋在 1947 年发行过一本他的恐怖小说集,名为《黑暗嘉年华》(Dark Carnival)。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从科幻的贫民窟里“发掘”出了布拉德伯里,向世界宣告了他的过人天资。不久,布拉德伯里离开科幻,转而投向了回报更高的事业。他写了电影剧本:《宇宙访客》(It Came from Outer Space)、《原子怪兽》(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以及约翰·休斯顿执导的《白鲸》(Moby Dick)。1966 年,他的小说《华氏 451》(Fahrenheit 451)被弗朗索瓦·特吕弗改编成了电影;1969 年,《图案人》也被搬上了大银幕。布拉德伯里也创作过戏剧和诗歌。他的《布拉德伯里的世界》(The World of Ray Bradbury) 和《美妙的冰激凌服 》(The Wonderful Ice Cream Suit)在洛杉矶成功上演,后者还曾短暂地登上外百老汇的舞台。他还写过其他剧本,包括一部改编版的《白鲸》,剧中莫比·迪克变身为一颗巨大的白色彗星。1980 年,《火星编年史》被改编为一部令人大失所望的迷你剧,相较而言,《必有恶人来》(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在 1983 年的改编电影或许更能让观众满意。20 世纪 80 年代,布拉德伯里重回犯罪小说领域,创作长篇的神秘小说;他还制作了一档有线电视节目《布拉德伯里剧场》,亲自担任主持人,内容改编自他的系列小说。 布拉德伯里是一个科幻界常见现象的代表—专写短篇的作家;他也能代表另一个更为罕见的群体—从未创作一部长篇、却依然大获成功的短篇作家,哈伦·埃利森就属于这个群体。《华氏 451》由一部中篇小说扩写而来;《蒲公英酒》(Dandelion Wine,1957)是围绕同一个主人公创作的系列短篇小说;《必有恶人来》(1962)也是一部扩充版短篇小说。布拉德伯里靠短篇小说和小说集确立了自己的声望,这些小说集的辑录标准有时是共同的主题(火星),有时是共同的来源(马戏团畸形秀演员的文身上展示的未来图景)。 虽然布拉德伯里常常被单独挑出,冠以“唯一的优秀科幻作家”之名,但是,他被人欣赏的原因可能更多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他的作品基本上属于奇幻。即使是那些带有科幻元素的小说,也并没有反映出多少现实,反而更多是布拉德伯里头脑中的想象。布赖恩· W. 奥尔迪斯(Brian W. Aldiss)称他为“我们最杰出的梦想家之一”,并作如此评价—布拉德伯里“是把写科幻的那套伎俩全部带上,当作高度自我化的表达工具,用在他那多少有点‘泰迪熊式’的宇宙观里的第一人”。罗伯特·斯科尔斯和埃里克·拉布金说,布拉德伯里“借用科幻的外衣伪装他那魔法般的先入之见,并且让这些成见更有说服力”。 奥尔迪斯说,布拉德伯里的世界是“前青春期式的”,他笔下角色的动机确实有着儿童般的纯洁,无论这种动机是善还是恶。但是,如果说他笔下的成年人有着儿童式的行事风格—向火星运河里掷啤酒瓶,在废弃的火星城市里用枪射击房屋的窗户—那么,他笔下的儿童却像成年人那样心思细密、不择手段。比如,在《大草原》(“The Veldt”)里,孩子设下陷阱困住父母;《决战时刻》(“Zero Hour”)里,孩子背叛了父母;《小刺客》(“Small Assassin”)里,婴儿甚至杀死了自己父母。虽然他的小说展现出一种反对技术的偏见,但在布拉德伯里自己身上,却依然保有许多青少年时期的科幻热情;比如,他曾对人类的首次登月行动感到欢欣鼓舞。 布拉德伯里笔下的火星明显是有悖于现实的,即使以 1946 年人们对火星的认知来看也是如此。斯科尔斯和拉布金认为布拉德伯里有意如此,目的就是让人把他的故事当成寓言。然而,与其说布拉德伯里在创造寓言,不如说他是站在与现实相隔甚远的位置,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在很多作品里,他给予读者的不是重建现实的尝试,也不是现实的形象,而是符号组成的经验。布拉德伯里有过很多偶像—林肯、惠特曼、萧伯纳、爱伦·坡、海明威、伍尔夫等等—他写过致敬这些作家的小说,将他们像先祖的魂灵一样唤起;读者没有得到他们的经验,只有他们作为言辞的使用者和书籍的写作者的形象。在《华氏 451》中,困扰布拉德伯里的不是烧书的行为,而是“书籍”—抽象意义上的书籍—遭到焚毁的结果。将投入火中的书的名字一一读出像是一场祈祷,就连诵读它们目录的行为也变成了一种仪式。 奇幻作家关心的并非现实,而是困扰人们睡眠的符号和本就具有魔力的文字。布拉德伯里是一位沉醉于文字的作者,他用这些有魔力的文字,为读者编织出比现实更瑰丽的梦。 (穆童、憬怡 译) 百万年野餐 [美国]雷·布拉德伯里 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向大家提议,叫全家人一起出发去钓鱼。这肯定不是妈妈的主意,蒂莫西心里很清楚。这是爸爸的想法,妈妈只是替他说了出来。 爸爸在火星石堆里来回挪动着脚,应声表示同意。一阵骚动吵嚷过后,整座营地就已收拾妥当,塞满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行囊。妈妈穿上旅行衣和衬衫。爸爸双手颤抖着,用烟草填满烟斗,眼睛却注视着火星的天空。三个孩子吵吵闹闹地拥入了摩托艇,谁也没有留心爸爸妈妈有什么不对劲。除了蒂莫西。 爸爸发动了引擎,轰鸣声划破天际。水波起伏着向后扩散,小船直冲向前,大家齐声高呼:“耶!” 蒂莫西陪爸爸坐在船尾,细小的手指落在爸爸长着汗毛的指背上。他看着运河蜿蜒向前,把七零八落的登陆营地抛在了身后。他们一家是乘坐小型的家用火箭从地球一路赶来的。蒂莫西想起了离开地球的那天晚上,大家行色匆匆,登上了爸爸不知从哪找来的火箭,说是要去火星度假。这目的地可真够远的。但是,因为两个弟弟的缘故,蒂莫西什么都没说。于是,他们来到了火星,现在刚刚着陆,就马上要去钓鱼。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他们是这么说的。 小船逆流而上,爸爸露出了奇怪的眼神。蒂莫西无法读懂。他目光灼灼,还隐约有些如释重负。沟壑纵横的脸上因此不再显得忧虑和悲伤,反而染上了一丝笑意。 就这样,小船驶过一个河湾,余温尚存的火箭消失在视野里。“咱们这趟要走多远?”罗伯特把手插入水中,溅起水花,如同一只小蟹跃入了紫红色的河水。 爸爸呼出一口气。“一百万年。” “天哪。”罗伯特说。 “快看,孩子们。”妈妈用柔软修长的手臂指向前方,“一座死城。” 他们现出热切的目光,死城却回报给他们一片死寂。时值盛夏,整座城市都沉浸在酷暑的寂静中,就像有位火星气象员特意改变了火星的天气。 这种死寂似乎让爸爸感到快慰。 隆起的沙丘上散落着不起眼的粉色石头,几根倾倒的柱子,一座孤独的神庙,接着又是绵延的沙漠。方圆几英里内都是这般景象。白色沙漠铺开在运河两岸,蓝色沙漠笼罩在运河上方。 突然,一只小鸟向天空飞去。像是划过蓝色池塘的一颗石子,击中水面,沉了下去,消失不见。 爸爸看上去吓得不轻。“我还以为是火箭呢。” 蒂莫西望向深沉如海的蓝天,想要在天空中找到地球,找到那场战争、那些毁掉的城市,以及人类之间的手足相残—这世界自打他出生以来就一直战火不断。但他什么都没有看到。战争已经远在天边,毫不起眼,就像高耸雄伟、寂静空灵的教堂里,两只苍蝇在拱门上纠缠不休。那么的无关紧要。威廉·托马斯抹了一把额头,他感到儿子的手激动不安地握在他的胳膊上,像只幼小的捕鸟蛛。他对儿子展露笑颜。“怎么了,蒂米?” “没事,爸爸。” 蒂莫西搞不明白,在身边这尊巨大的成年机体内部,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嘀嘀嗒嗒不停运转?这个男人长着硕大的鹰钩鼻,鼻子上的皮肤晒得发红,有些干燥剥脱。炽热的蓝眼睛好像玻璃弹珠,那是地球老家的小孩子夏天放学后的娱乐。两条壮硕的长腿像柱子一样杵在松垮的马裤里。 “爸爸,您在看什么呀,看得那么用力?” “我想找到属于地球的逻辑、常理、良政、和平和责任。” “这些东西都在那边吗?” “不。我没有找到。已经不在那儿了,很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也许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只不过我们一直在自欺欺人。” “快看,那儿有条鱼。”爸爸用手指着说。 三个男孩像女高音那样尖叫起来,探出细嫩的脖子仔细观察,船身也随之摇晃。他们发出”哇”和”喔”的惊叹。一条银色的环鱼漂浮在船侧,随水波上下翻腾,它包裹起一些食物微粒,接着像瞳孔一样突然闭合,将食物吞噬。 爸爸看着鱼,用低沉的声音轻轻开口述说。 “战争就像这条鱼。它游过来,见到食物,马上收缩。转瞬之间—地球没了。” “威廉。”妈妈提醒道。 “对不起。”爸爸道歉。 他们安静地坐着,感受着凉爽、迅疾又清澈的水流。唯一的声响只有嗡嗡的引擎、汩汩的河水,以及空气在阳光下受热膨胀的声音。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火星人?”迈克尔叫喊着。 “别着急。”爸爸说,“说不定就在今晚。” “火星人明明已经灭绝了。”妈妈说。 “不,并没有。等我找几个火星人给你看看。”爸爸马上反驳。 蒂莫西对爸爸的说辞很不满意,但他一言未发。样样都是怪事。不论是度假、钓鱼,还是大家相互交换的眼神。两个弟弟却早就心不在焉,他们用小手搭起凉棚,向运河两岸七英尺高的石堤望去,等待火星人现身。 “火星人长什么样子?”迈克尔向爸爸发问。 “等你见了就知道了。”爸爸似笑非笑,蒂莫西看到爸爸脸上的血管一起一伏,好像在打着节拍。妈妈的身躯纤细柔软,金丝般的头发盘成了发辫,用头冠固定着。她眼睛的颜色好像运河深处泠洌的河水,流淌在阴影中,几乎呈紫色,其间点缀着琥珀色的斑点。你能看到她的思绪在眼底游弋,像鱼一样—有的明亮,有的黯淡,有的游得很快、一闪而过,有 的不紧不慢、从容自在。偶尔她会把头抬起,寻找地球的位置,这种时候双眸子就会褪去杂质,只剩纯净的色彩。她端坐船头,一只手扶在船边,另一只手放在大腿深蓝色的马裤上,柔嫩颈项上的一道晒痕,衬出上衣领口盛开如一朵白花。 她不停向前眺望,想要知道前面到底有些什么。但她看不清楚。于是,她回头面向自己的丈夫,从丈夫眼中的映像里,她找到了答案;那双眼睛不仅反映着外界,还透露出丈夫内心的决绝。女人的脸因此舒展开来,她接纳了那份决绝,转过身去,突然之间明白了自己的目标。 蒂莫西也在张望。但他只看到一条紫红色的运河画出笔直的线条,穿过宽阔的浅谷,掠过山谷两旁饱受风雨侵蚀的矮丘,直到消失在天空的尽头。这条运河不停流淌,沿途经过一座座无人的空城,要是你把城市拿在手中摇晃两下,准会听到里面传来咔嗒的响声,如同蜷居干枯颅骨中的甲虫。一两百座这样的城市,在燥热的夏日和凉爽的夏夜里长眠不醒…… 他们不远百万英里来此远游垂钓,却不忘在火箭上备一杆枪。明明只是一场度假,可带来的食物却足够大家年复一年地生存下去。还有,爸爸为什么要把食物藏在火箭附近?度假。在这“度假”的面纱后面,绝不是一张喜气洋洋的笑脸,而是一副颇为坚硬、锐利甚至可怕的面孔。蒂莫西没有能力揭开这层面纱,两个弟弟也不行,他们一个 8 岁、一个 10 岁,还在忙着享受属于这个年纪的快乐。 “还是没有火星人。哼。”罗伯特用手捧起他的尖尖的下巴,愤愤地望着运河。 爸爸的手腕上绑着一台原子收音机。它的使用方法相当传统:只要贴近耳朵、抵在头骨上,不管远方的人是在说话还是唱歌,声音都会通过振动传入脑海。爸爸抬起手腕开始聆听。他的脸像是那些沉沦的火星城市,皮肤下陷,干瘪,几乎毫无生气。 接着,他把收音机递给妈妈。妈妈一脸错愕。 “怎么—”蒂莫西的问题没能问得出口。 因为就在此时,远方发生了两次爆炸,巨大的冲击从头到脚传遍全身,深入骨髓。接着又是几次小规模的震荡。 爸爸扬起头,立即加大油门。小船腾空而起,砸在水面上。这下,罗伯特的愁绪一扫而空,迈克尔也禁不住发出惊恐但愉悦的叫喊,紧紧抱住妈妈的腿,眼看水柱从他的鼻尖倾泻下来。 爸爸掉转船头,急忙减速,压低船身驶入一条细小的支流,在一座古旧的石头码头下停靠。码头破败不堪,闻起来还有一股蟹肉的味道。小船狠狠地撞向码头,大家差点扑倒向前,所幸没人受伤。父亲转身看向运河,想要知道水面上的波纹会不会暴露他们的藏身路线。波纹越过河面,拍打着石块,然后折返回去,与其他水波交汇,停息,接受日光斑驳的投影。一切归于平静。 爸爸静静听着。其他人也竖起了耳朵。 爸爸的呼吸声回荡在空气中,好像拳头击打在码头冰冷潮湿的石砖上。在阴影中,妈妈的眼睛如猫般锐利,她注视着爸爸的一举一动,希望从中了解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爸爸放松下来,长舒了一口气,嘲笑着自己刚刚的行为。 “是我们的火箭,我怎么没想到呢。我紧张过头了。明明就是那艘火箭啊。” 迈克尔问:“怎么回事,爸爸,发生什么事了?” “没什么,不过是炸掉了自己的火箭。”蒂莫西努力表现得若无其事,“我熟悉火箭爆炸的声音,我以前听过。我们的火箭刚刚爆炸了。” “为什么我们要炸掉自己的火箭呢?”迈克尔问道,“为什么,爸爸?” “因为我们在玩游戏啊,傻瓜!”蒂莫西说。 “游戏!”这个词迈克尔和罗伯特最喜欢了。 “爸爸故意让它炸掉,这样别人就找不到我们的着陆点,也没法知道我们的去向!以防有人跟踪我们,明白了吗?” “原来是这样,是个秘密!” “被自己的火箭吓了一跳。”爸爸向妈妈坦白,“我太紧张了。竟然认为还会有别的火箭飞来,真是可笑。就算有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爱德华兹家的那艘,前提是他和妻子能顺利抵达。”他再次把收音机贴近耳朵。两分钟后,他的手垂了下去,就像是在丢弃一块破布。 “终于还是结束了。”他对妈妈说,“收音机已经接收不到原子束信号了。其他世界电台全部消失了。过去几年里,电台早已所剩无几,现在空中更是完全安静了。这样的情形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一直是多久?”罗伯特问道。 “也许要等你的曾孙出生以后,才有可能打破这种宁静。”爸爸说。他坐在那儿,身边的三个孩子陪他一起,感受着他的敬畏、失落、无奈和妥协。 终于,他把小船再次开进运河,一家人继续沿原先的路线前进。 天色渐晚,太阳已经西沉,前方还有一连串的死城在等着他们。 爸爸和风细雨地同儿子们聊天。过去,他对几个儿子常常态度冷酷,语气疏远。而今他用手拍着儿子们的头顶,只用三言两语就让儿子体会到了他的爱意。 “迈克,挑一座吧。” “挑什么呀,爸爸?” “挑一座城市,儿子。我们马上要路过几座城市,就从这里面挑吧。” “好。”迈克尔说,“我该怎么挑呢?” “喜欢哪个就挑哪个。罗伯特和蒂莫西,你俩也一样。挑一座你们最喜欢的城市。” “我想要一座有火星人住的城市。”迈克尔说。 “你会有的。”爸爸说,“我向你保证。”他对着儿子说话,眼睛却看着妈妈。 短短二十分钟内,他们就路过了六座城市。爸爸没有再提一句爆炸的事情;他的兴趣转移到了孩子们身上,和孩子们嬉戏打闹、享受快乐,似乎变得比什么都重要。 迈克尔看中了他们经过的第一座城市,但大家信不过这种急促的第一印象,否定了他的选择。没人喜欢第二座城市,因为这是一处地球人的定居点,木制建筑早已腐烂成了片片木屑。蒂莫西选中了第三座,因为它规模宏大。第四和第五座城市太小了。第六座城市得到了妈妈在内的一致认同,他们惊呼“好棒!”“好美!”“快看那边!” 城中有五六十幢依然矗立的建筑,路面略有尘土但铺砌平整,甚至一两座古老的离心泉仍然在广场里喷吐水汽。晚霞中涌出的清泉,是城中仅存的一线生气。 “就是这儿了。”大家都这么说。 把船停靠在码头后,爸爸跳下了船。 “我们终于到了。这座城市属于我们了。从现在开始,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 “从现在开始?”迈克尔表示难以置信。他站起来,望望四周,然后面朝原先火箭的方向眨了眨眼。“不要火箭了吗?不回明尼苏达了吗?” “过来。”爸爸说。 他把小收音机贴在迈克尔铺满金发的头顶。“听。” 迈克尔听着。 “什么都听不到呀。”他说。 “没错。什么都没了。再也不会有了。明尼阿波利斯,火箭,地球,都没了。” 得知这一真相的迈克尔震惊不已,开始抽噎起来。 “等一下。”爸爸马上打断他,“我为你准备了许多别的东西,足够补偿你的损失,迈克!” “什么东西?”迈克尔噙住眼泪,好奇地企盼着爸爸接下来要说的话。如果这次的故事还是一样糟糕,那么他随时准备继续哭下去。 “我要把这座城市交给你,迈克。它属于你了。” “属于我?” “属于你、罗伯特、蒂莫西,属于你们三个。” 蒂莫西从船上跳了起来。“看啊,大家伙儿,这些都是我们的!全都归我们了!”他在和爸爸玩一场游戏,现在正兴致勃勃,挥洒自如。等一切尘埃落定后,他可以找个角落,偷偷地哭上十分钟。但是现在,游戏还在继续,这场“家庭出游”还没结束,不能扫了两个弟弟的兴致。 迈克尔和罗伯特一起跳了下来,然后搀扶妈妈下船。 “你们要留心自己的姐妹。”爸爸说。当时大家全都一头雾水,直到后来才明白他的意思。 他们急忙踏入这座用粉色石头砌筑的宏伟城市,其间不停低声交谈。死城的气氛让人不敢提高声音,只想观赏日落的美景。 “差不多再过五天,”爸爸平静地说,”我就会返回火箭那里,找到藏在废墟里的食物,把它们带回:我还会去寻找伯特·爱德华兹和他的妻女。” “女儿?”蒂莫西问道,“几个?” “四个。” “以后肯定是个麻烦。”妈妈慢慢点头。 “女孩。”迈克尔模仿古代火星石像的样子扮起鬼脸,“女孩。” “他们也是坐火箭来的吗?” “是的。如果他们能顺利抵达的话。家用火箭原本的用途是月球旅行,没法飞来火星。我们能安全登陆已经很幸运了。” “您的火箭是从哪里得来的?”蒂莫西趁两个弟弟向前奔跑的时候,低声发问。 “是我保存下来的。保存了二十年,蒂姆。我把它藏得远远的,暗自祈求最好永远不要派上用场。我想,也许我早就应该把它交给政府,用作战争,但我一直忘不了火星……” “还有野餐!” “对。这是你我之间的秘密。当我看到地球行将毁灭,等到最后一刻,我就带上大家出发了。伯特·爱德华兹也藏了一艘火箭,本来打算一同出发,但后来我们觉得分头行动比较安全,以防有人想要击落我们。” “所以您为什么要炸掉火箭啊,爸爸?” “因为炸掉火箭,我们就再也回不去了。还有,就算有坏人来了火星,他们也没法知道我们在这儿。” “所以您才一直抬头看天吗?” “是啊,我太傻了。他们不会追上我们的。我们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追踪的线索。我就是太小心了。” 迈克尔跑了过来。“这座城市真的属于我们吗,爸爸?” “这颗星球全部属于我们了,孩子们。整颗星球都是。” 他们站在那里,主宰着天地,支配着万物,统治着所有已勘测的土地,成了不容置疑的国王和总统。他们想要明白,拥有整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界又有多大。夜晚很快降临在稀薄的大气中,爸爸把家人留在了广场的喷泉旁,独自前去小船,然后捧着一沓文件走了回来。他把纸张堆在一座老旧的庭院当中,放火点燃。为了取暖,他们蜷缩在火焰周围,开怀大笑。蒂莫西看到,当火焰触及、吞没纸张时,上面的文字就像受惊的小动物一样一跃而起。纸张犹如老人的皮肤那样褶皱着,数不清的文字被焚烧殆尽: “国债券;1999 年度业绩图表;试论宗教偏见;物流科学;泛美联盟的几项问题;1998 年 7 月 3 日股市报告;战事简讯……” 这些文件是在爸爸的要求下带来火星焚烧的。他坐在那里,心满意足地把一张张纸投入火焰,向他的孩子诉说着这么做的意义。 “现在我该告诉你们一些事情了。对你们隐瞒这么多的事实,我认为不太公平。我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但我必须说出来,即便你们只能领会其中的某些部分。” 他把一页纸投入了火焰。 “我烧掉的这种生活方式,此刻也正在地球上遭受战火的摧残。原谅我的口气像个政客。毕竟,我曾经是个州长,为人诚实却遭人嫉恨。地球生命从没能安定下来,做出什么非常有益的成就。科学发展得太快,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能力,人们迷失在机械的荒野中,就像儿童那样不停翻新着漂亮的物件、小玩意儿、直升机和火箭;只注重那些错误的物品和机械本身,而忽略了机械的运用方式。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吞噬了地球。这就是我把无声的收音机拿给你听的意义。这就是我们要逃避的东西。 “我们很幸运。世界上已经没有其他的火箭了。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了,这趟旅行不是来钓鱼的。我一直拖到现在才告诉你们。地球已经完蛋了。星际旅行至少要在几个世纪以后才会再次出现,甚至就这么永远消失也说不定。结果最终证明,那种生活方式是错误的,是它亲手扼杀了自己。你们还很年轻。我会日复一日地向你们讲述这个故事,直到把它刻进你们的脑海。” 他停顿了一下,又把一沓纸扔进了火堆。 “现在只剩我们和另外几个人了,他们过几天会来到这里。我们人不多,但是足够重新开始。足够远离地球上的一切,重新建立一种生活方式—” 火舌从火堆中蹿出,好像在烘托他的语气。纸快要烧光了,现在只剩一张。地球的一切律法和信仰,都化为温热的灰烬,很快就会随风飘散。 蒂莫西注视着爸爸投入火中的最后一样东西。那是一幅世界地图,它受热扭曲变形—啪—像只温暖的黑蝴蝶那样飞走了。蒂莫西把脸转向别。 “跟我去见见火星人吧。”爸爸说,“快来,你们一起。来吧,爱丽丝。”他牵起了妈妈的手。 迈克尔大声哭泣,爸爸举起他抱在怀里,他们穿过废墟,向着运河走去。 运河。明天或者后天,那些女孩就会沿着这条运河,和她们的爸爸妈妈乘坐小船抵达,她们将会成为男孩们未来的妻子。 夜幕降临在他们周围,四周繁星点点。但是蒂莫西找不到地球。地球早已落在了地平线以下。这值得他思考一番。 一只夜莺在废墟中啼鸣。爸爸说:“妈妈和我会想办法教育你们。我们也许会失败。我希望不会。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见识,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多年以前我们就开始计划这次旅行了,那时你们还没出生。我想,即使没有发生战争,我们也会搬来火星,在火星上生活, 建立我们自己的生活标准。假如后来没有发生如今的事情,火星可能还要再等一个世纪,才会被地球文明所毒害。当然了,现在—” 他们来到了河边。长长的运河笔直地流淌着,清凉的河水湿润着周围的空气,夜光下水平如镜。 “我一直想见见火星人的样子。”迈克尔说,“火星人在哪呢,爸爸?您答应要带我去看的。” “就在那儿。”爸爸说。他把迈克尔扛在肩头,另一只手直直地指向下方。 火星人就在那儿。蒂莫西开始发抖。 火星人就在那儿—在那条运河里—倒映在河水中。蒂莫西,迈克尔,罗伯特,妈妈,爸爸。 波光粼粼的河水中,火星人沉默不语,长久地注视着他们…… (穆童 译)" 刘慈欣、尹传红诚挚推荐的“科幻必读书目”——一套书,读懂世界科幻史 朝圣奖、伊顿终身成就奖、达蒙奈特纪念大师奖获得者詹姆斯冈恩集大成之作 按历史发展、风格以及地域精选世界科幻名作,云集科幻名人堂作家代表作品 每篇搭配有詹姆斯·冈恩的贴心导读,带领读者体验世界科幻小说历史 封面插画由雨果奖樶佳艺术家赵恩哲精心设计 全面更新译文,补齐马尔克斯、冯内古特、莱姆、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