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2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国家记忆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日本皇室与侵华战争 侵华战争时期,处于日本社会金字塔顶端的昭和 天皇,作为日本社会的“现人神”,其对侵华战争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日本政府、 军部、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战争行为和侵华举措。然而 ,就是这位号称“立宪君主”“和平主义者”的昭和 天皇,在侵华战争期间,不仅多次阅兵、视察近卫联 队、观看航空队表演、检阅联合舰队,而且于1932年 3月16日发布诏书,表彰率军侵入上海的野村第三舰 队司令长官和末次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为鼓舞日本侵 略军的士气,昭和天皇不仅为他们御赐军刀、军旗、 绷带、香烟、美酒,而且亲自参拜靖国神社,祭拜战 死的“亡灵”,祈祷侵略战争的胜利。1942年2月18 日,为庆祝日军攻占新加坡,平时深居简出的昭和天 皇甚至骑马出现在二重桥上会见普通民众。昭和天皇 虽未披挂上阵,却通过派遣其侍从武官视察前线战场 ,了解战争情况,对前线日军士兵发布“圣旨”。 日本皇室成员与昭和天皇相比似乎少了许多“顾 忌”,他们直接参加侵华战争,或者为侵华战争服务 。如,昭和天皇的皇后亲自参拜靖国神社,慰问伤兵 ,视察民情,为天皇“分忧”。作为皇室成员的闲院 宫载仁从九一八事变后直至1940年长期担任日本陆军 参谋总长,谋划侵华战争;朝香宫鸠彦王作为上海派 遣军司令官,代替患病的松井石根指挥攻占南京之战 ,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秩父宫雍仁1938年以陆 军少将身份出任“华南派遣军”参谋,参加侵华战争 ,并多次代表天皇“慰问”日本侵略军。1937年11月 5日,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高松宫宣仁亲临前线 战场视察,鼓舞日军士气。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他 担任军令部和大本营海军参谋,积极策划和推动实施 偷袭珍珠港的计划。1942年,高松宫宣仁代表昭和天 皇参加“满洲国”十周年庆典。其他皇室成员大多参 与战争,或视察前线,或直接参战,或慰问伤兵,或 代表皇室从事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工作,但他们在战后 都逃脱了惩罚。(P002) 军校、军训、军人与政客 近代日本军人是一个特殊群体,某种程度上脱胎 于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士阶层,即使已经进入所谓“文 明开化”的明治时期,仍然具有某些特殊的权力,是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依靠力量。鉴于 此,日本政府和军部非常重视军事教育,成立陆军幼 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警察学校、航空 练习所等,开展各级各类军事人才培养与训练,且给 予军人很高的待遇。清末梁启超避居日本时,看到日 本各界欢送军人“出征”的热烈场面,曾深有感触地 认为日本军人“出征”的荣耀犹如中国人之入学中举 带花一般。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其军队“出征”,各 地民众热烈欢送,地方长官到会祝贺;其军队“凯旋 ”,各地民众热烈欢迎。 侵华战争中的日本伤兵,不仅得到及时救助,而 且被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使战死者也有相关机构 和人员帮助其遗族就业、生活。如,组织在千叶县疗 养的日本伤兵参观浅草观音寺,动员和组织在侵华战 争中因受伤截肢的士兵攀登富士山,安排断臂伤兵齐 藤保吉负责东京科学博物馆的检票工作,组织失明士 兵参加打字比赛等,从而安抚和鼓励这些伤兵继续支 持其侵华战争政策。为了使战死者的妻子振作起来, 安排她们进入教员养成所而进行特别考试。日本陆军 大臣、海军大臣等,以及其他社会名流,还及时慰问 、表彰战死者遗属,参拜明治神宫、靖国神社,祭拜 战死者的“亡灵”,动员日本各界支持侵略战争。但 是,他们一边动员日本民众“参军报国”“勤劳奉仕 ”“勇于牺牲”,一边自身在国内却享受着其乐融融 的家庭生活。正是在这些军阀、政客的主导下,1940 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在柏林签署了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将日本引向更大规模的侵 略战争不归路。(P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