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恐龙博物馆(精)
作者简介
青年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綦江龙等多种恐龙命名者;率先发现琥珀中的恐龙;荣获得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非凡贡献人物”奖;荣获美国沉积地质学协会颁发的詹姆斯·李·威尔逊奖。
内容简介
\"我想要一张中国恐龙的全景图 邢立达 恐龙是演化史上的礼赞,它们最早出现在2.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并绝灭于66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中,支配全球陆地约1.6亿年之久。而我们人属从最古老的祖先到现在,也不过区区300万年不到。 恐龙是“新产物”。从1824年命名的巨齿龙(Megalosaurus),1825年命名的禽龙(Iguanodon),到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42年创建“恐龙”(Dinosauria)一词,再到2019年我最新命名的迅猛龙(Xunmenglong),科学界认识第一只恐龙到现在,还不到200年。1842年,距离我们其实并不远,在中国还是一个带有耻辱印记的年份,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也就是说,从晚清开始,恐龙学才出现,并在北美发现大量恐龙化石之后开始风靡世界。 欧文在创建Dinosauria 这个词的时候,基于巨齿龙等的发现,定义庞大、尖牙利爪、令人惊恐不已的这一类动物,得到了“恐怖的、庞大的蜥蜴”这样的新词。日本学者在引入这些概念的时候,将Dinosauria 翻译为“恐竜”,竜是“龙”的异体字,中国地质学家章鸿钊将这个词语引入中国,自然而然就变成了“恐龙”。将“saur”翻译为“龙”是一个棒极了的创意,东亚的龙不同于西方的龙,是民众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的神兽。“恐龙”这个名字一开始,就远远比“恐蜥”“巨蜥”要更容易深入人心。 当然,200年下来,恐龙的种类已经比欧文眼中的要丰富得多,包括了蜥臀目的兽脚类、蜥脚类,鸟臀目的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肿头龙类。恐龙的定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新的定义是:三角龙和现代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这时候你们一定觉得眼前出现了奇怪的名词——鸟类?这正是恐龙学在最近几十年掀起的革命,从20 世纪70 年代的恐龙文艺复兴,也就是热血恐龙假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各地发现大量的带毛恐龙化石,比如小盗龙等等,恐龙与鸟之间的关系不再模糊,鸟类被认为是恐龙唯一存活至今的恐龙类群,用徐星老师的话说,“恐龙未亡,它们还在天上飞。” 在科学普及中,恐龙更是一马当先,是孩子们的最爱。那么有没有一本书可以把恐龙都包括起来呢?恐龙的种类其实并不多,从属一级来看,有1500多个,其中著名的物种就更少了。学者们和作家们做过很多尝试,撰写了很多恐龙百科,里面介绍了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恐龙,聊聊发现故事,最后提一提它们的亲戚们。 我也编撰和翻译过好几本恐龙百科,最早一本可能是大学期间写的《恐龙真相》,其中罗列了国内外常见的百余种恐龙,市场反响是挺好的,以至于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后来还持续了好几年。现在想起来,不忍翻开,怕看到零零碎碎的错误或不足。因为直到自己到了加拿大,正儿八经学起了古脊椎动物学的时候,才知道不少恐龙背后有着复杂的故事,还有发现史、骨学、分类学,以及各种交叉学科的研究。 我现在还不敢写一本世界恐龙百科,但写一本我已经比较熟悉的中国恐龙的百科呢?中国恐龙,林林总总,大约300余个属。我想象中的中国恐龙百科,应该是基于骨骼证据且包罗万象的扎实干货,而且要做到持续更新,纸面在再版时更新物种,平时在线上也齐头并进,给读者奉献一道终极知识盛宴,把一本百科做成一个IP,才是我的诉求。这就是《中国恐龙博物馆》诞生的初衷,我们为每一种中国恐龙编制一个档案和画像,做一次尝试,为读者们展现最全面的中国恐龙图景。 对恐龙感兴趣的朋友们,翻开这本书吧,或许不会令您失望的。\" \"1、为中国恐龙建立谱系,追寻亿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恐龙足迹 2、精讲100只中国恐龙的故事,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3、100张全新、科学的中国恐龙复原图,重塑你的想象力 4、古生物学家徐星研究员课题组精心审读 5、超值附赠:8堂免费邢立达中国恐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