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民间神话传说

中国乡村民间神话传说
作者: 张晓虹,吴必虎,池建新
出版社: 深圳
原售价: 398.00
折扣价: 250.80
折扣购买: 中国乡村民间神话传说
ISBN: 9787550737051

作者简介

本丛书由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池建新担任主编。 1. 张晓虹,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2002—2003年度哈佛大学燕京学者。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主持《上海城市活动空间研究》《14—19世纪西北地区社会风俗与环境效应》《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民间信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研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著有《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洞天福地》《万民所依:建筑与意象》等学术专著。 2. 吴必虎,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学会秘书长,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顾问,国土资源部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著有《中国景观史》《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等学术专著,并发表多篇地理学权威论文。 3.池建新,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纪录片制作人、导演,“2019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现任中央新影集团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策划创办《百科探秘》《创新无限》《文明密码》等多个栏目,带领团队推出《手术两百年》《中国手作·木作》《我给祖国唱首歌》等众多制作精良、影响广泛的精品纪录片。纪录片在央视纪录频道和各大视频网站上映,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多次获得“金鸡奖”“百花奖”“星花奖”“中国纪录片十佳十优”“纪录中国”“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精彩试读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中国乡村起源 乡村聚落是中国历史上家国一体构建的历史起点,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载体与见证。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文学,乃至与他族交往等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乡村宗教信仰、家国情怀、社区治理、道德法理的重要基础,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建构起重要作用。 一、生命之初、崇拜源头——乡村信仰形成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上古神话回答了世界如何起源、人类怎样诞生等问题。远古时期,生存环境恶劣,先民认知能力低下,需要大自然的恩赐、群体首领与英雄的护佑才能生存,先民为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创造了关于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的神话。最为人们熟知的上古神话,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等创世神话,神农尝百草、轩辕造物、燧人取火等始祖神话,大禹治水、共工斗诸神、蚩尤战黄帝、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精卫填海等英雄神话,日月山川、草木鸟兽等自然神话。 神话传说以片断、朴素的形式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战胜灾害、护佑人类的主题,引导规范着先民的生产生活,谱写着人类起源的故事,唱响了人类与大自然抗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赞歌。 二、部族之源、家国信念——乡村社区整合 (一)社区认同 对神的尊崇和对传说的认同,使得神亲1 突破了血缘和地缘的限制,成为维系乡村、部落乃至民族的精神纽带。乡村的祭祀仪式、神话传说、村落信仰,构成了乡土教育的重要生活化内容。乡村家庭教育中的语言选择、祖先记忆、教育期望影响着孩子对自己社区身份和文化的认同。乡村传统组织和民间仪式强化了族群认同,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神灵祭祀在村落社区认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乡愁情结的重要来源。 (二)族群之源 学者郭洪纪认为族群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名称、神话、价值和风俗习惯之上,以祖先的居住地、历史叙事、民间传说为文化根源。民族归属感、语言统一、宗教信仰一致和习俗相同等是族群认同的 要素,文化同一性是族群认同的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族群的文化同一性逐渐以族群记忆的形式存在,它在个体的脑海中一代一代流传,在对祖先的共同追忆中延续对族群的认同。因此,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具有直接的内在联系,一般认为,族群认同是以共同的(或者构建的)历史记忆为基础的不同人群之间的认同方式。民间神话传说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记忆,它是族群集体记忆的一种形式。唤醒族群的特定记忆,能促进族群认同,如战神蚩尤传说对促进苗族同胞对自己族群的认同、促进民族和谐有重要意义。 (三)国家之源 中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部族战争,其中主要有黄帝与四方部族的战争,黄帝、炎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尧舜禹与三苗之间的战争等。对共同世系的追溯、对同源共祖的认同,一直都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标志,而其典型的表达方式就是关于始祖的神话传说。在以地缘关系为主要基础的民族意识中,血缘认同较之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居于次要地位。民族意识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远古时代炎、黄两大部落在黄河中游的融合,到夏商周时期在频繁的冲突与交往中吸收羌、夷等周边各族融合为华夏族,到春秋战国时期“戎狄之国”的秦、“蛮夷之邦”的楚、“断发文身”的吴越先后融入华夏,到秦统一六国后形成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冲突与融合中,许多民族消失了,但对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神话传说的共同认同已经形成了集体性的文化记忆,促成了不同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三、文化之源、文明开端——乡村文化构建 文化起源神话又称发明神话,是初民以原始思维对他们的祖先的文化创造所做的解释。《吕氏春秋·君守》篇记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神话传说对乡村文化的建构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在大多以方言为载体的民间故事中,神话传说是主要内容。乡村建筑、生产设施、空间肌理等物质文化以及民间节庆、民间技艺、说唱文学、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无不受其影响。 四、信念之源、理念基石——乡村精神凝结 神话传说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在中国乡村土地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引领凝聚的作用,影响着乡民思维方式的形成、理想信念的培养、道德情感的熏陶等。如上古神话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所表达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励着广大乡民奋发前行,关帝的信义传说深刻影响着乡民朴素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 广告语: 神话传说主要产生和流传于农耕社会中,既是个体的生命表述和族群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 1. 本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三五”出版规划和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2. 联合央视纪录片专用团队开发制作非物质文化类的短视频,全力打造融合出版物。 3. 通过融合出版方式增强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让读者获得更多的视听体验。 4. 学院派专家深入村落实地考察与研究的学术成果,既有学术研究高度,又有第一手的民间资料。 5. 试图唤起社会大众对传统村落的关注,弘扬其非物质文化的价值,有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再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