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学中庸(精编本)/国学经典学生读本

论语大学中庸(精编本)/国学经典学生读本
作者: 总主编:闻钟|校注:高志忠
出版社: 商务
原售价: 17.80
折扣价: 5.20
折扣购买: 论语大学中庸(精编本)/国学经典学生读本
ISBN: 9787100112437

作者简介

高志忠,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明代宦官文学与宫廷文艺》《明清宫词与宫廷文化研究》学术专著两部。曾参与国家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作协文学创作出版工程项目。

内容简介

论语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内容涉及孝、仁、礼、政、学习等诸 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 道德范畴。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仁与礼,孔子对这 两个问题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主要内容是孔子引导其 弟子学习,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友爱宽容,进德修业 ,最后成为君子。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子:古代对有学问、有修养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均指孔子。②学:学习, 指学修己的道理和为人的知识。今人以求知识为学, 古人则以修养为学。习:一般作复习、温习,引申为 学习。③说(yuè):通“悦”,高兴、喜悦。 孔子说:“学习过了,并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 ,不也感到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 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 一位有德的君子吗?” “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掌握过程,但是学了 却不会用,就不是真正的“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死读书”“读死书”。学习到的知识能运用到实际 生活和工作中,才是学习的价值。 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 矣③;不好犯上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 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 ①有子: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字子若。有 子的长相与孔子很相近。在《论语》中,一般对弟子 只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可见他在孔子众 多弟子中的地位也比较高。②孝:子女对父母、长辈 应该有的正确态度,可理解为孝顺。在古代,孝字当 头。 弟(tì):通“悌”,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旧注上提到: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弟与孝 是儒家思想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③鲜(xiǎn ):少。④犯:冒犯、干预。上:上位的人,意思是 比你地位高的人,这里可引申为上层统治者。⑤未之 有也:正确的翻译语序是“未有之也”,“之”指代 的是“好作乱者”。在先秦时代,如果是否定句,且 宾语是“之”,那么会将宾语前置,放在动词前。这 种倒装的用法在《论语》中会经常遇到。⑥务:专心 ,致力于。本:根本,基础。⑦道:指的是孔子所提 倡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德思想,在这里指的是 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⑧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 心,即孔子提倡的最高道德准则。与(yú):通“欤 ”,用于问句结尾,无实意。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忤 逆长辈、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忤逆长 辈、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这种人从来没有 过。有道德的人专注于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了,‘ 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 ’的根本吧!”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