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崇文书局
原售价: 17.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曾国藩家书(节选)/语文经典
ISBN: 9787540322915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又已微发,幸不为害, 听之而已。湖南榜发,吾邑竟不中一人。沅弟书中言 温弟之文典丽蟊皇,亦尔被抑,不知我诸弟中将来科 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积累及父亲、叔父之居心立行 ,则诸弟应可多食厥报。以诸弟之年华正盛,即稍迟 一科。亦未遽为过时。特兄自近年以来,事务日多, 精神日耗,常常望诸弟有继起者,长住京城,为我助 一臂之力。且望诸弟分此重任,余亦欲稍稍息肩,乃 不得一售,使我中心无倚。 盖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废。场中又患眼疾,自 难见长。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 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 近闻还家以后,亦复牢骚如常,如数月不搦管为文。 吾家之无人继起,诸弟犹可稍宽其责,温弟则实自弃 ,不得尽诿其咎于命运。 吾尝见友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 檀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 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 随之。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 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 ,以吴檀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骚欲发之 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 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 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万望温弟再三细想, 勿以吾言为老生常谈,不直一哂也。 王晓林(植)先生在江西为钦差,昨有旨命其署 江西巡抚。余署刑部。恐须至明年乃能交卸。袁漱六 昨又生一女,凡四女,已殇其二。又丧其兄,又丧其 弟,又一差不得,甚矣!穷翰林之难当也。黄麓西由 江苏引见人京,迥非昔日初中进士时气象,居然有经 济才。王衡臣于闰月初九引见,以知县用,后于月底 搬寓下洼一庙中,竟于九月初二夜无故遽卒。先夕与 同寓文任吾谈至二更,次早饭时,讶其不起,开门视 之,则已死矣。死生之理,善人之报,竞不可解。 邑中劝捐弥补亏空之事,余前已有信言之,万不 可勉强勒派。我县之亏,亏于官者半,亏于书吏者半 ,而民则无辜也。向来书吏之中饱,上则吃官,下则 吃民,名为包征包解。其实当征之时,则以百姓为鱼 肉而吞噬之;当解之时,则以官为雉媒而播弄之。官 索钱粮于书吏之手,犹索食于虎狼之口,再四求之, 而终不肯吐。所以积成巨亏,并非实欠在民,亦非官 之侵蚀人己也。 今年父亲大人议定粮饷之事,一破从前包征包解 之陋风,实为官民两利,所不利者,仅书吏耳。即见 制台留朱公,亦造福一邑不小。诸弟皆宜极力助父大 人办成此事。惟捐银弥亏则不宜操之太急。须人人愿 捐乃可。若稍有勒派,则好义之事反为厉民之举,将 来或翻为书吏所借口,必且串通劣绅,仍还包征包解 之故智,万不可不预防也。 梁侍御处银二百,月内必送去,凌宅之二百,亦 已兑去。公车来,兑五七十金,为送亲族之用,亦必 不可缓。但京寓近极艰窘,此外不可再兑也。 邑令既与我家商办公事,自不能不往还,然诸弟 苟可得已,即不宜常常入署。陶、李二处,容当为书 。本邑亦难保无假名请托者,澄弟宜预告之。 书不详尽,余俟续具,兄国藩手草。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 沅甫九弟左右: 接弟十五夜所发之信,知十六日已赴吉安矣,遂 不寄首宅信。屈指计弟二十四日可抵营,二十五六当 专人归来,今日尚未到家,望眼又复悬悬。 二十二日写就一函,拟交首宅来足带省。二十二 日夜灯后,右九、金八归,吉字中营尚易整顿否?古 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弟之综理密微,精力较胜于我。军中器械其略精者。 宜另立一簿,亲自记注,择人而授之。古人以铠仗鲜 明为威敌之要务,恒以取胜。刘峙衡于火器亦勤于修 整,刀矛则全不讲究。余曾派褚景昌赴河南采买白蜡 杆子,又办腰刀分赏各将弁,人颇爱重。弟试留心此 事,亦综理之一端也。至规模宜大,弟亦讲求及之。 但讲阔大者,最易混人散漫一路。遇事颟顸,毫无条 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 宏大,无有流弊者耳。顷胡润芝中丞来书,赞弟有日 “才大器大”四字,余甚爱之。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 湖口贼舟于九月八日焚夺净尽,湖口梅家洲皆于 初九日攻克。三年积愤,一朝雪耻,雪琴从此重游浩 荡之字。惟次青尚在坎客之中。弟便中可与通音问也 。润翁信来,仍欲奏请余出东征。余顷复信,具陈其 不宜。不知可止住否?彭中堂复信一缄,由弟处寄至 文方伯署,请其转递至京。或弟有书呈藩署,未添一 笔亦可。李迪庵近有请假回籍省亲之意,但未接渠手 信。渠之带勇,实有不可及处,弟宜常与通信,殷殷 请益。 弟在营须保养身体,肝郁最易伤人,余平生受累 以此,宜和易以调之也。兹着王芝三赴吉,极家中近 日琐事,并问迩好,余俟续具。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 ,兄国藩手草。 外澄弟信一件,温弟信一件,季山写信一件,陈 心壶家信一件,京信一件。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