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故事/中国故事

陆游的故事/中国故事
作者: 孙丹林
出版社: 山东美术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0.44
折扣购买: 陆游的故事/中国故事
ISBN: 9787533054939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金兵逼近汴京,宋徽宗惊恐万状,立刻做了三件 事: 首先,遣使向金求和,拖延时间,好做另外两件 事。 第二,立即取缔“花石纲”。“花石纲”是怎么 回事呢? 原来,宋徽宗不仅爱好书画,而且笃信道教。当 时,朝廷上下,信道成风。由于皇族人丁不旺,宋徽 宗就让茅山道士刘混康看风水。刘混康说,在汴京城 东北角造一座石山,就能解决皇家子孙稀少的问题。 本来就信道的宋徽宗听了这些,相当信服,就劳民伤 财,大兴土木,在汴京建了一座“寿山艮岳”,也就 是华丽的石山。这样一来,老百姓就遭殃了。上有所 好,下必甚焉。各级官员拼命搜罗花石进贡,讨好宋 徽宗。只要有一石一木可用,官吏就直入民宅,强取 豪夺。为了不碰坏花石,他们不惜拆屋破墙。老百姓 怨声载道,他们也只当秋风过耳。大运河上运送花石 的船队连绵不*,称作“花石纲”。 什么是“纲”呢?运输大宗货物时,把货物分批 ,每批以若干车或船为一组,分若干组,一组称“一 纲”。比如茶纲、盐纲,还有大家熟悉的古典名著《 水浒传》中由“青面兽”杨志押送的“生辰纲”。 紧接着,宋徽宗又下了一道“罪己诏”。这又是 什么意思呢?原来,“罪己诏”就是古代帝王把罪过 归给自己的一种检讨书。据《左传》记载,“禹汤罪 己,其兴也悖(勃)焉”。——禹、汤把罪过揽在自 己的身上,其部落就兴旺起来了。因此,后代帝王每 当遇到天灾人祸,往往颁布罪己诏,抚慰百姓。罪己 诏表面上看是一种表示自责的形式,其实就是收买人 心的手段。 下完罪己诏,宋徽宗连皇帝也不做了,把皇位传 给儿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让他去头痛抵抗金兵的 事。至于这位新任太上皇,他马不停蹄地逃到了镇江 避难,直到后来形势看似稳定了,才在宋钦宗的催促 下回到京城。这是后话。 这时,北宋政权内部分为两派。以李邦彦、张邦 昌等为代表的一些人,极力主张向金妥协,从而维护 自己的利益,称“主和派”。李邦彦是个行为放荡的 无赖,人称“浪子宰相”,其品行可见一斑。而以李 纲、宗泽等人为代表的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保国安 民的一派称“主战派”。两派斗争十分激烈。 在金人进攻汴京时,围绕着是求和还是坚决抵抗 的问题,主和派和主战派展开了斗争。宋钦宗赵桓在 主战派的坚持下,任用李纲做亲征行营使,防守汴京 。李纲指挥军民多次打退金兵的进攻,迫使金兵不得 不远距离围困汴京。这时,大将种师道率领的二十万 援兵也率先接近汴京。 种师道是北宋名将,他由文官改任武将,英勇善 战,人称“老种”。当时金兵是孤军深入,只有六万 军队,凭着宋军的力量,**可以将其击退。 然而,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主和、主战派却又 围绕如何解汴京之围展开了第二次斗争。主和派也是 振振有词,什么国库空虚,军饷不足;*有人分析说 ,金兵把大宋惧怕的辽人都打败了,咱们大宋哪还有 招架之力呢? 于是,一方面因为金军的武力威胁,一方面为了 迎合主和派从而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宋钦宗罢免 了李纲,向金人求和,并接受了割地赔款的苛刻条件 。 宋钦宗为什么要迎合主和派呢?宋钦宗的继任者 、弟弟宋高宗赵构曾经问李纲:“渊圣(即钦宗)的 时候,勤于政事,观看奏章,有时候终夜不寝,但是 *终还是惨遭大祸,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大祸” 就是指我们接下来要说到的靖康之耻。李纲回答说: “渊圣在东宫十余年,令德闻于天下。及即大位,忧 勤恭俭,就算是古代的贤主也不过如此了。恰逢当时 国步艰难,他勤俭有余而英明不足,不能分别忠邪, 群言纷至,为小人所惑,*终误了大事。人主之职, 主要在于知人善任,近君子而远小人。这样,就算不 事必躬亲,也大功可成。”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