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光明日报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2.90
折扣购买: 培根论人生/西风译丛
ISBN: 7802063760
培根(1561~162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国王顾问、大法官等要职。主要著作有《伟大的复兴》《政治和伦理论文集》。 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鸣锣开道者。他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一一归纳法,他对经院哲学的科学观和传统逻辑思维方式的批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论死亡 人们害怕死亡,就像儿童害怕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而且儿童听到的故事 越多,其天生的恐惧也就越大,人们对于死的恐惧亦复如是。当然,把死亡 看作是罪孽的报应和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旅程,是圣洁而虔诚的,而把死亡 看作应向大自然进贡的贡品而惧怕之,则是软弱的。然而在宗教的默想之中 ,有时却混杂着虚荣和迷信。在某些托钵修会修士的禁欲书里,你一定会读 到这样的话:人自己会想到,如果他只不过是指头尖受到挤压或者折磨,那 是多么痛苦,因而他也会想象到,当死亡之时,整个躯体都腐烂了,消解了 ,那又是何等的痛苦。而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中,死亡的痛苦要小于一个肢 体所受到的折磨:因为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器官,并不是感觉最敏锐的器官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是一个人:仅仅以哲学家和凡人的身份说的:“使人 们害怕的。是死亡的装饰品,而不是死亡本身。”(Pompa mortis nlagis terret quam mors ipsa.)呻吟声和抽搐以及变了色的面孔,朋友们的哭泣 ,黑色的丧服和葬礼以及诸如此类,都表明死亡是可怕的。值得注意的是, 人的头脑中的每一种强烈情感都并不软弱,而是都足以压倒和控制对死亡的 恐惧;因而,既然一个人的身边有这么多的侍从能够打败死亡,那么死亡也 就决非如此可怕的敌人了:复仇心令人战胜死亡,爱令人蔑视死亡,荣誉感 令人追求死亡,悲伤令人飞向死亡,恐惧令人全神贯注于死亡。不仅如此, 我们还在书中,读到,在奥陶皇帝自杀以后,怜悯(这是最温柔的感情)导致 许多人死去,而这又仅仅是出于对他们的君主的同情,以及要做最为忠实的 臣仆。不仅如此,而且塞内加还把挑剔和厌倦增加了进去:“想想吧,同样 的事情你做了多么长的时间:不但勇敢的人和不幸的人会想死,而且厌倦的 受害者也会想死。” (Cogita(tuamdiu eadem feceris:mori velle,non tantum fortis,aut miser,sed etiam fastidiosuspotest.)一个人 尽管可能并不勇敢,也不不幸,但仅仅是因为对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感到厌倦 ,也会想死去。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出色的人的身上,死亡的到来所造成 的改变是非常之少的,因为他们似乎到最后一刻仍是依然故我。奥古斯都, 凯撒,死的时候说了一句赞美的话:“永别了,利维亚,要记住我们的婚姻 生活,活下去吧。” (Livia,congiugii nostri memor,vive et vale.): 按照塔西佗对提比略的说法,提比略死的时候仍然掩饰自己的感情:“提比 略的体力迅速衰退,但他作伪如故。”(Jam Tiberium vires et corpus,non dis-silnulatio,deserebant.);韦斯巴芗死的时候坐在凳子 上,说了一句俏皮话:“我想我正在变成神。”(ut puto Deus fio.);加 尔巴临死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砍吧。如果这有益于罗马人民的话。”(F eri,si ex re sit populi Romani.)同时伸颈就死。塞珀提米厄斯·塞维 鲁临死的时候还在处理事务:“要是还有要我做的事情,那就准备好。”(A deste si quid mi-hi restat agendum,)以及诸如此类。无可否认,斯多 葛派学者给死亡赋予了太多的可资思考之处,由于他们为死亡做了大量的准 备,也就使得死亡更为可怕。还是他:说的好,“他把生命的结束看作大自 然的恩惠之一。”(Qui finem vitaeextremum inter munera ponat Naturae.)死亡是正常的,正如出生是正常的一样,而对幼小的婴儿来说, 也许死亡与出生是同样的痛苦。在热切的追求中死亡的人,就像一个在情感 强烈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他一时间几乎感觉不到疼痛;因而,执著地致力 于某件有益的事情的人,也就确实避开了死亡的忧伤3。尤其是,请相信, 当一个人达到了有价值的目的、实现了有价值的期望的时候,那么最甜蜜的 圣歌就是,“现在可让你的仆人平安归去。”(Nune dimitcjs.)死亡还有这 一点,也就是它打开了通向好的声誉的大门,熄灭了嫉妒之火。“同一个人 ——一死了就有人爱了。“Extinctus amabitur idem.)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