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古代的那些外交家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先秦时期,所谓“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 ,不同于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先秦时期,华夏大 地上尚未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这个字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三皇五帝时期所谓的 “国”,是指氏族部落;夏商时期的与中央王朝或中 央王国相对而言的各地方的国家,称为“方国”;周 朝时中原地区被称为“天下”,当时所谓的“国”多 指大大小小的诸侯政权,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均属 此类。当时诸侯国权力颇大,享有独立的军事、财政 、外交大权,一个个诸侯国实际上已是一个个独立的 “国家”。 可见,当时虽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但 “国”与“国”之间的战与和,同后世的国际事务已 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百家争鸣”的时期正是中国 外交理论萌芽的关键时期,也是无数外交精英尽显风 流的时期。可以说,先秦时期的诸多外交思想,堪称 世界外交史上的瑰宝;先秦时期许多外交家的风采, 成为彪炳后世的楷模。 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太多的“国” 与“国”之间的战与和,使百家诸子们不得不关注国 家间的外交事务,于是中国早期的外交理论萌芽开始 出现。当然,先秦时期旨在论述外交事务的专著很少 ,许多外交理论大多包含在诸子百家的论说中。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外交理论的探讨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想“国际关系”的多种构想。 春秋战国时期,乱世纷争,列国混战,民不聊生 ,使人们对现实严重不满,其间不少诸子学派为我们 构想了一个个理想中的国际关系。以老子为首的道家 学派有着典型的理想主义外交思想,他们心目中的理 想社会便是“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老子》第八十章。他们反对战争,认为战 争是不祥的征兆,老子主张国与国之间应平等交往, 反对以大欺小。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更是将 理想主义的外交思想发挥到极致。《庄子》一书描绘 了一个“至德、致治”的世界:人回到自然界与万物 化而为一。 道家这种和谐安宁的世界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中 ,在春秋战国这段乱世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此外,同 老子一样,墨子理想中的世界也是多国并立的小国寡 民的世界,各国相安无事,和平共存。较之道家太过 缥缈的设想,孔子理想中的“国际”关系更为实际, 他并不期盼“小国寡民”,相安无事的“国际格局” ,而是主张回复到周初的分封制度中,各国唯周天子 马首是瞻,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合乎周朝礼制,各国平 等相处,互不攻伐。与儒、道、墨三家相反,以韩非 子为代表的法家理想中的世界是:一国大兴“耕战” ,以强力实现大一统的世界,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 君主集国家大权于一身,对其他人享有生杀予夺的权 力。 第二,和平外交方针的探讨。 如何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是先秦思想家 们着重探讨的问题,不同的学派对此有不同的设想。 道家认为以德报怨,方可解除国与国之问的纷争,实 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孔子极力宣扬其“仁政” ,他主张以仁义定天下,而反对恃强凌弱,纵有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他说道:“为政以德,譬如北 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他认 为“信义”是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准则。尽管战国时期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 了战争的合理性,但总体看来,先秦时期儒家的外交 思想可概况为:“柔远怀德”和“厚往薄来”。可以 说,先秦诸子百家的诸多外交思想中,儒家的和平外 交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他认为国与国之间应相互 平等,相互尊重。大国不应无故征伐小国,各国应“ 兼相爱,交相利”,他主张以“义”、“德”统一天 下,“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 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墨子·非攻》。以上所论及 的道家、儒家、墨家的和平外交方针,他们的共同点 在于:反对不义战争,希望各国遵从礼制、和平共处 。显然这样的外交主张在弱肉强食的东周乱世是行不 通的,孔子周游列国,兜售其“仁政”,却处处碰壁 ,便说明了和平主义外交观在先秦时期所面临的尴尬 境地。 第三,现实主义外交方针的探讨。 除和平主义外交观外,先秦时期,应乱世局面的 要求也出现了一批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他们推崇外交 权术,主张以“农战”增强本国实力,以实力使各国 臣服。他们中的代表学派当属法家与兵家。以韩非子 为代表的法家认为国家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随着 人口的增多,土地越来越紧张,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 土地就必然会发生战争。在国家利益的冲突中,战争 是必要的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使然。所以,要在 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兴“耕战 ”,一方面努力发展本国的生产,另一方面要有强大 的军事力量和积极准备与他国开战的决心。以孙武、 尉缭为代表的兵家多为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们在战争 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因而多劝阻国君谨慎用兵 。他们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兵者,凶 器也。争者,逆德也”《尉缭子·武议第八》。他们 最希望看到的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谋攻 篇》……同时他们强调结交的目的性,不主张无目的 的结盟。同时,他们主张外交应为战争服务,孙子在 《用问篇》中便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与断交当成离间 他国,窃取情报,最终实现军事征服的重要手段。可 见,兵家的外交策略是为其军事征伐服务的,他们研 究外交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永保太平,而是为了以外 交服务于军事,最终以强力一统天下。在先秦乱世, 现实主义外交策略拥有众多的拥趸,他们大多为诸侯 国的将相高官,如李悝、商鞅、李斯等。此后,使用 现实外交策略的秦国最终横扫六国,统一中原的史实 证明在先秦乱世现实主义外交策略无疑是适应时代要 求的。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