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集-创作卷Ⅳ-《花步集》《金陵五记》《晩春的行旅》(上)

黄裳集-创作卷Ⅳ-《花步集》《金陵五记》《晩春的行旅》(上)
作者: 编者:黄裳
出版社: 山东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34.40
折扣购买: 黄裳集-创作卷Ⅳ-《花步集》《金陵五记》《晩春的行旅》(上)
ISBN: 9787209133135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原籍山东益都北城。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1944年被征调往中国昆明、桂林、贵阳,印度等地任美军译员。后任《文汇报》记者、编辑。有著作《旧戏新谈》《妆台杂记》《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榆下说书》《来燕榭读书记》《来燕榭书跋》《笔祸史谈丛》等行世。

内容简介

苏州的杂感 到苏州去玩了一次,度 过了两天江南最好的秋天 。 我是冒着雨去的,还夹 杂着寒冷的北风,一下子 把前两天的闷热都赶走了 。照理说,这不是理想的 旅行天气。但我还是决心 上了火车。下车以后,苏 州市上正飘着如尘的细雨 。我在公共汽车站上等车 ,又看到了挑了一担碧绿 的青菜,跨着悠徐灵巧的 步子,一手张着伞,伞柄 就搁在扁担上的农家少女 。这是只有在苏州才能看 到的“风景”。不过那柄伞已 不再是发出特殊气味的油 布伞,换上了一把黑色尼 龙的自动伞,就只有这么 一点儿差异。 我上次到苏州距今恰好 一年。十多年来只来过三 次,因此至今还留着一些 生疏之感。这对一个新闻 记者正好相宜。只有陌生 的地方才能发现“新闻”。 北寺塔重修了。塔前又 增加了一座牌坊,油漆方 半。外面是围墙,不能走 进去看。后来打听了才知 道,这座牌坊是从“申衙前” 搬了来的,是申时行的“御 赐建坊”。我觉得这个主意 很不坏。申时行的“衙”早已 化为民居了。那座相当完 整的建于四百年前的牌坊 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就很不 调和。搬到北寺塔前,正 好起着“山门”的作用。申时 行在苏州是有名的,是明 朝的状元兼首辅,也并非 什么有特殊贡献的人物。 但他却是妇孺皆知的,原 因是著名的评弹《玉蜻蜓 》叙述的就是他的故事。 这是一个“风流”的故事。一 位少年在游览尼庵时和年 青美貌的女尼发生了恋爱 ,在尼庵里过了一阵快活 日子,后来终于死在这里 。女尼后来生下了一个男 孩,不敢留养,将少年的 遗物一玉蜻蜓一缚在婴儿 身上一起遗弃了……总之是 后来发生了一连串悲欢离 合的故事。评弹的主人公 的名字是申桂生,好像就 指的是申时行,我也说不 清楚。但在从前,申家是 为此经了官的。虽未禁演 ,但演唱时必须改为“金桂 生”,如果谁一说申桂生, 就要被捉将官里去。但听 客的心里是有数的,大家 心照不宣。这倒也是一种 巧妙的妥协方式。 第二天一早,天气虽然 颇冷,但雨已经停了,而 且出了太阳,是一个近于 初冬的好天气。我很早就 到“朱洪兴”去吃了“葱油开 洋面”,味道不错,虽然尚 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而 且著名的“虾爆鳝面”也不见 。此外,朱洪兴的店招似 乎也不曾恢复。我匆匆走 出时,竟未注意目前的店 名。这时“朱洪兴”对面的怡 园刚开门。于是我就成为 第一个游客。在面临假山 、古木、池水的平台上, 作了一套早操,偌大一座 园子,此时似乎竟为我一 人所有了。 这以后就到了“观前”, 这里有不少新建筑。在漂 亮的“文化馆”的玻璃展览窗 里看到了九十六岁的汤国 梨女士在苏州市领导人陪 同下中秋赏月的摄影。她 是苏州市革委会的副主任 ,也是市政协的负责人, 精神很好,很难相信已是 如此高龄了。 汤女士是章太炎先生的 夫人。太炎先生晚年就住 在苏州。 十年以还,太炎先生为“ 四人帮”的黑论客诬蔑得不 成样子,现在总算是非清 楚了。但正如鲁迅先生所 说:“近有文侩……竟也作 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 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 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 自量’了!”这种可恶的现象 ,一时怕也未能绝迹。因 此,看到汤先生受到人民 的尊重,是不能不高兴的 。 玄妙观已经整理得清洁 非常,解放前那种鸟烟瘴 气不复存在了;但又不免 觉得有些冷落。使我吃惊 的是,踏进三清殿时却发 现新华书店就设在这里。 那是因为书店的新址正在 兴建,尚未竣工的缘故。 (一九七八、十一、二 )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