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沟通的语用学(一项关于互动模式病理学与悖论的研究)/心理治疗经典与前沿译丛
作者简介
李剑诗,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MTI)英语翻译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学士。有丰富的英语口笔译经验,为多家境外机构本地化提供语言翻译服务。 王皓洁,同济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在读,2012年起接受系统家庭治疗培训,2014—2015年参加弗莱堡中德心身医学硕士项目,2013年起担任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系统家庭治疗“一年四季”班等心理治疗培训及相关会议翻译。 周薇,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神经内科专业,第五期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翻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供职于外资制药企业医学部,从事精神科药物研究相关工作,同时在上海同馨济慈等心理咨询机构担任兼职心理咨询师。关注神经症、情感障碍、青少年行为问题及亲子教育。 唐·D·杰克逊,医学博士,美国知名精神病学家,家庭治疗师和教师,系统科学家,沟通理论学家。杰克逊在理解人类行为方面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并以他在家庭治疗中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探索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著名的精神分裂症双重束缚理论,被称为心理治疗之父。1958年,杰克逊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家庭精神研究中心,即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多精神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并担任第一任主任。 珍妮特·比温·贝勒斯,维多利亚大学心理系名誉退休教授、科研工作者、教员、心理咨询师。研究范围涉及当面对话基本过程,当面对话微分析(MFD),实验方法学,心理治疗、医疗与中介设置的对话、学科问研究方法学等。《加拿大行为科学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家庭过程》(Family Process)等杂志编辑。 保罗·瓦兹拉维克,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行为科学系临床教授,帕洛阿多精神研究所短程治疗中心研究院共同创始人。逝世于2007年,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人类沟通领域的专家,他是加利福利帕洛阿多精神研究所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之一。代表作为《改变》(Change)和《建构的现实》(Invented Reality)。 王继堃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教师。精神科医师,医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美国布朗大学精神医学系访问学者。赵旭东教授“一年四季”家庭治疗与咨询连续培训项目教员;吴熙弱老师叙事治疗培训陪伴老师。学术研究著述丰富,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五十余篇专业文章,部分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审稿人。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