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1945中国记忆
作者简介
戚厚杰,男,江苏沛县人,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专业领域民国军事史、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屠杀史,出版图书多部,发表论文多篇。 王晓华,男,民国史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原在《史学学刊》工作。著作有《民国十大悍将》《台湾光复纪实》《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民国标识》《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黄埔恩怨》《蒋介石的家事与国事》《吃在民国》《远征颂》《汉奸大审判》《塞外雄风--西北军传奇》《百年风俗 变迁》《百年演艺变迁》《百年证券变迁》《决胜神州》《京华名士袁寒云》《民国子午线》《抗战海报》《杏花烟雨--江苏旧影》《民国军服图志》《模范南昌--新生活运动》等。 韩文宁,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馆员,多年从事中华民国史、南京地方史研究。著有:《见证1945:战区大受降》、《见证1945:审判日本战犯》、《蒋家王朝之二:台湾风雨》、《伪府群奸:汪精卫幕府》、《民初四公子》、《秦淮河史话》、《吴地文史学家》等书;主编《玄武名人史话》(明清卷)、《南京山水城林》(副主编)。另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有关民国史文章150多篇。 任骏,男,江苏南京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专业领域为中华民国史和抗日战争史,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出版多本个人专著。 刘晓宁,男,原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副馆长,出版总统府相关著作多部,是该领域资深专家、学者。
内容简介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设府县、定官职、兴学校,令军队进行屯垦,寓兵于农,且耕且守,并派人向高山族同胞传授耕作技术,为他们提供铁制农具与耕牛,帮助他们发展农业。同时,他还与东南亚国家和日本发展互利贸易。 但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子郑经继任后立即变脸,声称台湾不属于中国的版图。由于郑经背叛了郑成功的初衷,郑氏家族产生了内讧,衰相毕露,而当初被驱逐出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乘机插手清廷与郑氏政权间的斗争,企图找机会卷土重来。这时清廷内部曾对是否进军台湾进行过争论,康熙七年(1668),靖海将军施琅密奏朝廷,建议乘郑氏集团不稳之机进攻台湾。康熙皇帝对进军台湾的建议很重视,专门召见施琅到北京询问进军的方略,但因时机没有成熟,事情被搁置。 康熙二十年(1681)是清廷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郑经病死,其子在争夺继承权时互相残杀,人心不稳,即“贼势内乱,机实可乘”。大臣姚启圣向康熙奏称 :“郑经已伏冥诉诛,长子缢死,冯侍卫自立其婿,乃天亡海贼之时也。”同年五月,定远平寇大将军贝子彭率军进抵昆明城下,平定三藩之乱,即将取得全胜。于是,康熙皇帝决心解决台湾问题,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前往福建加紧训练水军,做好进攻台湾的准备。 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给事中孙蕙奏称,征台湾之事宜缓,因为天空出现彗星,用兵不吉利。户部尚书梁清标奏称,天下太平,凡事不宜开端,当以安静为主,身为天子的康熙于是下诏暂缓进军。 这一年刚过,康熙就下诏决定进攻台湾。六月十四日,施琅奉命出征,指挥水师两万余人,大小战船 200 余艘,由铜山起航,进取澎湖。台湾郑氏麾下的刘国轩率领兵力迎战,为防施琅登陆,在澎湖各岛要紧之处或筑炮台,或修矮墙。十六日,施琅开始进攻澎湖,作战中,施琅右眼被铳击伤,部将蓝理受重伤,但二人仍坚持作战。二十二日,施琅在总结经验后,以一部佯攻外堑,以反郑军之势;余分三路,各路船 50 艘,施琅居中指挥,以 80 余艘为后援。 双方激战,炮火石矢交攻,犹如雨点,烟火蔽天,咫尺莫辨。郑军并力死斗,清总兵官朱天贵战死,但是清军攻势不减。两军自早晨战至黄昏,郑军损失重大,势穷难支,终于战败,刘国轩乘小快船逃回台湾。经七天战斗,清军终于攻占澎湖。 ●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全新经典版,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只有翻开历史的细节,才能看到真相 ●畅销50万册的近代史经典全新修订版!讲透近代中国所有问题根源的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