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精)

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精)
作者: 孙歌
出版社: 贵州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8.40
折扣购买: 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精)
ISBN: 9787221154361

作者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内容简介

为什么要寻找亚洲?亚洲丢了么? 亚洲这个地理区域当然没有丢,不过发生在这个地理空间内的历史过程,却饱含着各种“丢失”。近代以来,亚洲经历了一个被殖民被侵略的过程,丢掉的不仅仅是领土主权、物质资源,还有精神与文化传统乃至主体尊严。曾经丢掉的,有些已经重新回归,有些却可能很难找回。 但是,这并不是我试图“寻找”的内容,虽然,这一切“丢失”都是我寻找的起点,是我作为一个亚洲人感*到的历史性屈辱所赋予我的内在动力;虽然,寻找并不是为了回到过去、恢复旧貌,也不是为了确实地占有某种对象—那样的“寻找”,并不具有思想功能。 我试图寻找的,是一个可以成立的论述范畴。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一个不能被整合的对象,一个无法把西方置于自己外部的区域,尽管经历了反殖民的民族独立运动,但是它明显的非自足性,以及无法被整合的多样性,如何能够支持自身成为一个独立的论述范畴? *初让我关注亚洲问题的,是我对*本思想史的阅读。而我*初感到困惑的,也正是这个亚洲无法自足性地整合的问题。在直观意义上,这是我必须跨越的**道障碍。一个同样直观的事实是,尽管这个范畴明显地并不自足,它却在历**承担过重要的功能,并且在**越来越具有现实能量,这是促动我在知识上对它进行探讨的原动力;但是在进入*本思想史阅读之后,我却逐渐不再执着于这个困惑,因为有一些*吸引我的问题,开始随着阅读的扩展逐渐浮现出来。这也正是本书**章所讨论的脉络。 想起来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这篇*早题为《亚洲意味着什么》的论文,在发表之后得到了一些意见反馈,我后来又进一步补充和修正;说起来,这是一个老文本,我早就把它放下了。但是,在这个文本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个真实的感觉却存留了下来:我在试图汇集*本现代思想**林林总总的亚洲论述的时候, 强烈地感觉到无法用一个笼统的归类方式来表述它们,也无法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呈现它们。为了让读者不会产生混乱,也因为我没有*为精致的分析工具,所以,在这篇*初的讨论亚洲的论文里,我试图完成的工作仅仅是对*本亚洲论述的基本类型进行整理。我把*本近代以来的亚洲论述,大致地归纳为作为符号(认同、理念、意识形态)的亚洲观念与作为实体(地域、风土、空间)的亚洲观念两种基本思路,并且特别指出了后者在建立关于亚洲一体性论述时所蕴含的否定态度。在这个整理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除非我甘愿放弃那些*为吸引人的独特性,否则,建立一个严整划一的亚洲论述或者东亚论述就是不可能的。 从和辻哲郎的风土学到梅棹忠夫的文明生态史观,从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到当代重建亚洲论述的*本知识群体,延续了一条与作为符号的亚洲观交错而富有张力的思路,这就是亚洲概念的空间性格。所谓空间,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相对的抽象概念,它是以实体为基础的;地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地理空间都是不同的,在地理学里寻找同质性要素,将是一个毫无趣味和鲜少发现的研究方向。有抱负的地理学家,通常是寻找那些富有个性的地理现象进行研究,而不是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止步,仅仅满足于寻找所谓普遍规律。 不过,在写作这篇论文的时候,我尚未从这个近年来才开始关注的角度入手,而是跟随着亚洲实体性的思路追问亚洲的一体性。把亚洲作为文明符号的载体,基本上可以绕开亚洲在实体空间层面的多样性和显著的差异性,也可以由于对抗西方霸权的目标而忽略亚洲与欧洲在地域上的连接、融合以及由此而来的相互渗透过程;所以从福泽谕吉、冈仓天心到竹内好,都可以在理念而非实体的意义上面对“整体性的”亚洲,并把它理解为一个可以独立论述的对象。而在另外一个论述脉络里,以人文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亚洲论述,则*多地关注到了亚洲“无法整合”的特征, 并试图寻找解决方案。**回过头来再看当年京都学派的论述, 虽然处在政治不正确的时代状况中,但是宫崎市定的交通史观、高山岩男的主体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都指向了如何摆脱一般化地统合亚洲,追问不同地理空间中历史时间内涵这样一个方向,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政治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视野,也提供了把符号化亚洲论述相对化的功能。 时隔多年再来看我**篇讨论亚洲范畴的论文,我开始注意到了自己在起点上无意识地追问却没有能力深入的问题,当*初把这篇论文命名为《亚洲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已经感*到了这个范畴在认识论上的自相矛盾:在潜意识里,我尚且不能摆脱关于普遍性的一元化理解,因此,并不能够在和辻哲郎的风土学、宫崎市定的交通史观和高山岩男的历史地理学视野中提取*为深入的可能性,通过对亚洲这一多元化实体空间的开放性讨论,建立对于人类历史多元性的知识感觉。 对于普遍性的一元化理解,并不是没有价值的认识论。人类概括事物的基本能力,正是从这里起步的。只是当这种理解方式被**化为理解普遍性的**模式时,作为认识论,它发生了以偏概全的问题。*何况,通行的普遍性论述模式与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过程有着潜在却又相当直接的一致性,所以,看似抽象的哲学命题,内涵了难以化解的内在历史紧张。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以来,第三世界**逐渐从反抗帝国主义殖民霸权的现实抗争发展到主体性地登上**舞台,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建立新的普遍性与如何确立主体性一起成为新的历史课题。在写作上述那篇论文的时候,我面对的问题是*本在20世纪的亚洲论述变迁与传承的历史,但是其深层的问题,却是一个是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两难。*本在20世纪前半期,走了以西方为模本的武力“对抗”之路,**失败了。整个20世纪直到**,从现实结果上看,*本**仍然把自己绑在西方的战车上。但是,*本的思想界并不那么简单,姑且不谈*本社会几代人在反省战争责任方面的一贯性努力,即使是那些并未直接对*本代表亚洲的霸权性侵略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知识分子,诸如和辻哲郎和京都学派的著述,都包含了比侵略意识形态远为复杂的要素。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亚洲思考》结集出版的阶段,思想史中这些不能被回收到侵略意识形态中去的潜在生产性要素,被新一代学者以非直接的方式转化为新的视野,并产生出新的成果。 当年以冈仓天心和竹内好为代表的亚洲对抗西方霸权的论述,也经历了一个静悄悄的发展过程。在冈仓的亚洲论述里,亚洲的实体性得到了强调,而亚洲的符号性则以实体性为基础;到了竹内好这里,亚洲并不是符号,而是“方法”,这是一个认识论上的飞跃。对于竹内好而言,人类是等质的,所以并不存在整体性和排他性的亚洲,存在的只是主体形成的过程。竹内好所说的“方法”,当然并非方法论,而是主体构成的机能性。竹内好没有强调亚洲的地理空间性,他只是在主体形成过程的意义上,赋予了亚洲以西方所无法完成的功能—去除霸权政治的不平等,把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各个地域的思想转变为真正属于人类的思想遗产。或许,竹内好几乎是本能地意识到,建立亚洲的主体性,不仅需要排除把亚洲视为实体的“去殖民”思路的干扰,而且需要建立新的多元普遍性论述。主体形成与新的普遍性意识的建立,是同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借助于亚洲的历史才能完成。 无论是强调历史地理学的多样空间意识,还是强调主体性形成的平等价值,“亚洲”都十分自然地成了载体。这也是我追问“亚洲意味着什么”的理由:一个明显并不自足的地理范畴,却承载了如此多重的历史和政治内涵,它是不是必要的、为何是必要的。*何况,无论亚洲这个范畴在*本历**的政治功能,还是政治地理学本身曾经在欧洲特定历史时期被**主义利用的经历,都使得它曾经包含了极为负面的历史性内涵,对它的使用总是会引起各种不愉快的联想乃至粗暴的批评。那么,是否需要继续讨论亚洲或者东亚? 1.思想文化史研究大家孙歌教授力作。 2.打破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和解释方式。 3.勾勒冷战与后冷战时代东亚思想与现实变迁。 4.寻找亚洲是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身的方式。亚洲视野等于把中国相对化,让我们知道在中国之外,还有除西方以外的广大地区。这些在近代以来面对的课题,比西方人近代以来面对的课题离我们*近。 5.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6.在中、*、韩等不同文化与认同中发现新的普遍性及其意义。 7.探索另一种讲述亚洲历史、世界历史的可能性。 8.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9.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