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荀子(人性的批判)(精)/经典宝库
ISBN: 9787510875540
说到荀子,第一个使我们困惑不解的问题大概就应该 是他的姓氏了。他究竟姓什么?在自汉以来的记载中,甚至 在他自己的书中,都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姓荀,一说他姓 孙。像他这样一位在历史上很有名而且很重要的思想家, 竞连一个确定的姓氏都没有,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但 问题就是这样的奇怪,他真的没有一个确定的姓氏。我们 现在称他为“荀”子,只是遵循司马迁《史记》的记法。 除《史记》外,其他有关荀子的古代典籍,像《韩非子》 、《战国策》、《韩诗外传》、《盐铁论》等等都是说他 姓“孙”的。而这些书,也都是我国历史上很重要的文献 ,而且也都是可以像《史记》一样使我们信得过的文献, 再说《史记》许多地方还是直接从《战国策》抄来的呢! 这当然是一个问题。 面对这一个问题,我国以前的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 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荀子原来确姓“荀”,可是在汉代有 一个皇帝——汉宣帝(在位时为公元前"73一前49年),名字 叫作“询”。当时人为了避他这个讳,便把荀子改姓“孙 ”了。这就是我国古代所谓的“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那 就是君主和父母的名字,做臣下和子女的既不能直接用口 说出来,也不能直接用手写出来,也不能在一般的谈话和 书写中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总是要设法避一避。如果没 法子避开,大都是采取下列三个方式来处理。那就是: 把原字缺一笔。如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 叫“敏”,所以林黛玉每写到“敏”字时便不把这个字完 全写出,只写成“敏”。古书中这种例子是最多的了,所 以,学者就根据这种“避讳”来断定古书写成或抄成的年 代。 用一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换一下。如战国末年 有一个很有名的辩士叫“蒯彻”,后因汉武帝名叫“彻” ,汉代人就把他改成“蒯通”了。唐代的人把“民”、“ 治”两字换为“人”和“理”两个字,便是要避唐太宗李 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的讳。 换一个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人因为汉宣帝名叫 ‘‘询”,荀子便不能姓“荀”,于是就给他改一个与“ 荀”音近的“孙”。这种例子在古书中也是很多的,我们 就不列举了。 可是,这种避讳的说法是不能使人信服的。一个基本 的原因就是汉宣帝以后汉代人抄述前代人书籍中引述到姓 “荀”的人,如(《左传》中的荀林甫、荀莹都未改,而且 汉代一些有名的姓“荀”的人物如荀淑、荀爽、荀悦也太 多了,他们为什么还照姓其“荀”而不改呢? 第二种解释是“荀”和“孙”在古代的发音很相近, 也很可能是相同的。古人常把音近或音同的字替代使用, 在古书中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可说是我们在读古 书的时候所遭遇到的最大麻烦。 第三种解释是姓和氏的混用。以前在西周之时,宗法 制度很严格,姓是姓,氏是氏,不能混用。但是到了春秋 ,乃至于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姓、氏便混用了。如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