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

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
作者: 编者:中国经营报
出版社: 经济管理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四十年不凡的变革者
ISBN: 978750966231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创业艰难 在接受一家人物杂志的采访时,柳传志说自己没看过 奥威尔的《1984》这本书,但1984年对于柳传志来说,无 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对改革开放前知识分子的状态,柳传志是这样概括的 :“被阶级斗争搞得心惊胆战,被无所事事的生活搞得麻 木不仁。”某种程度上,这也许是柳传志对自己那段人生 的描述。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6年,但中国人依然 生活在计划经济和票证供给的时代。柳传志这一年40岁, 月工资78元,全家7口人住在一间12平方米、屋顶铺着石棉 瓦的“自行车棚”里,在中科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搞 一项叫作磁记录电路的研究。早在1980年的时候,柳传志 已经接触到国外同类研究的优秀成果,这让柳传志异常苦 闷,后来他总结说:他可以忍受清贫,但不能忍受自己碌 碌无为、虚度时光。 1984年10月17日,柳传志和11个同事在北京中关村科 学院南路2号计算所的传达室里,创办了联想公司的前身。 从这一天开始,柳传志把自己投放到一个完全不可预知的 人生轨道当中。 在他40岁之前,整个中国都非常穷困,没有办法让个 人得到发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让他很痛苦。40岁以后 ,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他选择了创业,也知道会很艰难 。曾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柳传志不得不放低身段去和基层 工商管理人员打交道,为了一张审批报表,他得接受一个 年轻办事员难看的脸色和难听的斥责。 但即便如此,柳传志也丝毫没有回头的打算。那一年 的冬天,人们经常能看见柳传志在公司门口从一辆三轮车 上卸货,柳传志后来回忆时说,除了蔬菜,那时候公司几 乎什么都卖过。创业时的生存危机让“贸工技”这个基因 牢牢嵌入联想的骨髓里。 2014年深秋的一天,在靠近住所的一家酒店的会客室 里,柳传志向记者回顾了30年前创业的难处:“20世纪80 年代初成立的公司,遇到的第一个大难关就是在社会体制 发生变革的时候,法制法规跟不上,人们的思想处于一个 相对来说非常混乱的时期。” 这样一个时期,对于柳传志和他的同事们最大的考验 就是能辨别政策红线,尽量踩在红线里头。对红线的把握 是高明的,也是高风险的:完全在红线里走,企业根本发 展不起来;而走出红线,风险就无法估量。 “政策的解释权通常掌握在执行人员的手里。” 那个时候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电脑品牌,对电脑进口 额度和关税实施控制。这样一来,能搞到进口批文就成了 中关村电脑公司的生存之道,联想自然也是争抢批文的一 员。但柳传志为公司设定的底线是“法律手续必须完备” “必要的时候要割让掉一些利益”。 1988年,柳传志在香港建立香港联想,因为他发现从 香港直接进口电脑要比内地便宜得多。借助各种关系,香 港联想拿到了美国AST电脑的总代理。当时AST在电脑业并 不是一个强势品牌,这就让联想在谈判时掌握了许多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