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余偶拾(精)

译余偶拾(精)
作者: 杨宪益 著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译余偶拾(精)
ISBN: 9787200145045

作者简介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诗人。江苏盱眙人,出生于天津。早孤,由母亲教养成人,祖父杨士燮为前清翰林,父亲杨毓璋曾做过中国银行行长。中学入英国教会创办的新学书院,1934年入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读古典文学及英国文学,并于此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爱侣戴乃迭(原名Gladys Tayler,1919—1999)。1940年归国成婚,任教于战时后方各大学,并供职于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除“文革”中因特务嫌疑入狱四年外,主要是与戴乃迭合作,把我国大量的文学名著译成英文,《诗经选》《楚辞》《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的英文版均获好评,在西方产生广泛的影响。

内容简介

关于苏祗婆身世的一个假设 《隋书·音乐志》上关于开皇乐议的记载,是我国音乐胡化的重要历史资料。这段记载里,提到一位西域乐工,名叫苏祗婆。他是第一个介绍印度乐调到中国来,而促成了中国旧乐的改革的,所以在中国音乐史里,他是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可是我们知道关于他的事情太少,根据《隋书·音乐志》的记载,他是龟兹人,在北周武帝时,从突厥皇后入国的;他的父亲在西域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此外更无其他关于他的记载。在这种情形下,推测他的身世,似乎不甚容易,所以下面我们关于他身世的推测,只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是否能成立,仍有待于专家的研究。 我们如果相信《隋书·音乐志》的记载,他是随突厥皇后入国的,那样我们就可以考定,他来中国的年月,是北周武帝天和三年三月癸卯。也就是568年。因为《周书·武帝纪》说:“天和三年三月癸卯,皇后阿史那氏至自突厥。”关于这件事,《北史·突厥传》说:突厥王“俟斤(Djigin)先许进女于周文帝,契未定周文崩,寻而俟斤又以他女许武帝……天和二年,俟斤又遣使来献。陈公纯等至,俟斤复贰于齐;会有风雷变,乃许纯等以后归。”可见当时突厥皇后来周,是颇经了波折的。若不是因了天时的变化,突厥皇后也许会到了北齐。这对于苏祗婆至少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当时北齐皇帝,似乎对于胡乐颇为重视,善弹琵琶的,甚至开府封王,如《北史·恩幸传》所载:“武平时有胡小儿,俱是康阿驮、穆叔儿等富家子弟,简选黠慧者数十人以为左右,恩眄出处,殆与阉官相埒,亦有至开府仪同者。其曹僧奴、僧奴子妙达,以能弹胡琵琶甚被宠遇,俱开府封王。”而北周皇帝对于音乐之欣赏,则似乎略差,且也不如此重视乐人,所以《隋书·音乐志》下说:“始齐武平中,有鱼龙烂漫、俳优、朱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周时,郑译有宠于宣帝,奏征齐散乐人,并会京师为之。”由此可见,北周皇帝对于胡乐的兴趣,大概还是郑译引起的,郑译我们要记得,也就是苏祗婆的学生,他的关于乐调的发明,是由于苏祗婆的七调。我们不妨假设,他在宣帝时(579年),已经认识苏祗婆了。虽然《旧唐书·音乐志》上说:“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这大概也是指北齐灭亡后,北周宣帝时的事。 苏祗婆在北周,大概是不甚得意的,所以《周书》上,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而当时北齐皇帝,我们方才已经提过,却非常喜爱胡乐,重视乐人,所以苏祗婆实在有投奔北齐的可能。假设苏祗婆到了北齐,他既然善胡琵琶,大概是可能得到开府封王的宠遇的。我们方才已经提到,齐武平中(570—576年),胡乐工开府封王的,有曹僧奴和他的儿子曹妙达。这两个名字,我们细细一看,就可以知道是由梵文转译的:僧奴当然是僧迦达沙(Sangha Dasa)的意译,因为僧伽可译作“僧”或“众”,达沙的意思则是“奴”。这是一个相当常见的梵文名字。我们再研究妙达这一个名字,可发现一件非常有趣而奇怪的事。原来“妙”字普通是梵文“苏”(Su)的意译,而“达”字含有生遂诸义,也就是梵文的“祗婆”(jiva)。他们的姓曹是国名,不是真的姓,正如当时其他胡人的姓氏一样,如上面提到的康阿驮的“康”,穆叔儿的“穆”,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不必细说。总之曹妙达的名字,如果音译,也正是苏祗婆。这样在同一时代,在差不多同一地方,居然有了两位善弹胡琵琶的西域乐人,都名叫苏祗婆,天下哪里有这样巧的事情?除非我们假设,北齐的曹妙达就是北周的苏祗婆。我们暂且如此假设,看看事实能否符合。关于他们所在的地方的差异,这是没有多少问题的,因为当时北周都长安,北齐都邺,两国时有往来,北周的人到北齐去,是非常容易的事。 关于他们的时代,也没有多少问题,因为根据《隋书·音乐志》的记载,苏祗婆来中国,大概是568年,而曹妙达开府封王,则是570年到576年中间的事。不过《旧唐书·音乐志》里有一段记载说:“后魏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世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北齐高洋(550—559年)所重,常自击胡鼓以和之。”如这段记载可靠,则曹妙达在突厥皇后来中国的前几年,已经在北齐了。可是《旧唐书》成书较晚,未必有《北史》和《隋书》的记载可靠,而且其所称北齐高洋实是后主高纬之误,据《新唐书·李纲传》云:“齐高纬封曹妙达为王,以安马驹开府,有国家者,可为鉴戒。今新造天下,开太平之基,功臣赏未及遍,高才犹伏草茅,而先令舞胡鸣玉曳组,位五品,趋丹地,殆非创业垂统,贻子孙之道也。帝不纳。”这里明明说宠幸曹妙达或苏祗婆的是后主高纬,而不是高洋。不过即使是突厥皇后的媵从,也可能早来几年,因为北周聘突厥王女的事,两方交涉了十来年,而且其间信使往来甚多。突厥皇后且几乎改去北齐,所以曹妙达也可能是先突厥皇后而来的。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隋书·音乐志》说,苏祗婆是龟兹人,而曹妙达,据他的中国姓看来,则当然是西域的曹国人。可是我们要知道,龟兹是古代中印交通北道的要冲;安息、康居以及北印度诸国与中国的往来,都取北道,而必通过龟兹,所以古代从西域传来的胡琵琶,被称为龟兹琵琶,实则胡琵琶并不是龟兹所创造,只是因为我国的胡琵琶,是由那里传来的,所以人多以为胡琵琶是龟兹的乐器。西域的胡琵琶,既然被称为龟兹琵琶,弹胡琵琶的西域乐师,被误认为龟兹人,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前面所引《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也说曹妙达先祖是曹国的婆罗门,而且曾受龟兹琵琶于商人,所以这是很容易弄错的。 根据《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当时龟兹乐工与康居(即曹国地)乐工的服饰,独独完全相同,都是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领,而与西凉、高昌、安息、疏勒等其他国乐工的服饰又都不同,所以更容易使人误认。再则我们要知道,古曹国是在中亚的粟弋(Sogdiana)地方。《北史·西域传》说:“曹国都那密水(Zarafshan)南数里,旧康居地。国无主,康国王令子领之。”可知曹国本是康居的属国,也可以说是康居的一部。《北史·西域传》又记载,康居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奉佛”。韦节《西蕃记》又说:“康国人并善贾,男年至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其人好音声。”粟弋是古时中亚的文化中心,又是中亚的商业中心。从后汉到魏晋,康居人民,或为经商,或为避国难,或为宣扬佛教,来到中国的,非常之多。著名的如吴赤乌十年(247年)来建业的康僧会;隋京师静法寺释智嶷,本姓康,先祖归魏,已经十余世;齐建武中的释慧明,本也姓康,先祖已于三国时来中国等。这些人都是康居属国的粟弋人,曹妙达也属于这一种族。古代康居人爱好音乐,乐器有琵琶的事实,可以解释曹妙达的音乐天赋,不是没有其背景的。因为古代康居人,多经商在外,而且国中常有变乱,人民往往为避国难,而去他处,所以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康居人,国籍常常被载错误,如魏嘉平中,洛阳白马寺的康僧铠,本是康居人,曾游学天竺,《诸经录》就称他为天竺国沙门;东晋末的高僧支昙谛,也本是康居人,然而人都冠他以支姓,变成月氏人了。就这些例子看来,曹妙达既也是康居人,同样被人认为龟兹人,是很可能的。据历史记载,在4世纪中叶,康居变成了哒的属国。《北史·西域传》说:“其人凶悍,能斗战,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曹妙达的先祖既是婆罗门,而哒又是不信佛教的,也许那时曹妙达的先世,为避国难,就到了龟兹,也是可能的。总之,从4世纪中叶起,康居人民就失了国籍,同现在的犹太人差不多,所以被误认为他国人民是很容易的。哒后来又被突厥所破,这正是曹妙达时代的事。《北史·突厥传》说:“俟斤(就是进女于北周皇帝的那一位突厥王,前面已提到)又西破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曹妙达同他的父亲变成突厥的臣属,当然就在此时,所以他们的地方、时代和国籍,都没有问题,我们可以认为曹妙达就是苏祗婆。 曹妙达就是苏祗婆的假设既然成立,我们就可以再进一步推测他的身世。因为《隋书·音乐志》说:苏祗婆的父亲,在西域称为知音,是有名的乐人,可能有若干事迹可以考得出来的。我们如果相信苏祗婆就是曹妙达,那样苏祗婆的父亲也就是曹僧奴。我们现在可以看看当时西域有无名叫僧奴,或僧伽达沙的大贤。我们知道,除了中国典籍以外,关于古代西域诸国的外国史籍是很少的;其中最重要的,要算伽难那(Kalhana)纂辑的《罽宾王志》(Rajitarangihi)。罽宾也就是迦湿弥罗,在古代是印度学术的渊薮,而且古印度治声明的著名学者波黎尼(Panini)的弟子,曾在此敷行教化,古印度的大音乐家马鸣(Asvaghota)据说也曾在此草《毗沙论》(Vibhasa),所以这里音乐的研究,是非常发达的。西域的学者,也多来这里研究学问。我们知道龟兹的鸠摩罗什,就曾在迦湿弥罗治小乘学,师事犍陀罗名德沙门盘头达多(Vandhudatta)。在5世纪中叶,犍陀罗国著名大德无著(Asanga)的兄弟——世亲(Vasubandhu)也曾在此治有部教义(Sarvastivadin)。据《罽宾王志》,世亲有一著名弟子,名叫僧伽达沙,在5世纪末年,来迦湿弥罗,弘布大乘,曾建一宝护伽蓝(Ratnagupta Vihara),后即死于此地。这位大德僧伽达沙,既是精通声明的西域学者,又与曹僧奴名同,时代亦同,可能就是曹僧奴。唯一的问题,就是《罽宾王志》说他死于迦湿弥罗,而据《北史·恩幸传》所载,曹僧奴是在北齐开府封王的。不过《罽宾王志》这部书,是后代纂的,其中颇有错误,而且《北史·恩幸传》的话,也许不甚可靠,因为《北史·万宝常传》里,只提到曹妙达能造曲,为一时之妙,《隋书·音乐志》也只提到曹妙达,而没有提到他的父亲,除去前录的一段记载外,又说:“(炀帝)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因语明达云:‘齐氏偏隅,曹妙达犹自封王。我今天下大同,欲贵汝,宜自修谨。’”可见当时北齐封王的,似乎只有曹妙达一人。恐怕曹僧奴根本没有到中国来,不过他的声名,颇为时人所知,所以人误认他也开府封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