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科技
原售价: 99.90
折扣价: 65.00
折扣购买: 当大脑陷入孤独
ISBN: 9787573913951
[美]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 知名社会神经学家、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主席、芝加哥大学认知和社会神经系统科学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对“孤独”问题有长达20余年的深入研究。 社会神经科学学派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现代(2003 年以后)zui知名的 50 位心理学家之一。 于2009年出版的著作《当大脑陷入孤独》被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 吉尔伯特评价为“10 年间人类状况研究zui重要的著作之一”。遗憾的是,他已于2018年因癌症去世。 [美]威廉 · 帕特里克(William Patrick) 自由撰稿人,曾任哈佛大学出版社的科学编辑。
我今年 56 岁,离异多年。离婚前,每当我跟人说起我很孤独,他们总是很疑惑 :“可你已经结婚了啊!”就这样,我懂得了独处和孤独是两码事。不管是待在人群中,跟同事一起工作,还是和家人欢聚一堂,我总是觉得很孤独。有时候,这种感觉让我不知所措,仿佛身体上都产生了症状。医生告诉我,这是抑郁症,但两者又不完全一样。我曾经读到过一句话 :“人出生时孑然一身,死的时候也孑然一身。”然而,在出生到死亡之间的岁月里,我们也孑然一身吗?我们真的能属于别人吗?我们内心的孤独感可以消除吗?购物血拼消除不了,大吃大喝消除不了,放肆的性行为也无法将孤独消除。要是你找到了答案,请一定回信告诉我。 ?一位通过杂志了解到我们研究的女士的来信 凯蒂在亲密无间的小家族里长大,祖父母、伯伯、叔叔、表兄弟姐妹围绕在她身旁。在亲朋好友的陪伴下,凯蒂的童年是在家族聚会、教堂活动和文体活动中度过的。但说句实话,凯蒂迫不及待地想离开这个圈子。虽然和大家待在一起,但她总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高中毕业后,凯蒂就下定决心要做出改变,但她没钱去外地读大学。因此,在接下来的 4 年里,她就在当地的大学就读。拿到学位后,凯蒂马上搬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并在软件行业找到了一份工作。 凯蒂的新工作需要长期在不同城市来回奔波。每周,她依然会跟母亲和妹妹聊上一两次,只不过得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家里的座机。这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持续了6个月后,凯蒂发现自己经常睡不好觉,其实她浑身上下都不太对劲。身边但凡有人感冒或携带流感病毒,凯蒂就很容易被感染。旅行和长时间的工作让她背痛、脖子痛。在不用旅行、不用工作的时间里,凯蒂通过练瑜伽来缓解疼痛。在其他时间里,她会一直坐在电视机前,抱着大盒装的冰激凌吃。 独立而崭新的生活方式持续了 6 个月后,凯蒂的体重增加了近 7 千克,她过得非常糟糕。凯蒂觉得自己不仅变胖了,也变丑了。她在公司总部经历了不愉快的磨合期,又和邻居吵了一架。凯蒂甚至开始怀疑,除了那个困扰她的小镇,外面的社会能否接纳她? 哪怕没学过心理学,我们也看得出来,凯蒂很孤独。轻微的心痛或许能给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们提供一些素材,或者成为《“寂寞芳心”小姐》专栏常常能读到的来信,但凯蒂的孤独不止于此。凯蒂面临的问题很严峻,其根源深植于她的生物学特性和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先天的基因倾向导致凯蒂用极高的标准来处理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她对关系的缺乏极为敏感。高标准当然不成问题,但是,一旦环境无法满足这种生理需求,她的知觉和行为就会扭曲,还会引发一系列可能严重影响她的健康的生理反应。 凯蒂从小生活在关系紧密的家族里,从来没有在社交关系、人情往来上花太多精力。小时候,凯蒂也会经常发脾气,有些难以相处,父母有时会认为她有些躁郁。凯蒂的一位英语老师却认为这是件好事,并形容凯蒂是个“独立的孩子”。 更准确地说,凯蒂尽管只是个小孩,尽管身边围绕着亲朋好友,她还是总会有一种主观上的社会隔绝感。根据凯蒂内心的衡量标尺,在她的世界里,人际关系似乎总是脆弱而疏远。 凯蒂无法有意识地清晰说明困扰自己的是什么,但她一旦意识到了,便马上选择大刀阔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凯蒂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彻底的独立。实际上,她需要的并不是减少社会关系,她需要的是让她觉得更有意义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能与她的基因倾向匹配的社会关系。 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刻感受到孤独的痛苦。这种痛苦可能短暂而轻微,比如在体育活动中最后一个被选进队伍;这种痛苦也可能急剧而强烈,比如配偶或亲密朋友离世。转瞬即逝的孤独其实非常普遍,我们很容易把这种孤独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不过,毕竟人类本质上还是社会性动物。当人们被问及从哪些方面获得愉悦最能提升幸福感时,绝大多数人认为爱、亲密关系、社交归属感比财富、名声带来的愉悦更重要,甚至比健康还重要。任何时刻,全世界都有约 20% 的人(仅在美国,人数就达到了 6 000 万)正在被强烈的孤独感侵袭,这足以成为他们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鉴于社会关系对我们这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上述现象令人忧心忡忡。 社会隔绝对健康的影响与高血压、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造成的影响不相上下。考虑到这一点,对孤独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10 多年来,我们开展的研究表明,在孤独人群占比如此之高的统计数据背后,罪魁祸首往往并不是独处,而是名为“孤独”的主观体验。无论你与家人欢聚一堂,还是在办公室跟聪明、有魅力的年轻人一同工作,无论你是在迪士尼乐园游玩,还是独自一人坐在市井的破旧旅馆里,都可能会感受到孤独。 长期的孤独感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加速衰老。孤独不仅会改变人的行为,还会影响人的压力激素、免疫功能、心血管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错综复杂的生理变化将影响数百万人,缩短他们的寿命。 请大家记住,每个人都可能时不时地感到孤独。某一刻,你感到孤独,只能说明你是一个人类。不过,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致力于证明,人类需要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缺乏这种关系会让人感到痛苦,这正是人类物种被定义的特征。只有孤独持续了很长时间,导致消极思维、消极感觉、消极行为形成持久的自我强化循环时,它才会成为严重的问题。 “UCLA 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是一种心理测量工具,研究人员使用它来测评人们的孤独水平。该量表包含了 20 个问题(见表 1-1)。这些问题并不是针对具体信息,而是描述非常普遍的人类感受,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我所说的“孤独者”或“非常孤独的人”,指的是那些在这份量表上得分高的人,无论他们的客观情况怎样。具体测试如下: 资料来源: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3). From Daniel W Russell, "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3): Rehabilityy validitt, an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 sonalitt Assessment 66 (1 996). Used with permission。 评分标准:对于标有星号的问题,请根据以下等级记录一个数字以表示你的感受:1=总是,2=偶尔,3=很少,4=从不;对于没有星号的问题,请根据以下等级记录一个数字以表示你的感受:1=从不,2=很少,3=有时,4=总是。将所得数字相加以得出你的分数。44 分及以上为高孤独感,28 分及以下为低孤独感,33 ~ 39 分表示处于中等水平。 大家还要记住,孤立带来的痛苦感觉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与孤独有关的感觉之所以得到进化,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这一物种的生存。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是依恋理论的先驱,他写道:“与族群分开,尤其是年幼时与特定的照顾者分开,是最危险的事。怪不得所有动物都具有避免被孤立、与他人保持亲近的本能倾向。” 身体疼痛可以保护个体免受伤害。社交痛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孤独,基于相似的原因而进化,它能保护个体免受被人群孤立的伤害。我们的祖先渴望安全,希望成功地把自己的基因复制下去,让后代的寿命足够长,长到足以繁衍,生生不息。这些都是依靠社会纽带来实现的。孤独感是一种提示,告诉我们那些保护性纽带受到了威胁或储量不足。身体疼痛促使我们改变行为。比如,烫伤产生的疼痛告诉我们要把手指从锅上拿开。同理,孤独也成为一种刺激,促使我们更关注社会关系,主动帮助他人,修复破裂或断裂的纽带。这种痛苦导致我们的行为方式并不总是符合眼前的个人利益,但是它能促使我们突破自我,打开格局。 英语里有表示疼痛的词,也有表示口渴的词,但没有单独、具体的词来表示其相反的含义。当这些令人厌恶的状态消失时,我们不能直接用单独、具体的词来表达。这也说得过去,因为在我看来,这些词没有才是正常的。研究发现,“不孤独”也是一种正常状态,就像“不渴”“不痛”一样。作为人类中的一员,我们必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感到满足和安全,这是健康和幸福的条件之一。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形容这种“不孤独”的状态,姑且用“社会联结”来形容吧。 而把孤独看作社交痛苦并不仅仅是一种比喻。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结果显示,当我们感受到拒绝时,大脑主控情绪的背侧前扣带回皮质被激活了,而身体疼痛导致的情绪反应也会记录在这个区域(见图 1-1)。 杰出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10年间人类状况研究zui重要的书籍之一 孤独博士用硬核的科学解密柔软的人心。理解了孤独,就能掌握健康、富裕、幸福生活的秘诀。 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刻感受到孤独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可能短暂而轻微。长期的孤独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加速衰老,危害堪比吸烟。 享受独处=悦纳孤独≠陷入孤独。教会婚姻内孤独、亲密关系出现裂痕的人,缺乏与真实世界里的人建立连接、社交孤立的人,天生容易感到孤独且对环境敏感的人和快节奏、压力大、焦虑的都市生活现状引发情绪失调的人享受独处、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指导手册。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新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 吉尔伯特、奥斯卡zui佳男主角西德尼 · 波蒂埃、心流”理论提出者米哈里 · 希斯赞特米哈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弗朗斯 · 德瓦尔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