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典看法

谈典看法
作者: 谈典看法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谈典看法
ISBN: 9787559661418

作者简介

谈典看法 知名法律博主、新浪微博2019、2020年十大影响力法律大V。 谈典看法由曾任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法官的郭小明主理。郭小明现为律师,四川省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新浪“品质消费领导者组织”理事会成员,2015—2020年成都市法学研究杰出个人,主编有《民法典实用一本通》。

内容简介

利用商家漏洞获利20万元被判刑,“薅羊毛”为啥犯法 2019年11月,上海徐汇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诈骗案,大学生徐某某因利用肯德基不同平台之间数据不同步的漏洞,骗取兑换券或取餐码,然后卖了赚钱,还把这种“生财之道”告诉了同学,导致肯德基损失20余万元。最终,徐某某和4名同学被以诈骗罪、传授犯罪方法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到1年3个月不等。 很多人不理解,两个平台数据不同步,系统存在漏洞,明明是肯德基自己的问题,也不是这几名大学生造成的,他们只是利用了现有的规则漏洞。难道只许商家赚钱,不许消费者利用规则“薅羊毛”? 事实上,本案和利用规则“薅羊毛”还真不一样。而且,这样“薅羊毛”,法律风险是很大的。 根据法院审理查明,这几名大学生薅羊毛的方式是:利用肯德基App和微信客户端这两个平台数据不同步的漏洞,在App上用兑换券下单而不支付,然后在微信客户端把兑换券退款,再去App取消未支付的订单或者用兑换券支付,这样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获得一个兑换券或者取餐码。而且他们还把这个做成了一个产业,把免费得来的肯德基套餐产品以低价卖给别人,通过这个来赚钱。 这种方式不同于系统本身有漏洞,因为App和微信两个平台上的订单系统都是正常的,兑换券都是能够正常使用和退款的。 举个例子,同一家店有两个营业员,他们工作的柜台离得比较远。大学生在A营业员处用一个兑换券预订了一个汉堡,但他告诉营业员:“我再看看其他的,兑换券我放你这里,最后再付钱。”营业员A给了他一个预付凭证。然后他又到B营业员那里,拿着预付凭证说:“这个我不想买了,你把兑换券退给我吧。”B一看,凭证就是自己家开的没错,退吧。接着,他就到A那里确认订单,把汉堡拿走了。只不过,他一分钱没花,手里同时多了一张兑换券。而且他还可以把手里的汉堡卖给别人赚点钱,再用那张从B那里退的兑换券,重复上面的操作。 那么,大学生从营业员B那里获取兑换券的行为是什么性质呢?很明显,是诈骗,利用A、B两个营业员之间信息不同步的漏洞,骗走了兑换券。所以,徐某某利用肯德基在不同平台之间数据不同步的漏洞来赚钱,同样也是诈骗。而且他还把这种方法告诉了其他同学,犯了传授犯罪方法罪。 那么,判两年半是不是有点重呢?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诈骗数额5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应当判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传授犯罪方法罪可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可判无期徒刑。法院最终是以诈骗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罪数罪并罚,并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数额以及自首、退赃等法定从轻处罚情节,才判了2年6个月,总体来看是从轻判决。 不过,这也不是说以后就不能“薅羊毛”了。商家通过促销手段设置的优惠政策是可以享受的,自己合理消费不会犯法。但千万别动歪脑筋,想着靠薅羊毛发财致富,那就危险了。 女子离婚 22 年被前夫殴打,为何仍被认定为家暴 2020年3月7日,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发出 浙江 2020 年首张人身安全保护令。男子季某与女子陈某离婚 22 年,离婚后因季某生意失败,一直和陈某母女一起居住。季某多次酒后 殴打陈某,甚至持刀威胁。法院裁定,禁止季某对陈某实施家庭暴力。 夫妻离婚都 22 年了,在法律上不属于家庭成员了,前夫殴打前妻为何仍然按照家庭暴力来处理?这种情况下认定家暴是不是意味着对 暴力伤害的纵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规定, 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身体、精神等侵害,属于家庭暴力。离婚了确实不属于家庭成员了,但是在《反家暴法》结尾处,有一条“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也就是说,即便离婚了,只要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仍然可以按照家庭暴力来处理。季某和陈某就属于这种情况。 有人说,既然离婚了,还这样殴打对方,就不能叫家暴,应该按 照故意伤害抓起来,判刑。 事实上,即便没离婚,打伤了人也还是要按照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来处罚。家庭暴力不是一种《刑法》罪名,而只是一种伤害行为,如果情节严重,最终还是要按照《刑法》规定来处理的。 那设置一个家庭暴力的概念,对于治理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伤害有什么作用呢? 反家庭暴力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却没有那么理想。原因在于,反家庭暴力虽然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单独制定了一部法,但是相应的司法理念却没有更新到与之匹配的地位。现实中,家庭暴力很多时候仍然被人视为家务事,甚至在司法实务中还存在这 种危险的认识。接到家暴报警时,警察大多劝和,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所以有的网友会控诉:“难道非要等到人被打死了才能管吗?” 我想说的是,该报警还是一定要报警。一方面,报警记录在离婚诉讼或者其他维权案件中,是非常有力的证据。它可以证明受害者曾经被殴打过,还报了警,说明事态严重性,而且报警会起到暂时的威慑作用。 另外一方面,家暴维权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去法院起诉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适合紧急情况的处理。受害者遭到家暴之后,还是应该尽可能地暂时隔离,或者到外地去避一下,这是最现实有效的方法。 人身安全保护令属于打官司之前的保全措施,受害者可以向法院申请对自己进行人身安全保护。虽然人身安全保护令不能绝对保证安全,可它却是非常有必要的法律手段。最起码,施暴者只要违反保护令,即便伤害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法院仍然可以对其进行罚款、拘留,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并且,人身安全保护令在下一步的离婚诉讼中也是很有力的证据。 1、 千万粉丝法律大V,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普法认可的知名律师年度力作,盘点近年热点案件,109个热门话题,人人都需要的法律通识课。 2、 学界、法律从业者纷纷点赞,四川大学教授徐继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开、岳屾山、法山叔诚意荐书。 3、 一部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法律指南,书中内容贴近生活,可以帮助我们预防风险,解决问题。 #法律如何解决职场冷暴力的问题# #如何看待大小周工作制# #女演员自曝整容失败鼻尖坏死,如何看待医疗美容乱象# #家暴起诉离婚要调解吗 # #大学生犯罪是否应当开除学籍 # …… 4、 学习法律,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理性的、系统化的思维体系,提升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做一个有思想、有格局、不盲从的人。 #民间“配阴婚”习俗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拐卖儿童是否应当“买卖同罪”# #粉丝行为该由偶像埋单吗 # #如何看待互联网平台的垄断# …… 5、谁需要这本书? ?想要解决消费纠纷、职场难题、婚恋矛盾的人; ?想要预防法律风险,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想要拓宽思维,遇到问题能够保持理性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