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
作者简介
周游,1989年生,江苏泰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双创博士”,无锡市首届“太湖优青”,江南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古文和清代诗文,在《文学遗产》《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项。
内容简介
第三章 诙诡之趣:晚近桐城派的韩文阐释趣味 韩愈崛起中唐,负重誉于北宋,自此之后,世称文宗,千秋百代而名不寂寞。韩文的影响贯穿于历朝文人的批评与创作中,这些内容本应视作北宋以来古文发展的核心部分,但现有的研究却略显单薄,且呈现出头重脚轻的状态,清代的韩文接受研究尤为薄弱。 桐城派振起于乾嘉之时,流衍至民国,是清代中后期影响最为深远的古文流派。作为古文流派,韩文自然是其摹效的典范,但从姚鼐到梅曾亮,文风偏于阴柔,于韩文气象不侔,直到曾国藩氏出,桐城文风才为之一变。对此,钱基博尝言:“曾国藩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而又据高位,自称私淑于桐城,而欲少矫其懦缓之失;故其持论以光气为主,以音响为辅;探源扬、马,嫥宗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词,杂厕其间;厚集其气,使声彩炳焕而戛焉有声。” 其中点出了曾氏对韩文的重视 ,且曾氏主要在光气音响处用力,以求塑造一种具有“雄直”气象的新文风。他所推崇的“雄直”也确是韩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段议论十分经典,屡被引述,后来的研究者在考察曾氏一脉的古文风格时,也多就此意发挥,在研究思路上尚未有较大突破。 但值得怀疑的是,钱基博这一教科书式的论断是否真能涵盖问题的复杂性?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晚近的桐城派 除了从韩文中汲取了雄直的气象外,还有没有别的气质是他们所欣赏并在创作中追求的?曾氏及其后学对韩文的探索除了声色音响等较为直观的形式外,有没有别的内容尚未被学者充分讨论?本章希望切实地回应这些问题,补充和修正现有的韩文接受研究及晚近桐城派发展研究。 此书旨在探索清人是如何学习八家散文以及利用唐宋八家话题构建自己的文学理论的。不仅关注唐宋八家典范在清代古文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涉及不同时期文人的古文典范选择以及他们对八家作品的阐释旨趣等内容;还关注到韩柳苏等大家的重要古文观念在清代所产生的诸多阐释,在众声喧哗中勾勒出清代文论的发展线索。同时,书中也将清代古文发展脉络以典范转移的方式做了勾勒:晚明到清初,欧、苏占据主流,而风气渐从欧、苏之苏转向欧、苏之欧;接着苏文继续淡出,到了清中期,欧、曾成为主流;再到晚清之后,则是桐城派以韩、王补充欧、曾成为文坛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