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吉林人民
原售价: 25.80
折扣价: 11.60
折扣购买: 青少年应知的京剧常识/青少年常识读本
ISBN: 9787206087431
京剧,一门高雅的传统艺术,精美绝伦、举世无 双。国人把 京剧称为国粹,国际上也将京剧看做是中国文化的代 表之一。京 剧产生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同我国 几千年的传 统文化一脉相承。 与中国其他地方戏曲稍有不同的是,京剧姓“京 ”,却不是在 北京土生土长的。不过,它的诞生与清代的乾隆皇帝 有着非同寻 常的关系——天子脚下,紫禁城内,它在皇帝的目光 中悄然萌芽。 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这一年是乾隆皇 帝(爱新觉 罗·弘历)的80大寿,宫廷里忙着筹备一场盛宴,而 戏曲则是这 场盛宴的重中之重。因为乾隆喜欢听戏,尤其偏爱江 南的戏曲, 据说他每次南下巡视,都要请江南的各大戏班到场演 出。所以在 这场举足轻重的寿宴上,各个著名戏班进京祝寿,以 悦龙颜,也 是理所当然的了。万般挑选后,扬州的安徽籍盐商江 鹤亭组织 的、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也拿到 了一张“皇 家专场演出”的“入场券”,从扬州奔赴紫禁城献艺 。徽班是徽人 的戏班,除了演唱徽戏(二黄、吹腔、拨子)外,也演 唱昆腔、 梆子以及其他的杂腔,因此,徽班并不完全就是徽戏 。三庆徽班 来自安庆,是以徽班合京、秦两腔而组成,故取名“ 三庆”。 据记载,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 外高粱桥, 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群芳竞 艳,绚丽之 极。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 ,前面还没 有下台,后面又已然开场,可谓群戏荟萃,众艺争胜 。这一场规 模宏大的盛宴下来,乾隆十分满意。 在这场众芳集合的大舞台上,第一次进京的三庆 徽班毫不逊 色,崭露头角之后便非常引人瞩目。徽戏优美的曲调 ,通俗易懂 的剧本,新颖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演出不仅使得乾 隆皇帝展 颜,也赢得了北京老百姓的心。特别是三庆班的台柱 高朗亭,这 个安徽安庆的小伙子入京时才16岁,生平饰演旦角, 擅长二黄 腔,技艺精湛。时人在《目下看花记》里这样称赞他 :“宛然巾 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 描摹雌软神 情,几乎化境。”祝寿结束后,三庆徽班没有马上离 开京城,而是 留了下来,这一留便踏下了京剧最初的足印。 三庆班在紫禁城“火”了。如果说此前的北京剧 坛是京腔、 秦腔、昆曲等多种声腔剧种争胜并荣,那三庆的出现 就开辟了 “‘徽’主沉浮”的新时期,从此徽班稳坐“京都第 一”的宝 座,一举压倒昆腔、京腔、秦腔,出现了各大戏院争 演徽戏的局 面。而徽班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也耳濡目染了 京城的昆 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取长补短, 充实自身。 于是,原本准备折回的三庆班彻底打消了离开的 念头,并让 其他的徽戏班子也陆续前往紫禁城。此后的几年间, 陆续又有十 几个徽班进京,在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我 们耳熟能详 来自安庆,是以徽班合京、秦两腔而组成,故取名“ 三庆”。 据记载,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 外高粱桥, 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群芳竞 艳,绚丽之 极。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 ,前面还没 有下台,后面又已然开场,可谓群戏荟萃,众艺争胜 。这一场规 模宏大的盛宴下来,乾隆十分满意。 在这场众芳集合的大舞台上,第一次进京的三庆 徽班毫不逊 色,崭露头角之后便非常引人瞩目。徽戏优美的曲调 ,通俗易懂 的剧本,新颖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演出不仅使得乾 隆皇帝展 颜,也赢得了北京老百姓的心。特别是三庆班的台柱 高朗亭,这 个安徽安庆的小伙子入京时才16岁,生平饰演旦角, 擅长二黄 腔,技艺精湛。时人在《目下看花记》里这样称赞他 :“宛然巾 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 描摹雌软神 情,几乎化境。”祝寿结束后,三庆徽班没有马上离 开京城,而是 留了下来,这一留便踏下了京剧最初的足印。 三庆班在紫禁城“火”了。如果说此前的北京剧 坛是京腔、 秦腔、昆曲等多种声腔剧种争胜并荣,那三庆的出现 就开辟了 “‘徽’主沉浮”的新时期,从此徽班稳坐“京都第 一”的宝 座,一举压倒昆腔、京腔、秦腔,出现了各大戏院争 演徽戏的局 面。而徽班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也耳濡目染了 京城的昆 曲、弋阳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表演技艺,取长补短, 充实自身。 于是,原本准备折回的三庆班彻底打消了离开的 念头,并让 其他的徽戏班子也陆续前往紫禁城。此后的几年间, 陆续又有十 几个徽班进京,在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我 们耳熟能详 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 四大徽班各具特色,用当时的流行的话来说,就 是“三庆的 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 三庆的轴子” 意思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 ”指昆曲,意 思是说四喜班擅演昆腔剧目,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 ,到处哄传 四喜班”的竹枝词;“把子”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 班的武戏火 炽,最受欢迎,多演《水浒》、《施公案》、《三国 》等武戏;“孩 子”指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 至嘉庆初年,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 地位,据 《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 大者,如‘广德 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 以‘徽班’为主。下 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 四大徽班各有特色,各专一长,雄踞了北京的剧 坛,也正好 形成了京剧艺术成长的温床,拉开了京剧产生的序幕 ,轰轰烈烈 的“四大徽班进京”作为专门的历史事件,被写进了 京剧艺术这 本巨书的扉页。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