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中国十大文豪

屈原/中国十大文豪
作者: 童一秋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61
折扣购买: 屈原/中国十大文豪
ISBN: 978754720826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遭到犬戎入侵,幽王被杀,太子宜臼立为平王。 平王在。一些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从此,王室力 量衰微,再也无力控制诸侯,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动乱时代,史家称为 春秋时期。在诸侯扩大势力、争夺地盘的混战中,逐渐形成了五个实力最 强的诸侯国——秦、晋、齐、楚、吴,史称“春秋五霸”。以后,晋的大 权又旁落到韩、赵、魏、智伯四家手里。到了公元前475年,即周元王元年 ,历史便进入了战国时代。 这是一个动荡、痛苦而辉煌,残酷、邪恶而伟大的时代,历史就是这 样把那么多极端的东西绾合在一起。“强存弱亡”,这一动物界的进化规 律用在此时似乎也特别合适。经过春秋时期近400年的争夺,战国初期见于 史料的还有20多个国家,其中最强的有七个——秦、楚、齐、韩、赵、魏 、燕,即常说的战国七雄。战国的历史基本就是七雄争战史,其余越、周 、宋、卫、中山等小国弱国只不过是夹缝里求生,仰大国鼻息而得存罢了 。 正是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风华正茂的屈原走到历史的前台 。 公元前322年,屈原大约18岁,他在京城郢都的政坛上出现。这次从政 ,究竟是怀王的发现,还是家族的推荐,现在难以得知。但若据楚国的历 史惯例和屈氏一族的地位分析,很可能是家族推荐在前,怀王赏识于后。 刚刚步入青年的屈原,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意气风发,仪容高雅。寅 年寅月寅日生的特殊生辰,使他自觉肩负重任,不同于常人。他特别注重 修饰打扮,头戴细而长的“切云高冠”,身穿宽袍大袖鲜艳的楚服,腰佩 装饰精美的长剑,胸前还挂着宝珠一类的饰品。 由于屈原能经常接近君王,出入宫庭,随时了解国家大事和高级机密 ,文学侍臣极有机会展露才华,进呈自己的政治见解。加上战国时期,各 国之间交往频繁,在外事活动中,不论客方的使者和主方的官吏、君王, 往往并不直接端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是继承西周和春秋时期赋诗讽谏 的习惯,即主人和客人各选《诗经》中一首或几首能曲折表达自己意图的 诗,令乐工演唱。这颇类似于猜谜游戏,如果对《诗经》不熟,或思想不 敏锐,双方就无法沟通。春秋战国时期,点错了诗弄得对方莫名其妙和答 错了诗搞得牛头不对马嘴的事,时有发生。这种时候,文学侍臣的地位就 十分重要了。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些场合,其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才华得 到楚王的赏识,于是被任命为太子老师。在太子老师任上,屈原写了著名 的咏物之诗《橘颂》。 大约公元前319年,年仅21岁的屈原,登上了楚国统治阶层的最高一层 台阶,出任左徒。 关于这一时期,《史记·屈原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屈原)为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_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从可马迁的记载来看,屈原是一位知识渊博、能言善辩、深谙治国之 道的栋梁之才。他的权力也极大。在内与怀王直接商议国事,决定政策, 发出号令。对外代表国家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全权处理外交事务。而战 国时期外交极其重要,它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从这个意义上说 ,屈原是国之重臣。 这个时期楚怀王给予屈原高度的信任,屈原便正好在内政外交两方面 同时施展才华,努力实现他宏大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理想可以概括为:美政。他曾在《离骚》的结尾感叹:“既莫 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美政是屈原一生奋斗的政治目标, 也是贯穿在诗中,统率他诗歌创作的灵魂。 美政理想的核心是民本思想,这是学者们较统一的看法。屈原在诗中 每每要求君王了解民心向背,体察民生艰难,关心百姓痛苦,同享人民欢 乐。民本思想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因此屈原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某些共 通之处,如都主张继承前代治国的成功经验,举贤授能,实行仁政。但屈 原与儒家又有明显不同,他对儒家的“君君、臣臣”那一套从来是不屑于 遵守的。譬如孔子对国之大臣,都不非议;屈原则不然,对当朝奸佞,明 确指斥,痛加针砭,在诗中骂他们是小人、众女、萧艾、乌鸦等等。孔子 对于国君之过,讳莫如深,甚至不惜代君受过。如鲁昭公娶吴国女子为妻 ,鲁吴两国同是姬姓,这是明显失礼的。别人有意问孔子,孔子还说是知 礼,结果遭到大臣的讥讽。屈原可是不管那些迂腐之礼,对君王他“惜” 、“伤”、“怨”,甚至指斥其“悔遁”、“不寤”。而屈原与儒家最根 本的不同点,在于如何实现民本,即如何治国上。儒家主张“礼制”,而 屈原主张“法治”。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