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时尚文化史

西方时尚文化史
作者: [美]邦尼·英格利什、纳兹宁·哈达亚特·门罗 著,田瑞雪 译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95.80
折扣购买: 西方时尚文化史
ISBN: 9787514622270

作者简介

邦尼·英格利什(Bonnie English,1948—2013),艺术史论副教授,曾执教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 纳兹宁·哈达亚特·门罗(Nazanin Hedayat Munroe),全美知名纺织艺术家,曾任大都会博物馆教员,现任纽约城市大学纽约城市技术学院纺织处主任、时尚商业和技术专业副教授,研究纺织、历史服饰和当代时尚业。 译者 田瑞雪,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一级翻译、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已出版译著:《中国问题》《5000年文明启示录》《国家大剧院》《世界图案博物馆》。

内容简介

推荐序 一 李当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主席) 西方服饰文化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关系密切。自20 世纪初始,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救亡的风雨中,国人被动地开始接受西方服饰,在上海等沿海大都市开始参与国际潮流;冷战时期又一度中断了与西方时尚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再次打开国门,直面西方时尚潮流,先是盲目模仿,继而奋起直追,积极参与国际潮流,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纺织服装产业高速发展,国人的时尚文化与国际同步。现在,我们不仅是世界第一的服装生产大国,而且是世界第一的服装消费大国,西方各大名牌云集,中国时尚品牌也纷纷崛起,中国风尚开始影响世界潮流。 然而,对于这个我们已经融入其中的国际时尚大潮的来龙去脉,大多数国人却并不十分清楚。这本《西方时尚文化史》从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书中详细介绍了自19世纪中叶巴黎高级定制时装产业兴起以来,西方时尚文化的变迁历程: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时装设计大师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活动踪迹、国际上著名时尚品牌的兴衰过程和运作模式、面向社会上流的高级定制时装和面向中产阶层的高级成衣的运行轨迹、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及70年代的“朋克”等亚文化对传统时尚的颠覆、信息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对时尚传播和时尚流通方式的革命等,都在书中一一呈现。以往许多西方服装史的专著,在近现代部分大都以活跃在各时期的时尚弄潮儿一一著名时装设计师及其作品介绍为主要内容,而这本《西方时尚文化史》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全面,在关注时尚潮流的同时,揭示其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文化思潮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左右和影响着时尚文化,时尚文化又在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总之,这本《西方时尚文化史》是非常值得细细阅读的近现代时尚史读物。不仅适合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作为教材学习,而且也是时尚产业从业者的良师益友。因为现当代的许多时尚潮流的来龙去脉,欧美各国时尚产业的兴哀过程,我们曾经体验并正在经历的时尚潮流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推荐序 二 王永进、任怀晟 (王永进博士,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原院长、科技处处长。教育部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时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服装工效及服装装备设计研发。 任怀晟博士,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曾为中国社科院民族学博士后,英国亚非学院访问学者,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中国中古服饰史、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 作为中国服装产业从业者,尤其是服装设计师,系统学习西方服装史是帮助设计师了解西方服饰文化传承、演变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正因如此,许多国内时尚院校开设了有关西方服饰文化的专业课程,我们也可以在国内的各种平台和机构看到许多相关领域的书籍,这些为深入推动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西方时尚发展史可以说是服务上层、服务大众、追求品牌引领地位三者博弈的历史,这些年有关近当代社会时尚文化的论著大都以此为主线展开。但纳兹宁?哈达亚特?门罗和邦尼?英格利什老师的著作《西方时尚文化史》却另辟蹊径。该书除了系统介绍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的主要流行风格、设计师、品牌等,还着重讲述了时尚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较于其他同类书籍,该书呈现六大特色: 首先,从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讲,全书分为十一章,完整、系统地将服装、饰品、数字化产品这三种当下可视的人类装扮物,作为一个前后关联的整体进行探讨。该书除了叙述技术变革与产业影响,也从更深层次的表象与起因关系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构筑了人类时尚演化最剧烈的一个半世纪的全景画卷。 其次,从论述重点上讲,该书没有像传统时尚史著作那样按照时间脉络和应用场合来逐一详细展示服饰的结构、工艺、材质细节,而是从时尚装扮物出发,延展到品牌策划、新兴思潮、公司运作、风俗制度等方面,分析介绍了许多著名设计师(品牌商) 努力推动时尚装扮物普及的源动力。该书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展示了推动时尚转变的根本原因,贯通性很强、易于理解,是传统款式介绍类时尚著作的有力补充。 第三,从前瞻性讲,作者通过对时尚产业发展史的梳理,阐释了对时尚未来发展动因的展望与预判——未来越来越多时尚转变的动力来自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科技会融入时尚设计,进而改变我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如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对21 世纪时尚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等方面转型升级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该书具有一定学术前瞻性。 第四,从叙事风格上讲,该书没有像许多品牌宣传书那样充斥着溢美之词,而是尽可能采取客观务实的态度记录史实。作者让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经典案例回归到历史应有的地位。如德国包豪斯和美国克兰布鲁克的艺术学院都对设计与时尚产生过很大影响力。作者也讲述了一些时尚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是设计师为适应市场不得不开发新品的史实。特别是作者还注意引证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如书中引用了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贵族》、伊丽莎白?威尔逊《装饰成梦》等研究成果。更可贵的是,该书没有回避社会不良现象对时尚行业的不利影响;即使是矛盾的观点,作者也做到了客观陈述。这种平实记录的风格,既体现了史学工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也明确了该书是作为专业性时尚历史书籍,而不是品牌宣传册的定位,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地位。 第五,从产业发展的历史构架上讲,该书注意到时尚转折节点的把握,如成衣发轫的标志是1824 年“花园之 家”(La Jardinière Maison) 服装店在巴黎开业;成衣业形成的时间是1860 年缝纫机开始普及,英国成衣行业完全成型。也注意到新兴经济体时尚业萌发的原因,如20世纪20年代前,美国通过盗版开创了本国时尚产业;日本成衣市场的兴起则是因为融汇各种思想文化使得多元和碎片化的艺术形式更能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这种叙述把握住了时尚产业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节点,对全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最后,从经验总结上讲,该书善于总结、条理清晰、易于理解。这一方面展现了作者本人对时尚问题的完整思考。如要让成衣产业有稳固根基,从业者就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衣服要更时髦,更合身,更实用;第二,要批量生产,保持低价;第三,改变成衣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作者也积极利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布里渥发现,19世纪下半叶高级定制屋做好生意有三个条件:手工缝制、品牌控制和创意眼光。这种兼收并蓄的做法使得该书的思想性更加丰厚。 当然该书也存在诸如突出美国在时尚产业中所处道义地位的思考是否合适,对发展中国家成衣业起步问题的看待不够客观等情况。这些问题需要国内读者以审视的眼光去理解,即不但需要追寻书中介绍的西方时尚历程,也要能够洞悉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苛求西方时尚史著作的完美性。 当然,瑕不掩瑜,这是一本值得推荐、可资伴手的时尚参考书。 绪论 《西方时尚文化史》从艺术、音乐、政治、大众传媒等多个文化维度阐释时尚如何折射社会现实。时尚既是文化晴雨表,也是反应器。新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环境。本书分析塑造时尚历史的多种因素,探讨时尚如何记录社会和意识形态运动。本书从19世纪中叶高级定制时装的兴起开始,探寻时尚发展历程,以21世纪数字时代收尾,展现时尚风格如何随社会大潮起起落落。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时尚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星设计师不断涌现,国际大博物馆不断举办时尚大展,交叉学科研究越来越多,横跨纯艺术、实用艺术、设计、电影和时尚多个行业。《西方时尚文化史》以社会历史学为视角,回顾19世纪末以来涌起的几大潮流,探寻高级时装和成衣设计师如何为时代诠释时尚。 对时尚史了解得越多,越会发现时尚本身非常复杂。我们用服装表达自己对世界大事、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看法。时尚时而统一思想意识,时而反叛社会成规。时尚可鼓动革命,传播革命思想。虽然人们很少把时尚看作艺术,但其实时尚一直在与艺术对话,化庸识为洞见。潮流起起落落,每一波都是一条社会思辨新信息。人们借鉴、改造古代服装廓形和纺织品图案,使其成为身份象征。传统就此逆转。时尚和艺术一样,不为传统、规则和道德标准所羁绊,一直在朝新方向演进。时尚产业价值万亿美元。从商业和文化两方面来看,这一产业不仅创造了商业机会,还改变着人们用服装沟通的方式。时尚设计师、流行文化、大集团公司、高科技生产、电子商务、数字媒体之间紧密相关。对其关系的分析贯穿本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奢华专享为设计内涵的高级定制时装风头正劲。但随着制造业发展,设计师品牌出现,时尚等级体系弱化,高级定制时装与批量生产服装的关系也随之大变。一个设计师要想成功,必须以批判眼光分析社会文化风向,凭直觉应对社会变化。比如,出身工薪阶层的香奈儿能认识到,“一战”后,高档纺织品供应短缺,要以实用为本,用普通面料代之。更为重要的是,普通面料也是革命象征,象征着中产阶层对高级定制时装贵重面料的态度。能知道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并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认识变化,对学生、设计师新锐、历史学家和密切关注时尚产业变迁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从文化学角度认识时尚,是一种多文化、多学科宏观视角,有利于预测未来发展方向。但有一个问题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不了解过去,怎么可能思考未来?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尚设计师大多受过艺术院校教育,也有时尚机构工作经验,能够认识到艺术和时尚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概念形成。有了概念,时尚和艺术才超出物品、产品范畴,变成思想。到了这时候,时尚是否为艺术已无关紧要。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时尚展览越来越像是装置艺术,时尚秀变成了一种表演艺术。当代时尚服装走进展览馆,被美术馆、博物馆购进,变成永久藏品。国际时尚展览展出兼具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的时尚作品,观者如潮。人们还可以在数字世界观瞻、消费时尚。兼具实用和幻想功能的时尚,代表了时尚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沿时间脉络,分主题讨论。当然,有些章节不可避免会有时间段重合问题。第一章“时尚的商业化”揭示高级定制时装的内在矛盾。这种服装为有权有势者专属独享。百货商店兴起,促进了中上阶层的社会平等。第二章“时尚艺术巧思”回顾20 世纪初,机械化生产成型,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相辅相成,艺术和服装有合流之势。第三章“时尚的平民化”探讨“一战”后,服装生产机械化,高级定制时装模型随之变化。第四章“时尚的美国化”阐释美国时尚产业发展趋势,探讨美国如何从制造业枢纽变成设计先导,重点聚焦第七大道何以变身成衣之乡。第五章关注“二战”后高级定制时装的变化,从社会学视角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另类时尚,这种时尚转而又影响了高端时尚,导致“时尚的大众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消费得起主流时尚产品;另一方面,也有人希望用个性化服饰表达反文化观点。第六章“时尚的后现代性”揭示反时尚成为表达不同见解、意识形态、意义和记忆的载体,帮助人们表达个性,挖掘思想深度。第七章透析“时尚异思”,呈现时尚体系对人之境遇的各种看法,讥讽反思兼有。第六、七两章主题相同,即非西方文化的视比喻如何与服装元素混合,最终发展为街头风格。时尚产业越来越成为一项全球性活动。世界大事件也影响着服装设计、营销和经销方式。第八章回归美国时尚产业。在美国时尚产业体系下,设计师化身品牌,服装反映郊区和城区文化,时尚本身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第九章探讨“时尚的集团运作”,阐释政治动荡、经济下行、工业全球化等世界大事件如何全面影响个人设计师、企业、零售商和时尚从业者。全球环境恶化,社会正义问题引人深思,消费行为和企业社会责任随之变化,业内人士聚焦“时尚可持续发展”,即第十章的主题。本书最后一章“时尚的数字化”探讨技术发展背景下实体时尚和虚拟时尚新概念。目前,主流时尚界不再在百货商店摆放模特,而用互联网传播风格和思想,开发电子商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时尚渐渐变成了一种图像体验。社交媒体是强大推手,淘汰广告旧模式,让大众消费者自创潮流,紧跟网红。 本书第一、二版漏掉了主流时尚体系之外的设计师和消费者这一关键信息。在新一代时尚史家看来,世界多元多样,服装和社会息息相关。本书没有逐一探讨影响20 世纪时尚的各种因素,但将主流体系外各种背景的设计师纳入研究视野,关注如何用非西式纺织品和服装形式制作高级制时装和成衣。 总之,本书采用文化和历史视角,探究过去一个半世纪里改变时尚世界的诸多因素。本书无意事无巨细地呈现20—21世纪各时期、各设计师、各种时尚潮流,只为厘清逆转潮流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时尚原本是私人专享,现在走上街头,变得更加个性化,更加随意。本书同时以文化之变为背景,反思时尚演化历程。 虽然人们很少把时尚看作艺术,但其实时尚一直在与艺术对话,化庸识为洞见。 夏帕瑞丽:“服装只有让人穿在身上,才有自己的生命。而人一旦穿上衣服,就被另一种人格主导。你可以让这种人格活起来,有光彩,也可以把它毁掉,还可以把它变成一首美丽颂歌。” ·服装领域专家倾心著作,全新第3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诚心推荐! ·110余幅插图展示了时尚产业的主要趋势和工作流程,强调了当代时尚行业的多样性。 ·完整、系统地构筑了人类时尚演化最剧烈的一个半世纪的全景画卷。 ·从时尚装扮物出发,延展到品牌策划、新兴思潮、公司运作、风俗制度等方面,分析介绍了许多著名设计师(品牌商)努力推动时尚装扮物普及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