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精)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精)
作者: 王汎森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9.00
折扣购买: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精)
ISBN: 978710805956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896年3月26日,傅斯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他的 祖先从15世纪起就在那里生活,1467到1487年,其先 祖江西人傅回祖在山东西部冠县地区做县令。据墓志 铭记载,当傅回祖任期结束时,当地人民请求他留下 来,“乃留三子以抚慰之”。傅回祖的两个儿子后来 从冠县迁到聊城附近。从那时起,聊城成为傅家这一 分支的“故乡”,到了傅斯年出生时,傅氏家族在此 生活了十四代。 晚清时代,聊城的地理环境及其社会衰败给傅斯 年的成长以相当大的影响。家乡的命运一直与大运河 和八股文的命运相伴随。大运河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支 柱。“它的河网刺激着贸易发展,联结着相邻的各个 地区,运河上的商业运输是私人和公共财富的来源, 它的节奏影响着沿岸地区几百万人的生活。”聊城是 大运河沿岸的一个重要港口,她的命运同运河的兴衰 息息相关。对于聊城的居民来说,这是幸运,也是不 幸。几百年来运河给城市带来了易得的财富,使聊城 成为长江北岸四个主要的内陆港口之一。然而,当大 运河干涸的时候,这个城市又仿佛失去了存在的活力 。傅斯年的童年时代,聊城周围地区已经丧失了富源 ,在幼小的傅斯年的眼中极端落后。这一地区与山东 东部形成了鲜明对比,那里虽然贫瘠多山,因交通不 发达而经济萧条,但竭力发展工厂、商业和水利灌溉 ,并最终成为中国重要的商业区之一。傅斯年将他的 家乡同山东东部和中国沿海相比较,将鲁西描绘成一 个疲敝的地方,有“一无是处”和“微温”的人民。 旧的社会无力改变自己,只有坐待枯槁,缓慢走向不 可避免的死亡。 结果,这一地区成为叛乱的温床。从清朝中期开 始,山东西部成为中国最动荡不安的地区之一,在清 朝后期更加剧烈。清早期的一个叛乱——1774年的王 伦叛乱发生于此,1861年的宋景诗(1824—?)叛乱, 当然还有义和团起事均发生在这个地区。对官吏们而 言,“鲁西”,即山东西部,尤其是傅斯年家乡的附 近地区,是充斥着各种不满的社会组织的地方。但另 一方面,聊城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因精通科举考试成 功的钥匙——八股文而闻名遐迩,并因此而制造出许 多教职和官场生涯的机遇。在八股文化灭亡和1905年 科举考试废除之前,聊城的生活比鲁西其他地区要好 一些,这使它免于卷入鲁西整个地区的地方性叛乱。 但与八股文紧密相连的保守文化,也限制了聊城的精 英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阻碍了扭转地方经济所必 需的新式工商业的发展。 傅斯年的童年时代,鲁西的民众大多从事农业劳 动,在街上可以看到捡拾牲畜粪便的农人。女人们在 家织布,孩子们帮助父母做一些杂事。虽然他们年复 —年地日夜劳作,但即使当地的有钱人也只能过上低 水平的富裕生活,一年中唯有二三特殊场合才能吃肉 。盗匪、士兵和土豪恣意扰乱了人们的生活。当地人 大都忠诚、温和、品行端正,但太软弱,不足以抵挡 官方和入侵者的压力;又太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熟悉 的生活方式来适应变化的外界环境。简言之,傅斯年 对这个衰败的疲弱社会的萧瑟描绘,决不仅仅是—个 年轻叛逆者的胡言乱语。 但旧社会的凋敝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并没有减少人 们对传统文化观念的依赖。1919年,傅斯年悲哀地说 ,他在家乡看到的是,失去生命力的古老文化虽然已 无力阻止当地社会的转型,却仍旧有能力抵制新文化 ,并阻止它的居民向外国学习。山东难以完成清政府 分配的出国学生名额,地方政府甚至到外省找人来补 足。山东全省,尤其是聊城,在建立新式学校方面落 后于其他地区,因为这里既缺乏学生,又缺乏师资。 傅斯年回忆故乡时,曾经叹息说,他的家乡是土 匪和士兵的栖息所。尽管如此,不能否认,这个地区 曾孕育了许多英雄人物。傅斯年儿时的聊城民风中有 各种各样的特点:好战、爱国、保守、神秘和反基督 教。武士与智者的混合体时常体现在傅斯年的祖父傅 淦(1844-1922)的性格之中,而祖父对傅斯年的性格 养成最具影响。 根据傅斯年的家谱记载,傅淦字笠泉,是一个杰 出的武术师和文士。就中国传统而言,沉浸于武术的 文士并不多见,但聊城的地方传统是文武兼备。义和 团运动就是由当地几个有声望的文士发起并支持的, 至少在其初期是如此。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傅斯年 家族与叛乱有关,但是他的家族成员显然分享着这一 地区的舆论氛围。譬如,傅笠泉在他的家乡以反对基 督教而闻名。拳乱之后,美国福音派传教士取代了德 国传教士,已经五十多岁的傅笠泉在阻挠、干扰美国 传教士劝人皈依基督教的努力中极端活跃。19世纪初 ,一个美国教士正在对聊城的公众宣讲圣女玛丽亚的 故事时,傅笠泉迅速跳上讲台宣称:耶稣无父而生完 全不真实,其实是耶稣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 感到 愤怒、震惊的听众将传教士轰下台。另一次,当牧师 解释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为了拯救世界”时 ,傅笠泉又跳上讲台说:“(牧师说耶稣为救人类而 死,自然是位义士。)中国的忠臣义士,向来视死如 归,含笑入地。但各位请看,这图上的耶稣,垂头闭 目,一脸莫可奈何的样子,未免有些那个!”随即人 群向牧师大吼,布道又一次被打断了。 傅斯年任性的祖父对傅家的衰败负有主要责任。 他在晚清获得了拔贡的头衔,然而这个头衔在官场却 是前途渺茫。虽然他有很好的家族关系,但傅笠泉从 未当过官。他有时在私塾教书,但大部分时间都闲散 街头。他的家人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