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问玉/读图时代人文地理系列

和田问玉/读图时代人文地理系列
作者: 李漫
出版社: 化学工业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3.80
折扣购买: 和田问玉/读图时代人文地理系列
ISBN: 978712203183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仿古玉与赝品玉 仿古玉是一个容易让人误读的概念,有的人认为仿古玉就是赝品玉,实 际上,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仿古玉与赝品玉是两个完全不同但容易混淆 的概念。 仿古玉是具有仿古风格的一类玉器,被玉行称为“新活”,在玉器市场 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仿古玉利用先进的工艺和较好的玉料,并借助古玉的文 化内涵和艺术造型制作而成,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较高。 根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仿古玉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宋代开始大 量制作,宋代鼓励经学研究,厚古之风盛行,官宦学者们热衷对古代器物的 搜集、整理和研究,金石学产生并发展起来。北宋吕大临的金石学著作《考 古图》收有古玉器,成为仿古玉的参照。在厚古薄今的思潮影响下,复古之 风盛行,宫廷大量制作并陈设仿古玉器;到了南宋时期,仿古玉已形成规模 ,社会上有专门出售、制造仿古玉的行业,如杭州的“七宝社”,主要出售 玉带、玉碗、玉花瓶等仿古玉器;明代,复古之风仍然炽盛,最为常见的一 种仿古玉是继承宋元仿古传统,模仿古代玉器的造型,但纹样却具有本朝特 征。还有造型、纹样都仿古玉器,利用作旧手段制作的仿古玉,对清代仿古 玉影响很大。明代留存下来的仿古玉的种类比较多,有玉块、玉环、玉炉、 玉杯、玉壶等佩饰和器皿。明代的苏州是治玉中心,也是最大的仿古玉制作 中心;清代,仿古玉器达到了空前繁盛,特别是乾隆皇帝对古玉的重视,在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仿古玉的发展。仿古玉有两种,一种是根据《三礼图》、 《古玉图》等图谱仿制古玉另一种是以古玉为依据,在纹饰上稍加变化,但 仍有古风古韵。清代的仿古玉有玉礼器、玉工具、玉佩饰、玉器皿、玉陈设 等种类。清代京都、苏州、扬州、杭州、江宁等地制作了很多仿古玉。 赝品玉是以低档玉料或替代材料仿制古代玉器的造型和纹样,用作旧手 段伪造时代特征,充当古董出售的一类玉器。赝品古玉的出现具有独特的历 史背景。宋代宫廷复古风盛行,宫廷内陈设古玉,达官显贵也争相收藏古玉 ,作为陈设品或馈赠礼品,古玉的需求量剧增,古玉市场不断扩大,但出土 玉器的数量毕竟有限,开始大量制作仿古玉,一些商贾为了降低成本、更多 地获利,便制作假古董来牟利,赝品古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赝品玉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用低档玉料或替代材料进行 制作。因为一件玉器的价值,与玉料品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玉料差就 谈不上制作成高档玉器。而高档玉料自身价值就很高,玉行自古就奉行“高 (档)料精工”的规则,高档玉料配以精雕细作,制作成的玉器价格自然不菲 ,根本没有必要冒充古董。此外,赝品玉通常利用作旧、致残等手段,破坏 玉料表面,更不需要用好料了。赝品玉用低档玉料制作,才能降低成本,易 于获利。赝品玉所用的低档料有两种,一种是用同类低档玉料,玉料是真的 ,只是档次很低,表现为颜色、质地等各项指标均很差,对鉴定来说,只是 玉料档次的评估;另一种是用颜色质地相近似的异种玉石料。玉料是替代品 ,表现为颜色质地均很好,对于鉴定来说,则是玉料的辨伪。 第二个特征是利用各种方法作旧,仿造出土古玉的“沁色”或“残相” 。用低档料制作的赝品古玉,只有通过“沁色”作旧,才能掩饰低档料真面 目,也符合出土古玉的本来面目。而且年代越久远的古玉,所用玉料的档次 大多不高,都是现代玉行公认的“低档料”,用相应的“低档料”仿制,反 而更“货真价实”。 仿古玉制作方法 从仿古玉制作历史来看,宋代、明代、清代仿古玉的制作都各具时代特 色。一般来讲,仿古玉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旧玉改造,由年代 较晚的人利用前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器进行再加工,古玉器有的没有纹饰或纹 饰不全,有的部件残缺不全,就利用古玉器进行改造,或增添花纹,或增加 款识;另一种是新玉仿制,即利用与古玉相似的玉料,按照《古玉图》、《 三礼图》等考古图录或流传下来的古代玉器造型、纹饰进行仿制,然后利用 “沁色”仿制时代特征。 赝品玉制作方法 表面有伤残是古玉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出土的古玉在长期埋葬过程 中,受到地下水的浸泡,与土壤中的生物、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古玉在流传 过程中,也会因磕碰而产生伤残。在购买古玉时,要重点观察玉器上的伤残 ,仔细辨别,避免上当。 赝品玉主要的做法是人工致残,有砣碾致残、砂磋划痕和敲击致残三种 方法。砣碾致残,用小号的钉砣在仿古玉器的表面上顶出深浅不一、长短不 齐的点坑或线条,粗略一看,像是因长期磕碰而导致的残痕,但仔细观察会 发现,残痕是由大小不一的点坑和丝线组成的;砂磋划痕,在抛光时故意保 留一部分糙面,或者在抛光后用细砂子磨磋器表,做出隐约可辨的纤细划痕 ,若不仔细辨认,会以为是玉器流传过程中,因手摩挲而造成的痕迹,如果 用放大镜观察,这种或隐或现、或多或少的纤细划痕清晰而方向一致,与真 品明显不同;敲击致残,利用玉料有绺的性质,用特制工具轻轻敲打玉器的 器身,使小绺变大绺,甚至是大绺变裂纹,在绺痕、裂纹等新出现的痕迹上 再进行染色处理。 沁色辨伪 沁色是指玉器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由于古代墓所处的地区不同(主要 是土壤成分和湿度不同)和埋藏方法(如有的墓中放有水银、有的在墓外层用 生石灰或木炭防潮)不一样,埋藏千年的玉器,受到尸体腐烂、土壤中各种 微量元素的作用,玉器表面出现了颜色、质感上的变化,产生出不同的沁色 。 沁色是出土古玉器的特征之一,也是仿古玉、赝品玉常用的作旧手段, 制伪沁的技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历代所用方法不一样,沁色也不尽相同。 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规律对于鉴别玉器十分重要,鉴赏家们鉴别古玉时, 往往要观察沁色,以此作为断代和辨伪的重要依据。 自然沁色比较单一,与玉质呈过渡关系,沁入程度有深有浅,但沁色与 玉质没有明显的界线。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伪造沁色,多是染色而成,通常 做成“满沁”,但是古玉未接触水的部位,或质地致密的部位不一定有沁色 。还有局部作沁色的,特点是沁色较多,多集中于裂纹处,颜色比较均匀一 致,较乱或过于鲜艳,给人不自然的感觉。 盘玉 盘玉是使出土的古玉还原为本色的方法,针对五种不同出土情况的古玉 ,有不同的盘玩方法。 一、擦拭法 古玉体轻、质地疏松、沁色浓厚者,将古玉佩于身上,用人气先养,让 古玉的质地稍硬之后,用旧白棉布反复擦拭古玉,再用新粗白棉布擦拭。反 反复复摩擦,灰土、浊气、燥性从玉上渐渐褪去,沁色之处自然凝结,色泽 光润。 二、水煮法 古玉质地坚硬,沁色浅薄者,可先用水煮法。将玉悬空挂在装有茶叶末 的大瓷罐中,瓷罐中加入清水,用文火蒸,将沁入古玉体内的土气提出。然 后趁热取出古玉,用细密的棕刷清洗古玉表面,待玉稍凉后再蒸,反复数次 之后,用新粗白棉布擦拭。重复几次后,可以使出土古玉的土气褪去,焕发 光彩。 三、装袋盘玩法 古玉被灰土包裹,玉质坚硬者,可用稻壳、木绒草装袋盘玩;古玉含有 各种沁色,无土包裹者,可用竹叶或糠皮装袋盘玩。将玉放在上述袋中不断 擦、搓、揉,使玉体通透,沁色亮丽。如果玉质腐软的古玉,需要用人气先 养,待古玉的质地坚硬之后,再装在袋中盘玩。古玉经盘玩后,有的玉质会 有变化,而沁色仍干枯,这种情况下,可以先用肥皂水、皂角水煮,再装袋 盘玩。 经过盘玩后的玉件,重量比同类的玉料显得略微轻些,呈现出玉本来的 色泽,变得通透细润,沁色显得均匀、活络、自然、不呆滞。这样的古玉叫 “脱胎玉”,取其已脱胎换骨之意。盘玩后的古玉,最好把玉挂于贴身处, 以人气养润,并时常用手抚摸擦拭,要注意在盘玩过程中,常用热水净手, 用开水净玉。 P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