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柱石文彦博

四朝柱石文彦博
作者: 武增祥|责编:刘华夏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四朝柱石文彦博
ISBN: 978752054295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引言 文彦博的故乡山西介休 ,也是我出生成长生活的地 方。 在城东五里的顺城关, 有一古老民宅的小街,古玩 、字画、玉石大小店铺鳞次 栉比,给人一种古色古香之 感。淘宝的客人经常光顾此 地。小街中端有文彦博灌水 浮球的古槐,尽头便是文忠 烈公祠。这一片是文彦博出 生成长的文家庄。司马光称 其文彦博“起家从此始”的风 水宝地。 我居住的地方,拐进小 街,便是文家庄。这里世代 居住着文彦博的后裔,后裔 中有我的亲戚,也有同学和 朋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我就读的小学校便紧挨着文 家庄。那里有文公祠、祆神 楼、文家小庙、龙王庙,是 当时介休最热闹的地方。 那时候,经常有一群老 人坐在祠堂前高谈阔论,讲 述他们所知道的文彦博的故 事和传说。 毕竟,在中国封建社会 ,任何一个名人,都会被配 上一些神奇美好的故事。有 的说文彦博是二十八星宿下 凡,有的说是玉皇大帝派到 人间的圣人。不过,也有一 位老人会笑着反驳说:“你 们说得都不对。《平妖传》 里说,文彦博能飞沙走石, 除魔镇妖,是九天玄女娘娘 的童子转世,来人间救苦救 难的。”为此,老人们争论 不休。 也就是在那里,我听到 了文彦博宿古庙巧逢玄女娘 娘、千里眼驿馆求食、多目 神义救恩公、鲁班巧修祆神 楼等很多故事。 这里说两个故事,与大 家分享。 有一夜,文彦博住在驿 馆,正在自斟自饮。一阵狂 风过后,有一人披头散发站 在面前,叫他相公,向他要 饭。原来玄女娘娘左右有顺 风耳、千里眼二神侍候,这 人就是千里眼。因喝酒误事 ,受罚挨饿三个月。他面目 丑陋,又是八只眼睛,向人 讨饭,被讨者不是被吓走, 就是被惊死。文彦博却毫无 惧色,问明情况,让他吃了 个酒足饭饱。 到了初一,文彦博叩拜 玄女娘娘时,特为千里眼求 情。当晚梦见千里眼前来谢 恩:“日后相公有难,必定 舍身相救。” 文彦博贝州平乱,一日 正和众将商议攻城事宜,突 然狂风骤起,遮天蔽日,接 着帐篷撕裂,空中落下一块 大磨盘,猛向文彦博头顶砸 下。千钧一发之时,端坐在 帅椅上的文彦博突然被人拦 腰搂住,抱过一边,刚离三 五步远,那磨盘轰的一声盖 了下来,把交椅砸个粉碎, 平地陷了几尺深的一个大坑 。文彦博吃惊不小,忙问左 右:“刚才抱我的是谁?”话 音未了,只见一人站到面前 行礼,从容说道:“妖人胡 永儿飞来磨盘,要压死相公 ,我特来相救,以报昔日之 恩。”问他姓名,只写下“多 目神”三个字,忽然不见人 影。这时文彦博恍然大悟, 才想起千里眼的往事。 老人们用美好的民间故 事述说文彦博,表达的是一 种崇拜的心情。故事很美好 ,只不过零零散散而己。 文彦博少年时灌水浮球 的那棵老槐树,至今仍坚挺 直立,只是干枯而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 整理地方文化,专门去开封 、洛阳考察。洛阳学者对我 说:“文彦博就是一座高山 、一片大海,洛阳人民对文 彦博有着美好的记忆。”这 句话令我热血翻滚。 介休历史上出了文彦博 这样一位名声显赫的先贤, 我确实感到荣幸,很是自豪 。而一次安徽合肥之旅,更 加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应朋友之邀去合肥旅游 ,信手翻开有关包拯的资料 ,那上面《由文氏墓志的发 现——看包拯与文彦博之交 谊》的文章,使我眼睛一亮 。 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 处副研究员程如峰文中写道 : “1973年,合肥发掘包拯 家族墓群,出土了包拯及其 夫人董氏、长媳崔氏、次子 包绶、次媳文氏、长孙包永 年6人的墓志,揭示出包、 文两家姻眷关系的全部秘密 。” “宋仁宗派宰相文彦博的 儿子包公女婿文效扶棺将灵 柩送回故土,建墓安葬合肥 大兴集。” “《包绶墓志》里有再娶 故相太师潞国公之女文氏。 ” “《文氏墓志》:文氏, 为汾州人,河东节度使守太 师潞国公之女,公朝奉郎包 公名媛之夫人也。” 碑文记载可靠,文彦博 与包拯真的是儿女亲家。 以前对文彦博,只知一 些小事小情,故事片段,不 知其政治、经济、军事、文 学上的大事、要情,只是粗 略肤浅地读过有关他的一些 文章,留下一些浮光掠影的 印象,并没有系统完整地了 解他的传奇人生。如果不是 研究宋史的爱好者,相信很 多人对他都是一知半解。好 奇心使我不由得开始重新阅 读文彦博的史籍,去了解一 个真正的活生生的宰相人生 。 对一个千年人物评价, 总是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从 他的祖先到他的出生成长, 从他童年少年读书到进入仕 途,从七品县令到朝廷宰相 ,再从宰相到致仕又复出宰 相,一直到高于宰相的平章 军国重事,他的一生多彩多 姿,跌宕起伏。 有关文彦博一生政治生 涯的史料,存在于他自己的 著作中,也存在于各种历史 笔记丛谈中。范仲淹、韩琦 、富弼、包拯、司马光、王 安石、黄庭坚、苏轼、狄青 等人的传记中,没有一本不 曾提到他。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