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
李爱华,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副教授,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参与省级立项十余项,参与著作编写1项。
内容简介
第一节隐喻的实质 一、替代论 (一)隐喻的实质 人们对隐喻的定义不尽相同,这涉及对隐喻实质的认识。但复杂的是学术界对隐喻实质的认识也各有侧重。在这场持久的理论拔河赛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一方认为隐喻的基本作用是组织我们的概念系统,以认知为中心;另一方认为隐喻仅起变异的效应,在隐喻理解中起到装饰和情感作用。艾科(Eco,1984)曾把这两派观点总结如下: 1.语言的本质和起源是隐喻的,隐喻的机制确定语言活动,以及此后的每一条规则或规范,其目的是统一活动,减少把人界定为符号动物的隐喻潜势。 2.语言是规则制约的机制,是一台可预见的机器,它规定什么短语可以生成,什么短语不能生成,并规定从中生成的短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正确的”,或被赋予意义。 大致说来,早期的理论集中于三点:第一,隐喻的实质是替代,以同义域里的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第二,隐喻的实质是比较,对分别来自两个义域里的词语的相似性经过比较建立联系;第三,隐喻的实质是互动,两个分属不同义域的词语在语义上互相作用,最后产生新的语义。 (二)替代 隐喻中的替代,严格地说,指将一个事物直接替代另一个不相干的事物,或者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 (三)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类型 隐喻替代理论始自亚里士多德。他说:“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 亚里士多德的四类隐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前三种更为清晰,第四种类推通过比例关系或类推,只是程度上更复杂而已。 由于这些词语多半是在本义域内或是以大喻小,或是以小喻大,意义无多大变化,美学价值不高。现代修辞学已将前两类作为“提喻”,指以部分代替全体,或以全体代替部分,类推在概念上也与隐喻有所不同,因而只有以种代种或互代可以勉强接受。即使如此,它应当受跨义域的制约。就亚里士多德上述观点本身而言,有一定特点。 首先,他在介绍隐喻的四种类型时,举的都是词类,名词也好,动词也好,都是以词语为中心的。亚里士多德是在概括诗学风格或修辞方法的框架下研究隐喻的,着眼点是词语的修饰。他把名词隐喻分为五个范畴: 1.简单的换置。隐喻的正常词语被换置了,由接受方去推论该是什么意义。具体说,B替换了A,接受方凭词语语义上的联系,推论B指的是没有出现的A。 2.指示词。在隐喻中提到了正常词语A,然后由隐喻B替换,往往有某个指示词指明两者有替换关系或语义上的联系。 3.系词。像A is B的直接陈述中,使用了系词“be”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也可使用“seem”“call”“become”等词。 4.to“make”。通过第三个词语C作“make(使)A成为B”的陈述,因而接受方能从B找到A的语义。 5.用所有格连接。将喻体名词通过“of ”连接到本体名词或不一定是明显的本义的第三个词,这样,B或是C的部分,或从C衍生,或属于C,从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推及A。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区分隐喻的种类时由于采用了属与种的概念,他引入了类型层级的概念。在创造隐喻时,将一个词语的意义转移到另一个词语,必然涉及概念现象。 1.沿层级往上寻找更一般的词语; 2.沿层级往下寻找一个更特指的词语; 3.在同层级之间活动,寻找一个特指意义相同的词语。 (四)质疑和讨论 人们在肯定隐喻的替代作用的同时,随着认识的提高,也看到它的局限性。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意义理论使他误认为词义就是实体,既是思想上的,也是真实的。他区分歧义和隐喻,把歧义看作是不理想的语言使用方法,隐喻是理想的使用方法。他不顾这样的事实:在隐喻中使用的词语在本义和隐喻用途之间实际上是歧义的。 亚里士多德如此强调类型层级在隐喻生产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其结果是看来很方便的和人为的隐喻并不令人信服。因为本来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本义表达方式,现在经过隐喻的替代,会增加听者的理解困难。亚里士多德把隐喻理解的负担推给全能的类型层级了,他期待每一个隐喻都可以经由单一的发生过程得到解决。莱可夫的理论则强调语言的隐喻是人们在思想上建立了联系,不是基于词语的类型层级。 由此又引出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区分辞典意义和百科全书意义。前者强调辞典提供了词语的基本意义,后者提供该词语延伸更广的意义。这是为什么本领域内的词语可以互相替换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识到隐喻的修饰功能,在(诗学)中把隐喻看作是润色的工具,但他未能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之一,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之一。 由于隐喻被看作是个体的操作,它们本身没有表达地位,因而在形成概念结构过程中不能起到积极的概念施动者的作用。 由于隐喻在亚里士多德理论中没有清晰地表述,它们主要存在于知识使用的规则中,而不是知识本身。事实上,许多构成类型层级的个体关系本身可以是隐喻的。这里,亚里士多德把知识表达和知识用途混淆了。这就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有关隐喻的讨论在《诗学》和《修辞学》中观点时有冲突。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把隐喻的地位抬得很高,说它不是一场空虚的词语游戏;另一方面,他把隐喻的地位压低了,用过分简单的个体发生词语描述隐 喻过程。 所有的各种版本的替代理论都有共同的信念,隐喻是可以按本义说某事的方法。这是格式塔理论所不同意的。后者的基本立场是坚持凡用隐喻表达的东西不能用其他方法表达。经隐喻影响的语义结合是新的独特意义。 1.多角度剖析英语教学现状,探讨新时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体系的新形势。 2.认知隐喻与大学英语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方法。 3.作者提出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