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养孩子(详细解读0-18岁成长密码)

慢养孩子(详细解读0-18岁成长密码)
作者: 杨雄//刘程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8.10
折扣购买: 慢养孩子(详细解读0-18岁成长密码)
ISBN: 9787208158443

作者简介

(1)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学博士。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上海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慈善研究中心主任等。目前还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妇儿工委智库咨询专家、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常委、十三届上海市政协社会法治委员会副主任等。(2)刘程: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内容简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父母从不缺乏教育儿 女的动力,但很多人缺乏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引。比如 ,一些父母认为总觉得自己“生了孩子,自然就有资格做 父母”,“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一些父母总 想以“过来人”的身份、或是“赶时髦”抑或“随大流” 的思路来教养孩子,千方百计确保“不让孩子不输在起跑 线上”、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和“催熟教育”;还有 一些父亲总以“工作忙”为由长期缺席家庭教育,无法给 孩子提供亲情陪伴和言行示范……为了走出这些家庭教育 的误区,广大父母需要以“有机教育”的科学理念引领家 庭教育实践,自觉加强“亲职教育”、营造和谐温馨的家 庭环境,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成才观和“合适”的教 育期望,倡导“权威—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重视“有机 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正确对待“关爱教育”与 “挫折教育”、强化家庭教养的“育德”功能,重视家庭 与学校的教育合作,以共同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成长。 一、不是生了孩子就有资格做父母 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 ,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做父母的,要想把孩 子养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 孩子的方法?有什么资格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怎样养育 孩子,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都充分而又正当地发育?这些, 都该弄得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年) (一)“不合格父母”造就“问题孩子” 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作为一种生理和社会身份 就被固定下来了。一些父母认为,生、养、教的能力都是 自发的、本能的、无师自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生 活中,不少父母能“生”会“养”,却并不擅长于“教” 。严格地讲,这些父母都是“不合格父母”。由于缺乏科 学理念与方法的指引,这些“不合格父母”虽然对孩子的 期望值颇高,物质和精神付出颇大,但却是效果不明显甚 至出现教育失败,导致“问题孩子”的出现。主要表现为 : 一些父母“生活上过度保护,行为上过度干涉”,剥 夺孩子“自然成长”的机会。这类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 像保姆一样,孩子的一切要求都尽可能满足,一切事情都 愿意代替孩子去做,而不愿意看到孩子遭受任何委屈和挫 折。这种过度的保护剥夺了孩子体验成败、悲欢和历练自 我的机会,却让孩子学会了依赖他人的习惯而丧失了独立 生存能力。与此同时,这类父母通常也不信任孩子,不相 信孩子有独立面对各类事务的能力,所以还会在行为上“ 过度干涉”孩子。这类父母对孩子总是喋喋不休,事无巨 细,样样过问,对孩子缺少平等和尊重态度,忽视孩子的 独立性,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什么事情都 不肯放手让孩子去做;或者,无论孩子做什么,总要站在 身后指指点点,说“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 不行,那样才可以”。这种过度干涉会导致孩子丧失接受 挑战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限制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想象 力空间。更有严重者,会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市场同类书基本可分为家庭教育专业教材和家庭教育通俗读物两类。其中,前者学术性和规范性强,但理念与内容往往较为陈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后者的可读性较好,但大多是基于个别化养育的感悟,对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普适性的指导意义。相比之下,本书较好地融合了“有机教育”的科学理念(由第一作者近年来首次提出)和《全国家庭指导大纲》这一家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由第一作者担任首席专家领衔研制,由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具备相对市场同类书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