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中的激情(卡尔·德莱叶的生平和电影)/经典影像丛书

受难中的激情(卡尔·德莱叶的生平和电影)/经典影像丛书
作者: (美)吉恩·德拉姆//戴尔·德拉姆|译者:吉晓倩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6.64
折扣购买: 受难中的激情(卡尔·德莱叶的生平和电影)/经典影像丛书
ISBN: 9787539940113

作者简介

吉晓倩,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硕士,《世界电影》杂志副编审。翻译作品有《酷天下:对一种流行的生活态度的剖析》《受难中的激情:卡尔·德莱叶的生平和电影》等。与人合译《天才的阴暗面: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永不言败:温斯顿·丘吉尔的领导智慧》《湍流与静流:电影中的节奏设计》等书籍。另在《世界电影》《环球银幕》《电影艺术》上发表译文多篇。 戴尔·D.德拉姆于1991年故世,生前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言语交际专业教授。 吉恩·德拉姆目前是戈尔登西部学院的兼职教授,此前长期任教于加尔东·格罗夫统一学校学区。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哥本哈根的童年 在丹麦,卡尔·西奥多·德莱叶不仅被公认为伟大的电影导演,也是 丹 麦最伟大的电影创作者,其艺术核心似乎牢固地植根于丹麦的文化与风土 。 不过,德莱叶成为丹麦人纯属偶然,因为他的祖先本在瑞典南部,与丹麦 隔 着松德海峡遥遥相望。 尽管不必当真认为遗传在德莱叶的影片中显现出了可见的影响,但他 的 出身以及童年的经历却无疑不容忽视,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告诉笔者 , “我会给你们讲几件事,这会说明许多问题。”本书所充分论述的“许多 问题” 就始自“几件事”,并且受其左右。不过,在他讲述的几件童年往事中, 德莱 叶实在称不上坦率。也许他对于自己的出身和父辈并不了解,但确定无疑 的 是,他对许多他了如指掌的事实也讳莫如深。只有在他以及他家庭的许多 成 员去世之后,人们才有可能探索他的家世背景。 德莱叶的母亲名叫约瑟菲娜·伯恩哈尔迪内·尼尔松,1855年生于罗 伊 格,距离海斯勒霍尔姆不远,后者是瑞典南部斯科纳地区的一个商业城 镇,与丹麦只隔着松德海峡。她的父亲,佩尔·尼尔松在当地的政府中任 职(职务可能大致相当于治安法官),并拥有一个相当大的农场。约瑟菲 娜的母亲,奥利娃·奥尔森,是一个来自哥本哈根的丹麦女人。尼尔松夫 妇生育了十二个子女,但只有五个长大成人。约瑟菲娜作为幸存下来的长 女,无疑在这个大家庭中扮演了代理母亲的角色。 约瑟菲娜曾就读于当地的学校,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也没有学习生 意 或者技能。她想必是待在家里,帮助料理了几年家务,因为直到1879年, 她 二十四岁时,才离开家,在卡尔斯洛庄园找到了一个女管家的职位,这是 离 海斯勒霍尔姆不远的格兰汀格的一所大庄园。与其他的仆人相比,她在这 户 人家中的地位令她属于“较高的阶层”,但当然没有到达中上阶层,一个 对她 而言高攀不上的位置。九年后,她还待在那里,依然未婚。在那个时代, 婚 姻对于一个年轻女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一步,人们难免要猜测她为什么依 然 保持单身。她的一张照片——卡尔·德莱叶终生把这张照片小心地放在自 己 案头——显示出她是一个面容姣好的年轻女子,浓密而有光泽的头发编成 发 辫盘在头顶,高高耸起,目光坚定地直视着相机镜头。 卡尔斯洛的主人是一个丹麦人,他们家族在哥本哈根经营着欣欣向荣 的 羊毛和亚麻生意。兄长继承了生意,身为幼子的延斯·托尔普则买下了卡 尔 斯洛,移居瑞典,成为地主和马场主。他买下卡尔斯洛不久,约瑟菲娜就 去 那里工作了。托尔普能够找到这样的女管家可能倍感幸运。她习惯于管理 家 务,而且拜她的丹麦母亲所赐,她能够讲丹麦语。既然托尔普不讲瑞典语 , 这绝对是个有利因素。约瑟菲娜定居在了卡尔斯洛。 然后在1888年6月,约瑟菲娜怀孕了。不管是她自己,还是她的家人, 从未透露过孩子生父的身份。芒坦·德鲁齐在他撰写的德莱叶传记中,声 称 延斯·托尔普是孩子的父亲,并提出了精心收集并分析的证据。不过这些 证 据都是间接的,并且由于年深月久,根本无从查证。我们所知的就是, 1889 年1月中旬,她前往哥本哈根,寄居在一位通过招收付费的寄宿客人来增加 收人的寡妇家中。就在那里,斯托姆街5号,卡尔·西奥多·德莱叶于1889 年2月3日出生。 德鲁齐指出,一个在哥本哈根举目无亲的年轻女人在私人家里寄宿而 不 是去医院很不同寻常,而其他想离开家中秘密生产的年轻女人通常都会选 择 医院。既然延斯·托尔普在哥本哈根的家就在附近,德鲁齐暗示,假设延 斯·托尔普安排了这一切,并支付了费用,也是合情合理的,尽管他没有 承 认这个孩子是自己的。之所以猜测延斯·托尔普是德莱叶的生父,这也可 以 算是一条佐证。 约瑟菲娜很快就为孩子找到了养父养母,然后返回卡尔斯洛,继续她 的 工作。她的去职及其原因似乎不成其问题。这是否也证明了延斯·托尔普 是 孩子的父亲呢? 最初的养父母没有资格监护儿童,于是这个孩子被送进了孤儿院。丹 麦 的有关当局试图寻找孩子的父母,因为他们认为丹麦的纳税人没有义务来 承 担养育瑞典孩子的费用。不过,约瑟菲娜在孩子的出生证明上登记为她的 家 乡的瑞典城镇的名字拼写错了,所以无法确定她的住处。于是他们前往哥 本 哈根的托尔普家打听消息。这似乎的确说明了托尔普家族与约瑟菲娜的孩 子 有牵连,但是,也许未必如德鲁齐所认为的延斯·托尔普是孩子的父亲, 或 者他们仅仅是想帮助一个得力的雇员也未可知。 无论如何,直到那时仍对自己的孩子出了什么事一无所知的约瑟菲娜 , 飞快地赶到了哥本哈根。她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一个绝望的母亲希望 好心 人收养一个漂亮小男孩,孩子的父亲去了美国”。德莱叶告诉笔者的“几 件 事”之一就是他的父亲跑掉了,他微笑着说,“去了美国,所有的坏人都 去那 里”。有趣的是,约瑟菲娜的一个弟弟也确实移民去了内布拉斯加州,他 在 那里活到将近一百岁的高龄。 1978年,德莱叶的儿子埃里克给德鲁齐打电话。他从姐姐那里听说德 鲁 齐打算写一本有关他父亲的传记,正在收集资料。德鲁齐说,埃里克“被 我 的好奇心激怒了”,要求他放弃写作这本书的计划,最重要的是,要对任 何有 关他父亲身世背景的资料守口如瓶。当埃贝·内高在1950年为德莱叶撰写 简 短的传记时,德莱叶已经向内高讲述了他希望公众知道的一切,这些应该 足 够了。德鲁齐回答说,关于德莱叶身世的更多资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 他 的作品,埃里克听了更担心了。 最后他告诉德鲁齐,他自己对于父亲的家世也很好奇,曾想过联系瑞 典 马尔摩的有关当局。在着手这件事之前,他与母亲谈论了一下自己的计划 。 她告诉了德莱叶,希望德莱叶亲自给儿子讲一下自己的祖辈。不过,德莱 叶 对此的反应与常人大相径庭,他立即给埃里克写信,告诉埃里克切不可这 样 做。德莱叶的家庭这一话题是个人隐私,是他与他妻子之间的秘密,不应 该 再外传。在这种情况下,埃里克告诉德鲁齐,他也应该尊重这个秘密。埃 里 克说,关于他父亲的家庭,他只知道,约瑟菲娜是一名仆人,被农场的主 人 欺骗了。 婴儿德莱叶,此时由哥本哈根市政登记处登记为“卡尔·尼尔松” Karl Nielsen(他妈妈姓氏的丹麦拼法),后来被一个姓彼得森的家庭收养。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