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朱瑞华新闻作品选)

足迹(朱瑞华新闻作品选)
作者: 朱瑞华|责编:傅玉芳
出版社: 上海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足迹(朱瑞华新闻作品选)
ISBN: 9787567139701

作者简介

朱瑞华,1947年8月生,上海奉贤人,大专文化,196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3月应征入伍,在铁道兵第10师47团政治处新闻报道组工作。退役后在解放日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擅长捕捉独家新闻,撰写大特写,作思考类深度报道,在《解放日报》上刊发了400余篇新闻稿件,多篇报道获省部级奖。退休后编辑了《感动》《“游”在奉贤》《一起奋斗40年》等书籍。

内容简介

围海造地廿五年崇明新 增半个岛 垦区共产粮20亿斤产棉 100万担安置知青10万人 到今年8月下旬,我国的 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总面 积已经由解放初期的608平 方公里,增加到1083平方 公里,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五 ,等于新增了半个多崇明岛 。 从1956年到1981年这25 年中,全岛围海造地 595900亩,占上海解放以 来围海造地的70%以上。自 围垦以来,崇明垦区先后新 建了八个市属国营农场、两 个军垦农场、一个人民公社 和相当于公社建制的绿华农 工商联合公司。还有县办良 种场、种畜场、林场、养殖 场和若干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的“五小”工业、副业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场、社 、队共生产粮食20多亿斤, 皮棉110多万担,上市的猪 、禽、蛋、鱼等副食品占崇 明全县一半以上,还为上海 市区安置了数以十万计的知 识青年。 崇明岛是长江口淤积的 最大沙洲。唐代末年始建崇 明镇,由于沙洲动荡不定, 此露彼落,两百多年中曾五 迁县址。由于崇明岛把长江 水劈成南北航道,长江每年 倾泻的5亿吨泥沙有相当部 分在长江口沉淀淤积,使崇 明岛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 件,滩涂资源十分丰富。解 放以来,特别是农业合作化 以后,崇明县把开发崇明岛 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常有 一位副县长分管这个工作。 崇明围海造地主要有五种形 式:一是国家投资,现有的 市属国营农场基本上是国家 投资围垦的。二是县投资, 县围垦,县经营,1959年 全县围垦13万亩,新建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