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作者: 王国维著 张弘韬导读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人间词话
ISBN: 9787220101267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杭州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在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领域极有造诣,是新史学的开山鼻祖。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 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集林》《红楼梦评论》等六十余种。 张弘韬,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师从著名古诗词学者叶嘉莹先生。现为郑州师范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教师、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韩愈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特别是杜甫、韩愈研究。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历史在这里转折——论韩愈》。 \\"

内容简介

"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⑤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⑥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 ①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冯延巳(903—960年),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南唐著名词人,在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五代词人中,冯延巳词作数量最多。学问渊博,多才多艺,有词集《阳春集》传世。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宋初词人影响较大。 ②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号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他一生坎坷,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37岁时才中进士,43岁才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被卷入党争,哲宗时“新党”执政,随着苏轼等人受牵连,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代表作品有《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③陶潜《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352或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辞官归隐,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④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元好(hào)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文坛盟主,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代表作有《论诗》绝句三十首。 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歌咏诗和抒情状态中……主观的心境,意志的感受,把自己的色彩反映在直观看到的环境上。”王国维显然是受叔本华影响,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以我的眼光观察事物,使万物都带上了我的色彩。 ⑥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只要我们上升到这些对象的纯客观的观审,并由此而能够产生幻觉,以为眼前只有那些对象而没有我们自己了。……就会作为认识的纯粹主体而和那些对象完全合一。”无我之境就是把自己的意志、感情融入景物之中,是一种超脱的境界,分不出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四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①。故一优美,一宏壮也②。 【注释】 ①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王维有很多诗真是无我之境。就是说,你内心里没有你自己强烈的悲欢喜乐的感情,你现在完全是客观的,所以你能看到那‘人闲桂花落’,能看到那‘白鹭惊复下’。” ②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二种:曰优美,曰宏壮。……前者由一对象之形式不关于吾人之利害,遂使吾人忘利害之念,而以精神之全力沉浸于此对象之形式中。自然及艺术中普通之美,皆此类也。后者则由一对象之形式,越乎吾人知力所能驭之范围,或其形式大不利于吾人,而又觉其非人力所能抗,于是吾人保存自己之本能,遂超越乎利害之观念外,而达观其对象之形式,如自然中之高山大川、烈风雷雨,艺术中伟大之宫室、悲惨之雕刻象,历史画、戏曲、小说等皆是也。” 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美之中又有优美与壮美之别。今有一物,令人忘利害关系,而玩之而不厌者,谓之曰优美之感情。若其物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 叔本华《世界是意志和表象》:“美是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如果物象与意志对抗,并以其不可抵抗的力量使得意志感到威胁,或者其不可测量的体积使得意志自惭形秽,但是如果欣赏者……默默静观那些威胁意志的物象……他就充满了崇高感。” 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①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② 【注释】 ①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写实都是会接近理想的。就是说当你把现实写到艺术里边去,它就成了一个单独的艺术的东西。你写那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把它独立出来,画成一个悲惨的饥民的图画,你就创造了一个艺术品,它就摆脱了现实的具体的限制,而反映了一个战乱的时代,于是写实家也就变成理想家了。” ②叔本华《世界是意志和表象》:“实际的物象几乎总是他们所表现的理念之极不完全的模仿,所以天才就需要想象力以洞察事物。那不是说大自然确已创造出来的事物,而是说大自然企图去创造,但因为事物间自然形式的冲突而未能创造出来的东西。”“天才……不注意事物的联系的知识,他忽略了符合充足理由律的那种事物关系的知识,是为了要在事物中只看它们的理念。”“有人会说,艺术模仿自然而创造了美的东西……这是多么固执而愚蠢的成见啊……美的知识绝不可能纯粹是后天的,它总是先天的,至少有一部分是先天的……只是依赖这种预料,我们才能认识美……这种预料就是理想。因为它得之于先验,至少有一半是先验的,所以它也是理念。而且它对于艺术具有实用意义,因为它符合并且补充我们通过自然后验地获得的东西。”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美术者,实以静观中所得之实念寓诸一物焉而再现之……而此特别之对象,其在科学中也,则藐然全体之一部分耳,而在美术中则遽而代表其物之种族之全体,空间时间之形式对此而失其效,关系之法则至此而有穷于用,故此时之对象,非个物而但其实念也。” 六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①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②否则谓之无境界。 【注释】 ①王国维《文学小言》:“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 睆黄鸟,载好其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②王国维《文学小言》:“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屈子文学之精神》:“诗歌者,感情之产物也。虽其中想象的原质,亦须有肫挚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后此原质乃显。” 七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①“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② 【注释】 ①宋祁《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998—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词人。宋祁与其兄长宋庠有文名,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其《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嘉祐六年(1061年)卒,谥景文。 ②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先(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因尝知安陆,人称张安陆。诗句精工。《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 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后来,张先就被称为“张三影”。 关于这两句词,还有一则趣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张子野(张先)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宋祁)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乎?’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邪?’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宴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著之字也。”" \\"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傅雷 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最为精到。 ——朱光潜 王国维怕是把词读得最透的人了,所以,才可以用那样准确又简单的三句话勾勒长长的人生吧。 屈原站在汨罗江边仰天长叹时,心中兴许也有“望尽天涯路”的悲凉与无奈,还有,深深的孤独。 易安“人比黄花瘦”的憔悴也终不见半分悔意。在这个磐石般的过程里,最最让人欢喜的便是那仿佛尘埃里开出的花。 苏子悲慨“十年生死两茫茫”;容若感叹“当时只道是寻常”。 众里千百度,他们都寻不到了。 有那样一个赏心悦目的“蓦然回首”搁在人生最后的人,最是幸福。 豆瓣网友Vic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