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欧亚备要)

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欧亚备要)
作者: 华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6.00
折扣价: 52.50
折扣购买: 西域历史研究(八至十世纪欧亚备要)
ISBN: 9787100175647

作者简介

华涛,1989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北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熟悉中国西北民族历史发展,能够较好运用阿拉伯语等东方语言史料从事西北民族历史研究。近年来关注中国少数民族的当代发展,利用历史学的基本训练从事当代民族社会调查(国家社科基金)和当代民族政策研究。

内容简介

自汉代张骞“凿空”以后,中国人习惯上将河西走廊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称之为西域。广义上的西域包括西亚的条支、南亚的身毒和亚洲以远的大秦,而狭义上的西域主要指以天山为核心的中亚地区。西域的历史,特别是以天山地区为核心的西域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西域的天山是亚洲中部的一重要山系,它东近阿尔泰山,西瞰河中之地,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并伸展出一些支脉。它有若干盆地、河谷和草原,给畜牧和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又控扼着古代欧亚大陆上最重要的东西交通线——丝绸之路,是世界上几大文明的交汇点。 自古以来,许多民族在这一地区生活过,活动过。公元6世纪阿史那突厥兴起后,很快发展到这里。唐朝和吐蕃分别于8世纪中后期和9世纪中期退出西域以后,突厥语诸部族成为天山地区的主要政治势力。10世纪中期,西部天山地区的突厥语诸部族开始较大规模地文化转型,并且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发展出初步的新的文化。西辽和蒙元时期,虽然有大批游牧部族从漠北进入天山地区,但这并没有改变突厥语诸部族是天山地区主要居民的局面,也没有中断这一地区文化转型的进程。本书以天山地区为核心,探讨8至10世纪突厥语诸部族在西域(狭义上的)地区的活动以及文化转型在突厥语诸部族中发展的情况。 近代以来,国外许多东方学家都关心突厥语部族在西域地区的活动,探讨过8至10世纪天山历史的某些问题。并且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与这段历史有关的史料,特别是中世纪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史料已在西方整理出版。同时,突厥文碑铭的释读和突厥学的发展,以及19世纪后半期西方人开始对天山地区的实地考察,也为西域地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动力。 本世纪初以来,与西域地区历史特别是8至10世纪这段历史有关的最重要成果见于巴托尔德(В.В. Бартольд)的一系列论著。这位著名的俄国/苏联学者几乎研究了所有涉及这段历史的阿拉伯、波斯史料,探讨了许多重大事件,勾划出了其历史线索。他的《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1989-1900年) 、《七河史纲》(1893年) 、《中亚科学考查报告(1893-1900年)》、《突厥斯坦简史》(1922年) 、《中亚突厥史十二讲》(1926年) 5等至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仍是我们研究的入门书和寻找阿拉伯、波斯史料的向导。不过正如巴托尔德本人所承认的那样,他不懂汉文,不能直接利用汉文文献,因此他的研究主要依靠阿拉伯、波斯史料,侧重于西部天山地区。 多语种史料下,西域地区历史考古研究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一部在西域历史研究领域,深受国内外同行好评的研究专著。研究并运用多语种史料(阿拉伯和波斯文文献,包括10—13世纪的伊本?法齐赫、伊本?法德兰、伊斯塔赫里、伊本?豪卡勒和雅忽特等的著作),在西域地区诸部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若干问题上得出新结论,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本研究对阿拉伯文史料的广泛利用及其与汉文史料的相互印证,不仅对本成果,而且对本研究领域,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