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3.50
折扣购买: 大都市区涉水规划研究
ISBN: 9787568089760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城市林业》青年编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与景观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内外杂志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效应。 近五年来,作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和多项横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9篇,出版专著1本、译著1本。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40年40篇论文之“荣膺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优秀论文”。2020年获科技部F5000(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021年获北京高校“双百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2022年3篇论文入选学术精要高影响力论文。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等8项。
自1980年以来,从数量上可发现全球范围内均存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理论文献与实践的脱节。治水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章结构,这些规章结构规范着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在几十年的时间尺度上缓慢变化,为治水和规划过程提供稳定性,但也有明显的惰性。首先很难保证有一个统一的范式来评价实施情况(Rossi 等,1999),其次是规划成功实施与否并未说明其好坏,甚至有学者提出:有高度一致性评价结果的规划却有很糟的绩效评价结果。Berke等(2006)通过对比一致性评价和绩效评价的差异,反映如果实施评价仅采用一致性评价,规划及规划者在其中的决定权太大,影响程度亦较大,而采用绩效评价,规划和规划者的作用则微弱很多。以外,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价较多,因其具有明确的土地斑块,方便对其统计和空间计算,且我国规划实施评价多以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发展为特征。对涉水规划的内容机制和时空变迁分析则较少,国内外对于此方面的研究方法也较为缺乏,多以经验分析主观给予结论,如Dyckman(2011)和Freeman(2005)均指出,过多的权力机构直接共同管理某片水域,甚至还有更多潜在机构间接地管理水系统。破碎、分散的政策执法和实施机构环境带来涉水管理问题,而问题一直无法妥善解决,研究均表明这种情况会加剧水问题的矛盾。Dyckman因此更倾向于基于流域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且提倡连接土地和涉水规划。Babbitt(2007)描述美国当时涉水管理状况就是遭遇“求发展的传统势力(如美国垦务局、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等)和保持续的新势力(如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持续夹击”。考虑到政策有效性的瓶颈往往是实施而不是政策制定,规划者关注既定目标的实现与否,尽管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涉水规划实施有效性的系统性比较分析,特别是在实践操作层面(Pahl-Wostl等,2012)。同时,时间受限迫使规划实践者忽略了已有的研究结论和对已实施类似项目的实施评价。进一步从已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发现,基于一致性的实施评价较多(Carter 等,2014;Tian,2011;Zhong 等,2012;Feitelson 等,2017),基于绩效性的实施评价较少(Xu 等,2016;Khakee,2003),而且存在从理论到实践的缺口。在少量研究中,规划实施评价探索了对一致性和绩效性的综合利用的可能性(Alexander 等,1989),以及它们同时用于比较规划实施结果的应用(Altes,2006;Berke 等,2006)。Altes(2006)比较了一致性和绩效性方式,并以荷兰国家密集城市政策为例,结果表明,高的一致性可能会对应差的绩效。Berke等(2006)也发现并证实新西兰规划实施在一致性和绩效性的共同评价层面是薄弱环节,如果仅从一致性评价实施,则规划职责部门和规划师对实施的成功有很重要的影响;若从绩效的角度评价,则规划和规划师的主宰力较小。因此,亟待在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中综合一致性和绩效性评价实践。 本书在方法、机制和应用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涉水规划—蓝绿空间格局与过程—水生态效应耦合研究技术方法体系的构建。其中涉水规划及其实施特征的时空演变采用编码式内容分析法予以阐释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研究中难以判别由涉水规划所作用的蓝绿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变化方面以及由其作用的水生态成效的困境。这一途径改善了城市涉水规划编制中“前瞻多、顾后少、预测多、评价少”的问题,补充了对生态规划的作用机理、对人地关系的协调效应的研究,为现阶段缺少制度化、程序化的规划实践反思提供了方法体系支撑,优化和促进了规划实施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