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同繁荣--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研究(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
1.1 导论
1.1.1 研究背景
(1)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全国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事关生态保护,事关民族团结、边疆巩固与社会和谐稳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前瞻性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研究和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经过7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创造了“中国奇迹”。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为作为全国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实现了全方位开放经济的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在全国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民族地区也实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全球化进程在加快。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据统计,民族八省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和青海省)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23.79亿元,再到2000年的8700多亿元,再到2014年70773.77亿元。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在2014年达到了11.13%(图1.1)。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2014年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9%。这为下一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存在多重发展差距,而且差距还处于不断扩大之中,民族地区内部的差距也很大。总体上,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依然很不发达,依然是发展中转型大国经济中的不发达经济。
最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可概括为“14484”:①一个目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②四个广域政策覆盖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③四类主体功能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④八类问题区,包括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集中贫困地区、三峡库区、资源枯竭型矿区。⑤四个机制——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
图1.1 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占全国比重的变化(1952~2014年)
资料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2015年)。
据此,民族地区是广域政策覆盖区的西部,在四类主体功能区中,民族地区主要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在八类问题区中,民族地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集中贫困地区于一体。另外,民族地区部分地区属于三峡库区,有的属于资源枯竭型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在全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民族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①在机遇方面,民族地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生态区位,无疑本身就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在“十二五”及以后相当长时期里,“一带一路”倡议及作为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长期机遇;从全球的视角看,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全球区位优势。这无疑也是民族地区重要的发展机遇。②在挑战方面,一方面,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当地政府也正是出于“资源优势”这样的考虑制定着各种发展规划。然而,基于资源优势提出的各种经济发展设想并未如预期的那样达到目标,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有的地区甚至陷入了“荷兰病” 状态。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尤其其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具有很大的外部性,与主要提高外部性低的私人产品的其他地区相比,在现代环境产权和资源产权没有建立之前,民族地区的发展会受到较大的抑制。
胡锦涛同志在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要求“实现共同进步,就是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民族地区要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基于此,对新形势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胡锦涛,2005),“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4)。本书综合运用经济学、民族学、地理学、金融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讨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思路,探索完善和增强民族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构建显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援助政策体系,这不仅是民族地区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一般欠发达地区的共性,同时其经济文化又表现出很大的特殊性。在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把普通的发展理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区情结合起来,这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书希望在这方面进行一个尝试。
(2)在理论上,本书运用发展学、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这对于丰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理论、促进民族经济理论与中国式发展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在实际意义方面,本书既重视理论研究,更重视这些理论的实际运用。本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是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具体的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措施和建议,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4)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维持生态的稳定性与平衡性,有效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本书研究如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对于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3 研究方法
在方法论上,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发展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理论与民族地区的现实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方法与计量方法相结合。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方面。
(1)文献检索和阅读。研究即是探寻和发现的过程。文献检索和阅读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目前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很多,既有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又有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还有大量的调研报告和新闻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本书对应课题组对所研究的课题已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课题的复杂性、研究难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实地(田野)调查。实地(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也是经济学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本书对应课题组整合其他课题资源,组织了“中国西部民族经济调查”,深入民族地区和调查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召开座谈会,到这些地区的典型乡村和村民交流,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此外,本书对应课题组还利用西南民族大学为民族地区举办“少数民族干部研讨班”的机会,召开座谈会,与研讨班的学员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讨论。通过实地调查,本书对应课题组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用计量经济学手段和工具,本书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模型,从中得到研究变量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这是目前国际经济学界进行实证分析时用到的最主要的方法。本书在研究过程中,也大量使用这一研究方法。本书对应课题组进行计量经济分析使用的相关统计数据,除了课题组实地采集的外,其余来自相关统计部门,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公布并公开出版的统计年鉴。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11.0、EViews 6.0和Excel。
(4)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管理学和民族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在发展经济学最近的教学研究中也受到重视。本书对应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田野调查取得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典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1.1.4 研究过程
本书对应课题经历了开题论证、实地调研、中期检查及结题等几个阶段。
2010年3月27日,项目举行了开题论证会。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8位专家对课题总体设计和各子课题的研究计划进行了评议,建议缩减子课题数,就课题展开研究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介绍了相关经验。
2010~2012年,本书对应课题组赴民族地区开展调研,调研地区包括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重庆市黔江区。调研中对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搜集了相关资料和数据。
2012年1月6日,本书对应课题组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了中期报告会,各子课题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30余人参加了会议。报告会上各子课题负责人报告了各子课题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的计划,就如何按时优质地完成课题研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012年12月29日,本书对应课题组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了结题检查会议,会上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结题报告的撰写情况,考虑到一些子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数据问题(主要是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尚未出版及田野调查中的问题),会议决定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中国西部民族经济调查”,并要求各子课题抓紧时间,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
2014年底各子课题相继完成研究报告,首席专家根据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总报告,并提交结题。
2015年底,接到全
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对民族地区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