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之眼(精)

动物之眼(精)
作者: (英)迈克尔·兰德//(瑞典)丹·埃里克·尼尔森|责编:甄海龙|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动物之眼(精)
ISBN: 9787305219696

作者简介

迈克尔?兰德,萨塞克斯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剑桥动物学学士,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生理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员,曾获俄勒冈州尤金来访奖学金,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士。 丹?埃里克?尼尔森,瑞典隆德大学动物学教授,隆德大学结构生物学博士。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瑞典科学院院士。

内容简介

在蜜蜂的例子里,以这种方式测量距离的能力成了普通运动的一种有用副产物,但是其他动物会使用更为有意思的视差生成方式。蝗虫在跳跃之前经常会左右移动头部(窥视)。这种运动是纯粹的横向平移,没有旋转,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通过图像运动记录物体的距离。Sobel发现移动蝗虫注视着的目标会产生人工的视差,而蝗虫的跳跃长度会和实际的图像速度有关,而不再是实际的距离。很有可能这种估计距离的方法是一种常见策略。幼年螳螂也有类似的窥视动作,通常伴随着标志性的体操动作(图9.10),使它们能够挑选最近的能跳上去的垂直物体进行跳跃。蜜蜂在接近食槽时也会做侧向窥视的动作,以大约7Hz的频率,这种动作由胸部的转动产生。对蝗虫和螳螂来说,头部通过抵消横向图像运动在视觉上得到稳定。在脊椎动物中,沙鼠会进行测距的动作,但它们是用垂直的点头方式。这种行为的先决条件是动物有在混乱的环境中跟踪特定边缘的能力,这意味着相当复杂的视像处理能力。 本书追根溯源,从动物眼睛进化和光学原理的两个层面届时不同眼睛的发展历程;从视觉生态学的角度,全面揭示了各种已知类型动物的眼睛结构和功能,丰富的素材可以为研究人员和普通读者提供颇具吸引力的内容。随着物理光学和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希望相机可以越来越接近人眼观看客观世界的印象,使人眼在观看重现的视觉信号时感受到更加强烈的临场感受,因而对相机的各项性能指标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当面临复杂的光学物理问题时,可以从这本书中窥探到大自然早已给出的解决方案!英文原书中语言风格比较轻松,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展开,译者很好地延续了这种风格,以其很强的文字掌控能力将一些生涩难懂的物理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完全外行也会有许多收获。 本书主要从生物学和光学的角度出发,对远古到当今多种具有代表性动物的眼睛进行了生动形象地讲解;语言通俗活泼又不失严谨,内容生动并附理论和公式推演,同时配有大量图片,比较直观形象,科学性、专业性较强,阐述贴近大众;可以帮助国内外生物学专业、神经科学专业以及任何从事视觉方面研究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本书侧重从生物学和动物学的角度切入研究眼睛的构造和功能,没有引入复杂的数学公式,如果想要对眼睛是“如何工作”的细节深入了解,可以进一步参考知识窗部分内容。喜欢这本书的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对追求动物眼睛之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