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
作者简介
林拓,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领导考评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上海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著作有《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再出发》《无声的民主:企业民主与国家治理》《打造“一带一路”前行航标:新时代我国海外园区研究》等,主持“新型城镇化下我国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及其评估研究”等项目并顺利结题。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 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将全面实现,国家明确提出了“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标志着“乡村文化振兴”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 2021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际上,如今提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近百年来乡村文化的新发展与再出发,更是充分把握文化这一关乎乡村振兴战略成效乃至成败的关键,故而必须直面长期以来困扰乡村文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发掘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 乡村文化 :一个跨世纪的难题 回望近代中国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衰落与薄弱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早在清末,刘师培已经发现当时城市化对农村的严重影响及其后果。 a辛亥革命后不久,对城乡落差的严峻状况已有尖锐批评 :“今日都市之腐败,乃为世界之未有;农村之衰颓,亦为世界之未有。” b就在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期间( 1927—1937年),当时已有识之士更明确地指出农村文化的凋敝。 c这主要在于,“畸形发展的文明,即城市文明的进步,而农村文明因其相差之距离的悬殊,其结果致物质的建设、精神的建设,一切集中城市,农村日渐荒芜” 。就在“黄金十年”的末期, 1937年梁漱溟曾感叹,“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中国“跟着近代都市文明的路学西洋而破坏了中国乡村”。 至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载体,则过度集聚于大都市,“文化之创造亦不一定是在都市”,“图书馆、博物馆在其他城市间亦可促进改良,而不一定需要集中在都市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方式”。十月革命后,李大钊(1919年)呼吁“青年呵!速向农村去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乡联动发展的历史先声。当时,已有不少人已经认识到乡村的重要性,以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主导发起了乡村建设实践,比以往乡绅主导的更加注重文化和教育,但却陷入“自己运动、乡村不动”的怪圈。 g民国政府为发展农村文化所做的尝试收效甚微,历史的重任留给了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回归具体场域,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解决之道 。1. 本书基于地域空间视角,对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展开系统研究,深入探讨城乡公共文化多元化主体与多样化载体的地方性、层级性与区域性等重要问题。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聚焦载体形态和主体构成问题。 2. 本书有大量案例分析和数据,以实证的角度、统计学的方法,对于上海、成都、武汉等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城乡融合和乡村文化内容发展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政策建议。 3. 本书从载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逻辑清晰,思路明确,破解了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实务工作上的突破性意义和重要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