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

俾斯麦
作者: (德)克里斯托弗?诺恩(Christoph Nonn)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俾斯麦
ISBN: 9787520125178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诺恩,杜塞尔多夫大学现代史教授,C.H.贝克出版社曾出版他的作品:《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史(2009)》(《Geschichte Nordrhein-Westfalens(2009)》)。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几个问题 帝国的缔造者,现代化的拦路虎和白色革命家, 军事家,老百姓,战争发动者,和平主义政治家,民 族英雄和天才,德意志邪恶的幽灵和魔鬼……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人们给奥托·冯·俾斯 麦(Otto von Bismarck)起的外号能列出一长串来 。然而不管他多么地让人捉摸不透,有一点却是毋庸 置疑的:他的灵魂是四分五裂的。从政治方面看,德 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俾斯麦更能引起争议,也 没有任何一个历史形象比他更没有定论。在德国,只 有一个政治家比他更经常成为被著述的对象——阿道 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不过与对希特勒众口 一词的评价不同,人们对俾斯麦的评价根本无法统一 。 只有在评价俾斯麦于政治方面创造的价值时,人 们才能达成共识。即便那些顽固不化、轻视个人对历 史发展影响力的结构主义史学家们,也把俾斯麦视为 一个例外。比如汉斯-乌尔里希·韦勒(Hans- UlrichWehler)就认为,俾斯麦是“政治上的一股独 特力量”(eine politischePotenz sui generis) ,“连他这个不相信‘男人创造历史’的人也不得不 承认这一点”。如果没有俾斯麦,德国历史将从根本 上被改写:在叙述历史时,这是一种常见的假设,或 者说至少是一种暗示,而绝不只出现在有关“铁血宰 相”的传记中。 然而,这种假设或暗示几乎总是存在,而且历史 文学作家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大胆。纵然他们智力超 群,也许也最富有想象力,但是其中对俾斯麦时代最 有意思的反事实猜想,却非作家卡尔·阿莫瑞(Carl Amery)的作品莫属。在他的流浪汉小说《在莱尔马 克的炮火中》(An den Feuern der Leyermark)里 ,赢得1866年普奥战争的并不是俾斯麦领导下的普鲁 士,而是极其出人意料的“候补队员”——巴伐利亚 王国。在他风趣的笔下,一名弗兰肯官员在慕尼黑国 防部为了破坏巴伐利亚王部署,于是在战争准备阶段 从美国西部招募了500名暴徒。这些人在普军于克尼 格雷茨战役中战胜奥军后,切断了普军的补给线。事 实上,普军当时驻扎在波希米亚地区,其补给路线途 经易北河畔萨克森的巴特尚道(Bad Schandau)地区 。不过这片砂岩质地的山脉还给了卡尔·梅(Karl May)创作狂野西部故事的灵感:装备最先进速射机 枪的美洲皮草猎人和印第安人在这里消灭了霍亨索伦 王朝的精锐部队。 战败的普鲁士和它突然被边缘化的首相俾斯麦迫 于无奈,不得不将正处于暴乱中的莱茵省割让给了一 个由巴伐利亚王国领导的南德意志联盟。此外,阿莫 瑞还让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Napoleon III)在维克 多·雨果(Victor Hugo)领导的一次人民起义中被 赶下台。在他的笔下,疯狂热爱艺术的巴伐利亚国王 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II)和他的作曲家好友理查 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也没什么好下场—— 他们被埋在了坍塌的舞台下面。它是路德维希二世用 普鲁士的战争赔款在基夫豪塞尔(Kyffhauser)山中 所建,坍塌时台上正进行着瓦格纳著名歌剧《尼伯龙 根的指环》的首演。在他的浮想联翩下,巴伐利亚王 国、法国和易北河以西的德意志各邦国变成了实行共 产主义合作式社会制度的共和国。这些共和国又和瑞 士联合起来,最终成立了“中欧联邦”。在阿莫瑞这 部反事实文学作品的结尾,“由铁与血凝结成的”德 意志帝国被一种实行草根民主制度的反资本主义欧洲 联盟形式所取代。而俾斯麦也如卡尔·马克思所说的 那样,掉进了历史的粪堆。 P8-9 战争发动者或和平主义政治家,现代化的拦路虎或白色革命家,民族英雄或德意志的魔鬼:人们给俾斯麦起的外号能列出一长串来。然而这个“帝国缔造者”既不是天才,也不是怪物。他庆祝过巨大的成功,也犯过最大的错误。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威廉一世的挚友,同样也是一个无所忌惮的纯政治家。正是这些表面上的矛盾构成了本书对这个神话之外“铁血宰相”的全新视角,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务实的普鲁士保守党人形象。由此,普鲁士人俾斯麦第一次被彻底地写入19世纪的欧洲历史——那是个全球范围内国际联系日益紧密交织的年代,一如我们现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