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固分离耦合强化新技术(精)/化工过程强化关键技术丛书
作者简介
卢春喜,男,1963年2月生,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化工过程强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颗粒学会流态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3—1996年在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从事催化裂化流态化工程研究工作;1996年至今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事教学和催化裂化工程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创建了重油催化裂化后反应系统的关键装备平台技术,解决了后反应系统结焦这一制约装置长周期运行——长期困扰企业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所开发的FSC、CSC、VQS和SVQS四种新型快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在国内59套工业装置成功应用,加工量占比达国内总加工量的40%以上,为企业创效60多亿元。近年来,将气液环流理论移植到气固体系,为环流反应器在气固流化床强化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条良好的途径,形成了催化裂化反应再生系统关键装备耦合强化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工业应用效果。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排名第1和第3),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1等奖8项)。先后在AIChE Journal、C.E.S.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10篇。出版《催化裂化流态化技术》和《催化裂化反应系统关键装备技术》专著2部、《炼油过程及设备》教材1部,授权国家专利78项。 陈建义,男,1965年9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面向石油化工、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海洋油气开采等领域开展多相流分离技术及装备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系统研究了气固旋风分离器的分离理论,开发的新型高效旋风分离器在炼油、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领域获得推广应用,特别是首创的丙烯腈反应器新型两级旋风分离器,其综合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主持或参加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项目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1本。
内容简介
气固离心分离是基于气-固两相的密度差,利用旋流离心力实现两相分离的,属于气固非均相体系的物理场分离技术,常用的方式是气-固旋风分离。它具有处理量大、结构紧凑、操作简便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高温高浓度条件下,已成为工程上普遍的分离方法。 本书部分内容和应用案例得益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催化裂化后反应系统关键装备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之国际领先技术(高效气固旋流分离、高效催化剂预汽提和高油气包容率3项创新技术),以及国家科技部973项目(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气固流态化反应过程直接耦合的多尺度分析及放大规律重点课题)等。 本书论述具有覆盖面较全、论述较系统、承上启下的特点,书中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分析,又联系工程实际,内容丰富翔实,较好地反映了该领域目前的动向和富有特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