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物语(北京那些虫儿)

生灵物语(北京那些虫儿)
作者: 索俐|责编:王迪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8.80
折扣购买: 生灵物语(北京那些虫儿)
ISBN: 9787540259051

作者简介

作者索俐,系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燕山油化报》总编。儿童小说《阿灵与小裴》获1996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散文集《生灵异彩》获2005年冰心儿童文学优秀图书奖。

内容简介

\"坎坷“绿蝈蝈” 饲养任何宠物恐怕都免不了忧伤。养好了高兴,养不好伤心,但宠物终究会病死或老去,所以给主人带来的最终还是忧伤。 今年7月,我去农贸市场买菜,突然听到了久违的蝈蝈叫声。 记得少年时生活的故乡,盛夏的蝈蝈会在山野的荆棘上叫成一片。于是,逮蝈蝈、养蝈蝈、斗蝈蝈……这鸣叫的小虫给村娃们艰辛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欢娱有趣的色彩。 顺着诱人的叫声望去,市场拐弯的一角,一个小贩正用自行车推着一蓬用高粱篾子编成的金黄多角的蝈蝈笼在叫卖。一个蝈蝈笼子只有拳头大,每个里边都有一只碧绿的蝈蝈。好像在向围观的人们推销自己,虽然困在小小的囚笼里,但绿蝈蝈们仍在卖力地叫着,背上的两个短翅振动得有声有色。 “蝈蝈喽——好养好活,10块钱一个!”小贩吆喝着。 孙儿就要上幼儿园了,对饲养小宠物非常感兴趣。我们曾为他饲养过桑蚕,喂养过“倒退儿”,还捉养过一只大螳螂……也曾去过故乡的山野,想为他捉一只蝈蝈饲养,但寻遍了两个山坡,当年叫声一片的蝈蝈却连一只也没见到。 眼下,见到了这么多漂亮的绿蝈蝈,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兴奋。我立即掏出10元钱,挑了一只正在鸣叫的蝈蝈。 1 回到家里,把蝈蝈笼提到孙儿眼前,孙儿高兴得又蹦又拍手,伸手要抢过去。 我知道蝈蝈的厉害,避过孙儿的抢夺告诉他:“看见它的两个大黑牙没有?爷爷小时候曾被蝈蝈咬住了手指,破了一个大口子不算,还流了一手鲜血!最可怕的是它咬住就不松嘴,即使扯掉了脑袋,大牙还咬在手指上……” 听了我的警告,孙儿害怕起来,再给蝈蝈笼也不伸手了。 京城养蝈蝈的行家,都用专门带盖的葫芦做蝈蝈“居室”,冬天也能把葫芦揣在怀里听蝈蝈鸣唱。好友据寿江来我家小坐,曾从怀里掏出了蝈蝈葫芦让我观赏。据说,冬养的蝈蝈可以活到第二年的五一节。 可现在我却没有地方去找专门养蝈蝈的葫芦。 为了给蝈蝈换一个更大的空间,也便于喂养和观看,我找来一个长方透明的塑料盒:长20厘米,宽10多厘米,高10厘米左右。在盒子里,蝈蝈的行动可以一览无余。为保证蝈蝈换气,还用烧红的铁钎在盖上烙出了筷子头般的几个小洞。 绿蝈蝈被放进盒子以后大约感到很新奇,它不停地在盒子底部和四周爬来爬去,并用长长的两条触角感知着周围环境,甚至爬到顶盖上倒仰着身子从小洞向外窥探。 说是小孩子养宠物,其实侍候宠物的活儿几乎都要大人承担,孩子们只是看看过程、长长见识、增长知识罢了。 在我的经验中,蝈蝈爱吃南瓜花,我便到小区周围巡视,总算从一家围墙的瓜秧上摘回了两朵含苞待放的花蕾。 让孙儿往蝈蝈盒里放一枚,另一枚存放在冰箱里保鲜。 终于可以坐下来仔细看一看这只蝈蝈了。 真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绿蝈蝈:头、胸、腹、翅、四条步足、两条折叠带刺的大腿皆为晶莹水绿,仿佛是绿宝石雕刻出来的一般;就连两条棕黄色的触须、两只棕亮的复眼,也透着微微的浅绿。 根据颜色,蝈蝈可以分为“山青”“草白”“铁蝈蝈”和“绿蝈蝈”几个品种。故乡的蝈蝈为褐绿色,是典型的“铁蝈蝈”。“铁蝈蝈”比眼前的“绿蝈蝈”要大一圈,两颗黑色的大牙明显凶悍,尤其是两条棕黑的触须,比绿蝈蝈更长更灵动,且叫声洪亮清脆,浑身透着一种威武。 相比之下,这只绿蝈蝈则显得小巧了许多,有“小家碧玉”的感觉。 但细心观察之后,我发现了一点缺憾:绿蝈蝈右后步足的脚掌与脚钩竟然缺失了。 昆虫纲动物的共同特征就是胸部长有6条腿。蝈蝈的两对步足和胸后的一对大腿使它们成为既能蹦跳又能攀爬的高手。两条折叠的又粗又长的大腿是它们弹跳的“武器”,4条步足则是用于攀爬的主要工具。 蚂蚱、蝈蝈之所以能在垂直或倒仰的光滑物体上攀爬,主要得益于它们脚爪的特殊脚垫。这种脚垫,带有柔软的外皮,外皮上有细密的六角形杆状及树丛状组织,可以通过充血以增加脚垫的摩擦力和附着力,甚至制造出脚垫与物体间的“真空”,这才使得蚂蚱和蝈蝈获得了可以任意攀爬的超凡能力。 可这只绿蝈蝈缺了一个脚掌和脚钩,攀爬力多少会受到影响。 我猜想,可能是饲养人在捕捉过程中不慎蹭掉的。 蝈蝈俗称“百日虫”,是说一般蝈蝈能够活到100天以上。这只绿蝈蝈瞳孔比较小,颜色比较嫩,一看就知道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为了拍摄几张照片,我让绿蝈蝈从塑料盒里爬到手上。 孙儿惊呼:“它会咬你的!” 我告诉他,只要让蝈蝈慢慢去爬,不抓头部,它是不会咬人的。正说着,蝈蝈突然从我的手上蹦跳到地上,我连忙用手去扣,它便蹦着发出“吱啦啦、吱啦啦”的叫声。很显然,这是在表达愤怒和抗议,是对捕捉表示不满。女儿拿来一棵大白菜,慢慢把蝈蝈引到白菜上,它顿时安静下来。我拿起相机连连拍照,直到拍出了满意的照片,才捏着绿蝈蝈后背的“鞍子”,把它送回了塑料盒。孙儿则拍着手发出了开心的笑声。 2 绿蝈蝈似乎很通人意,第二天早晨大家还没起床,就发出了的叫声。但那叫声很微弱、很缥缈,仿佛来自很远的地方;但我知道,那就是绿蝈蝈的叫声。 来到塑料盒前我才恍然大悟:盒盖上虽然有几个气孔,但基本上是封闭的,是四周的塑料板阻隔了蝈蝈的叫声。我立即对塑料盒进行改造,在四周烙出了许多小洞,蝈蝈的叫声果然洪亮起来。 蝈蝈可吃的东西很多,瓜花、白菜、葡萄、胡萝卜、西红柿等均可作为食物,但最爱吃的还是胡萝卜。看蝈蝈吃胡萝卜很有趣:前腿按着胡萝卜块,歪着头翕动大牙左啃一下、右啃一下,啃掉一块后慢慢咀嚼一番接着再啃,胡萝卜块上留下了一道道沟痕。 白菜、葡萄、西红柿(尤其是冰箱储存的)虽然也很受欢迎,但由于水分较大,蝈蝈吃了容易拉稀,所以要尽量少喂。 蝈蝈正常的粪便为一段一段,如铅笔芯一样粗细成形;倘若变成一摊一摊,便是腹泻了,必须赶快调整饲料。实践证明,胡萝卜是蝈蝈最喜爱的健康食品。 为了保证蝈蝈住所的洁净,每隔两天我就要把塑料盒清洗一遍,顺便让它到茶几上放放风。盒子洗净以后,用卫生纸将内壁擦干才放它重回家园。 精心地呵护,让绿蝈蝈长得很健壮,那美妙的、带着清脆水音的叫声成了一家人开心的源泉。 这天夜里,蝈蝈一直没叫。早上打开塑料盒,眼前的情景使我大吃一惊:绿蝈蝈右侧的大腿掉了,无精打采地蹲在旁边。 是谁?是什么东西把它的大腿弄掉了呢?问了家里所有人都说没有动过。盒子封闭着,没有任何东西进来的痕迹,那条掉下来的大腿还完整地躺在盒子底部。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望着绿蝈蝈的大腿,我一时不得其解。 下午与老伙伴遛弯儿,大家说起了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才能吸收钙的话题,我忽然若有所悟:绿蝈蝈买回来已经半个多月,一直放在客厅里的茶几上。客厅是背阴房间,终年难见阳光,绿蝈蝈是不是因见不到阳光身体缺钙,才造成了大腿自行脱落呢? 回到家以后,我立即把塑料盒端到了阳台窗台上。果然,两天以后,蝈蝈重新恢复了蓬勃生气。 然而,晒太阳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半个月之后,蝈蝈的另一条大腿也脱落了。 端着塑料盒子反复观察,苦苦思索着蝈蝈掉腿的原因。 蓦然,那盒子的高度引起了我的注意:上下只有近10厘米的间距,而蝈蝈折起大腿就有五六厘米高。在如此低矮的环境中,蝈蝈用来弹跳的大腿毫无用武之地,只能与胸前步足一样用来爬行,甚至成了累赘。俗话说“用进废退”,长时间不使用大腿,其功能必然退化,很可能是在环境的束缚中无可奈何地脱落了。我寻思,倘若在自然中蹦跳觅食,这情景一定不会出现。 或许还有食物的原因。在我的印象里,野外的蝈蝈多是以蝗虫、蛾蝶幼虫为食,基本属于肉食动物;可我们现在只喂它蔬菜瓜果,营养单调恐怕也是造成大腿脱落的原因之一。 亡羊补牢,我开始尝试着从楼前草坪的树木上寻找虫蛾为绿蝈蝈补养身体。果然,对送过来的小虫子绿蝈蝈十分欢迎,一对大牙一两分钟就能把一两厘米长的小虫子吃下去。 3 蝈蝈对环境温度很敏感。一般情况下,25摄氏度以上蝈蝈会大声鸣叫,20摄氏度时鸣叫的频率就会降低,低于16摄氏度时就会停止鸣叫。 只剩下四条小腿的绿蝈蝈虽然成了残疾,失去了蹦跳的能力,但仍然顽强地爬着、活着,只是那鸣叫变得颤巍巍的缺少了底气。 一天傍晚,从幼儿园回来的孙儿去阳台看蝈蝈忘了关闭盖子,家人也没有发现。第二天早晨,塑料盒里的蝈蝈不见了。大家急忙在阳台四处寻找,可找遍了犄角旮旯也没见到踪影。一只失去蹦跳功能的残疾蝈蝈又能到哪里去呢?到与阳台相通的居室搜索仍无所获。难道绿蝈蝈飞走了不成?我甚至怀疑它可能死在了某个角落。 一天以后,我去客厅西侧的卫生间,意外发现绿蝈蝈竟在卫生间的地面上爬动!这太让人惊讶了:从阳台到卫生间,中间隔着南居室和客厅,距离足有20多米,爬到这里,对于只有4条小腿的残疾蝈蝈来说简直如同一次长征! 好在失而复得,我赶紧把蝈蝈捧起来送回了阳台“老家”。 国庆节之后,天气渐渐冷起来。绿蝈蝈开始显得无精打采,只有阳光充足的中午,才哆哆嗦嗦叫上几声。 之后的日子,让人担忧的事情不断出现:先是蝈蝈左侧剩余步足的脚掌脱落,接着右足的一个脚掌也断掉了……简直是致命的伤害。步足没有了脚掌如同断了手脚,绿蝈蝈已完全失去了攀爬和平衡能,它的“大限”已经不远了。 果然,挨到10月27日,可怜的绿蝈蝈死了。从7月中旬购买到死亡,绿蝈蝈共活了近100天,确实应了“百日虫”的说法。 绿蝈蝈的脚掌为什么也会自行断掉呢?我猜想,或许是因为塑料板太光滑,每天攀爬太费脚力,因而才出现了这意想不到的伤害;或许是因为年老多病,生命之烛已燃到尽头,才导致了肢残腿断? 小小的秋虫留下了诸多让人不解的疑团。\" 《生灵物语——北京那些虫儿》是以北京为主题的昆虫科普著作。作者索俐先生积二十年之功,对京郊的昆虫持之以恒地观察、拍摄,以科学的视角,文学散记的形式撰写出的一部具有真实性、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科普故事。书中生动记录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活,是近二十年京郊农村生活的另类画卷。该书对了解熟悉北京京郊昆虫具有普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