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人际高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三)短、平、快地找到,巧、准、简地聊上 获取人脉的第一步是把人找到,第二步是初步的 结识。结识成功,才谈得上价值交换的可能;交换发 生后,人脉就被获取到了。那么,把人找到的标准是 什么?怎样才算结识了对方?更进一步,如何快速、 高效地找到和结识他? 提起找到对方,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多半是直接冲 到对方跟前去;即便不用如此,还是得拿到人家的手 机号或微信号,才有“找到”的“感觉”。但我觉得 不必如此。因为我们找人是为了办事和解决问题,那 么只要找到一条能将诉求有效触达到他的信息渠道也 就相当于找到他了。而做到结识他也不需要你们成为 至交好友,故而没必要拉着人袖子不放让你的面孔被 记住,而是在让对方知悉你那诉求的同时,设法唤起 他的初步认可,让他给你积极反馈的概率达到最大。 “找到”的关键是信息渠道得有效。我的朋友小 温绕过冷漠的HR,直接把自荐信发到了某著名风险投 资基金合伙人赵炜的电子邮箱,而这个邮箱是她根据 一定的方法正确推理出来的。原本HR三天没有回音, 而合伙人当天就回信邀请她去面试。在这个案例中, 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小温成功地“找到”了招聘决 策人。 而我的另一个朋友裴姐则把她的剧本邮寄给了上 海的一家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这个剧本在网上的阅读 人气爆棚,应该说是非常优秀了,但是这家公司一直 没有回音。后来裴姐电话询问,对方却矢口否认收到 了剧本。这事最后就成了扯不清楚的“罗生门”。类 似的,如果一个公司规模超百人,而你通过前台电话 或官网上公布的服务邮箱去找他们老大,最后多半都 是石沉大海。简言之,用常识想想:有无把握通过这 条渠道送达你的诉求,让那位具体的目标人知道。如 果你自己都感觉心里没底,那么渠道肯定无效。 当然,由于“六度空间”的客观存在,人总是能 找到的,无非是时间和代价的问题。我们当然希望一 旦有需要,就能短、平、快地找到他,不用经历旷日 持久、曲折坎坷的过程。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明明直接勾搭没问题,却要曲里拐弯地通过中介去 引荐;明明十分钟内就能说上话,却非得让目标人十 天后才知道你找他。显然,方法渠道不同,效率就有 天壤之别。采用了不必要的策略,找人过程就会纠结 而烦躁。因此,能让我们高效找到目标人的策略,理 应优先被采用。 找人时我主张根据具体情况,奔着尽快把人找到 的目标,在上中下三种策略中选优。 上策是:从互联网上的草蛇灰线、蛛丝马迹中直 接找到目标本人。 说起来这有点像O2O:线上下单,线下消费。很 多朋友不太理解我的做法,在他们看来目标人生活在 线下,而线下世界和线上空间裂痕深深。但对于我这 种线下寡言慎行、线上自由翻飞的互联网老手,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