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古籍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艺融南北第一家(李万春传)/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
ISBN: 9787532564248
周桓,戏剧作家、剧评家、戏剧活动家。1929年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工程学校,毕业后在军委技术部工作。1956年转业到北京市文化局,从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戏剧生涯。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写下了诸多文稿,其中包括剧本、戏剧理论、剧评和专访等,代表著作有《梨园快语》、《小生隽杰叶盛兰》、《魏喜奎传》、《魏喜奎缅怀集》(编著)等,并组织了多次专场演出和纪念活动,在戏剧界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八 战事连年 弟兄分手上海市 新国始建 故旧聚会南昌城 李万春刚打完汉奸官司,亲友们都建议他离开北京,到外面转转,换换 环境,也 满足外地观众的心愿。恰好此时上海来人相邀,于是在1947年,李万春和李 少春 一同来到上海。 那时“鸣春社”前后两科(班)的学生都毕业了,“鸣春社”也不再办 了。学生们 有的参加了“永春社”,有的另去搭班。李万春的三个弟弟桐春、庆春、圜 春,都进 了“永春社”,李桐春已经成为能与哥哥并驾齐驱的主演,李庆春也有些名 气,可以 担当重头戏。在李氏兄弟当中,李桐春名气较大,因为走他哥哥的路子,学 的是文 武老生,以武生为主,只要有挑班演出的条件,李万春都积极地想把他提拔 起来,不 仅让他和自己同台演出,分担主演,还让他接替自己的戏,挑着演。在宣传 方面,特 意把李桐春的名字提到显眼的位置。戏园子门口挂的水牌(广告)和海报上 ,都把 李桐春的名字和李万春的名字并列,有时李万春把自己和弟弟桐春的名字写 成并 排的两个“三丁”,也就是“品”字形,在戏班里俗称“坐着的”,也叫“ 蹲着的”,有时 更是上面统一用一个“李”字,下面统一用一个“春”字,中间平行写出“ 万”、“桐” 两个字。这样做只为告诉观众:这兄弟二人艺术上不相上下。 李万春和李少春一起来到上海后,上海天蟾大舞台又挂出“二李合作” 的牌 子。李万春与李少春合作一场义务戏,戏码是《战宛城》,李万春饰典韦, 李少春饰 张绣,赵如泉、白玉薇分饰曹操、邹氏。这出戏,李万春小时候在“斌庆社 ”就常演, 而且张绣、典韦都演过。以前多是他扮张绣,陈富瑞扮曹操。李万春年纪不 大,却 爱琢磨。看了几次陈富瑞饰演的曹操,在进宛城时的表演,每次都是进城前 用马鞭 指城门上方点三下,就想,这三下是点城门额上的字,可是宛城只有两个字 ,点两下 才合适。于是李万春向陈富瑞提起,陈富瑞不以为然地说:“按照锣鼓点儿 ,仓仓 仓,只能点三下!” 李万春到说:“那可不然,点三下儿,不成了仨字吗?” “那么你说该怎么办?”陈富瑞用眼睛紧盯着李万春,既像跟他要主意 ,又像 说:“这回也把你难住了吧?” “可以在扬马鞭时空过一锣去,从第二锣点,这不就点两下啦!”李万 春坦然 地说。 “真有你的,我怎么就想不到啊!”陈富瑞哈哈大笑,表示佩服! 后来李万春与高盛麟合作《战宛城》和《连环套》,都是两个人轮换着 演,相互 换着演张绣、典韦和黄天霸、窦尔墩。 这一次在上海,还举办过李万春、李少春同李仲林的“三李合作”,又 曾与盖叫 天、高盛麟、李仲林、曹慧麟、白玉艳举办过“七大头牌”的大合作。如果 演《玉麒 麟·大名府》,后接《一箭仇》,其中盖叫天饰演史文恭,高盛麟饰演卢俊 义,李仲林 饰演林冲,李桐春饰燕青,李万春饰武松。如果是演《四霸天》,从莲花院 拜寿到黄 天霸行刺施公,归顺当差,接《恶虎村》。按杨小楼的演法,前面有“辞差 ”一折,名 《江都县》,这些“头牌”则分饰黄天霸,由盖叫天演最后的黄天霸。 从1947年到1949年,正是解放战争的高潮,到了1948年末、1949年初, 天津、 北京先后解放。解放军即将横渡长江,南方各地群众人心惶惶,看戏的人大 减。每 逢这样的时候,一方面是必须以阵容硬整、演出别开生面叫座儿,另一个方 面是要 找合适的地方演出。1949年,李万春一行人在上海天蟾大舞台举办了一场大 合 作,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不仅角儿多、阵容齐,而且戏码过硬,先后演出《 翠屏山》、 《铁笼山》、《三岔口》三出戏。《翠屏山》中,李万春和高盛麟、李仲林 、盖叫天分别 饰演石秀。其中高盛麟演“吵家”,李万春演“耍刀”,李仲林演“杀海” ,盖叫天演 “杀山”。《铁笼山》由高盛麟主演。大轴由李万春、高盛麟再次合作《三 岔口》,李 万春仍然反串刘利华。 因为台湾来人邀请“永春社”去演出,这场大合作成为临别纪念。李万 青和李 桐春商量:究竟是“永春社”全社到台湾去,还是先去一部分人为好?台湾 看戏的 人一定多,但是毕竟闽南与大陆,尤其是北方的语言有很大的隔阂,能否听 得懂京 剧?演出时间短还可以,但演出时间长了,还能不能保证上座儿……这些都 很难预 料。去台湾路那么远,去的人多了,万一“崴”在那儿可怎么办?再则大伙 儿都拉 家带口,很多人的家眷都在北京,如果到台湾,大陆解放了,至少短期是回 不来的。 家里妻儿老小,依靠何人?这都是实际问题。最终,李万春兄弟二人商量的 结果是 分兵两路——李万春、李庆春带一部分人暂时留下;李桐春、李圜春带一部 分人去 台湾“探路子”,如果情况好,再去汇合。不想李桐春、李圜春刚一去台湾 ,大陆就 全面解放了,国民党偏安台湾,至今没有统一。李氏兄弟分手容易聚首难, 两位老 人去世,桐春、圜春也没能回来奔丧。 李桐春一行人走后,李万春、李庆春带“永春社”这部分人经苏州等地 来到江 西,在南昌这座革命名城尝到解放的甜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解放, 各方面 逐渐走人正轨。市面上逐渐繁荣起来,演出的上座率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南昌演出的时候,剧场离李万春及永春社住的旅馆不远,天气不冷不 热,每 晚散戏后大家都是安步当车,边走边聊,直至回到宿舍。有一晚,大家走在 半道儿, 李万春从一兜里掏出烟斗包,拿出烟斗,装上烟丝,正要点,忽然发现前边 不远,马 路旁边的电线杆底下有个黑糊糊的东西,像个小包袱。李万春心想:是谁丢 的东 西?李万春没顾得点烟,赶紧跑过去,俯身细看。当时一惊,原来是用小被 子裹着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儿。他把小孩抱起来,小孩受惊,不住地哭叫。此时李庆 春也奔 过来。 李庆春问:“大哥,发现什么新大陆啦?” “是个小孩儿,多可怜哪!刚生下来就扔在这儿啦!”李万春随说,不 禁摇头 叹息。 “是弃婴!”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这时李万春发现小孩儿脖子底下,露出个纸条儿边儿,抽出纸条细看, 上头写 着“请仁人君子代为抚养”几个字,立刻肯定:“是弃婴!” 有人说:“赶紧放下吧,别管了。好在天还不冷,冻不着。一会儿别人 还能 瞧见。” 李万春一挥手:“那可不行!现在时候不早了,要是待会儿没人发现, 可就糟 啦!”他试着跟大家商量,“咱们抱回去吧?” 李庆春首先表示不同意:“您把他抱回去,咱们怎么养活呀?” “咱们不能眼瞧着扔在这儿,一宿没人管,非送了命不可!” P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