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芝风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

胡芝风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
作者: 陈建平|总主编:谢柏梁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胡芝风评传/中国艺术家评传
ISBN: 9787519032074

作者简介

陈建平,1977年生。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2000年、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湖北大学学士学位、湖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戏曲史论和地方戏。主持***文化艺术研究项目一项和多项中国戏曲学院院级项目,参与过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出版专著《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并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文艺理论与批评》《戏曲艺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这个新的经济中心,也成就了近代京剧*大的演 出市场。对当时的伶人而言,以往“人宫作内廷供奉 ”的诱人道路已不复存在,而“南下跑码头”则渐渐 变得风光迫切起来,“京伶之名角,且视海上为外府 。而营戏园业者,亦争以邀角为能事。故一岁中必有 若许京角南下”①。“新三鼎甲”(孙菊仙、谭鑫培 、汪桂芬)、“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 、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 、高庆奎),“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 、张君秋)、“四大坤旦”(新艳秋、雪艳琴、章遏云 、胡碧兰)、“金霸王”金少山等这些闻名大江南北 的梨园名角,都在上海的戏曲舞台上留下了令无数戏 迷神魂颠倒的风姿,使得上海“梨园之盛,甲于天下 ”②,成为继北京以后的又一个京剧演出中心。在20 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街道上漫步,常能听到“好多店家 收音机喇叭筒里都播放着电台的京戏唱片节目,这家 《追韩信》,那家《玉堂春》”,此种风习堪比** 遍布大街小巷的时尚音乐。 胡芝风诞生时的上海恰是这样一个以京剧为时尚 ,且洋味十足、锐意进取的大都市。 当时的上海租界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就是女 伶登台和妇女观戏。女伶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戏曲舞台 上须生独领**的局面,而且由于*加注重女性情感 的诉求和女性审美的独立,从而赢得了*多女性观众 的追捧。同时,租界内华洋杂处、中西交融的现实环 境,使得人们的思想*为开放、包容,也使得越来越 多的女性走进了戏曲观众的行列,加入了“捧角”的 疯狂大*。**京剧武生杨月楼,就曾以其精湛的演 技和英武的外形俘获了无数佳人的芳心:“每当白* 西坠,红灯夕张,鬓影钗光,衣香人语,沓来纷至。 座上客常满,红粉居多”④。另据胡芝风在自传《艺 海风帆》中的描述,她的外婆也是这样一位痴迷的戏 剧粉丝:“外婆家住在上海天津路,那里附近有个小 小的戏馆,叫天香剧场,总共只有四百多个座位。当 时的越剧叫‘绍兴戏’,又叫‘的笃班’,是女子剧 团,她们长年就在天香剧场这样的小戏馆演出。我外 婆是她们的忠实观众,每个月要去光顾二十多场。” ④即便是女儿生下外孙女后,都没能阻挡住外婆看戏 的脚步——她常常抱着包在“蜡烛包”里的小外孙女 一起去看戏。所以,天香剧场从此又多了一个襁褓里 的“小观众”。 胡芝风,正是沐浴着上海租界这种戏园林立、笙 歌不*、诸腔竞奏、女性意识觉醒的社会氛围,从蹒 跚学步起,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把戏曲的种子埋在胡芝风幼小心田的,当非 外婆莫属。因为胡芝风出生后便与外婆住在了一起, 而外婆又是这样一位铁杆戏迷,再加上当时他们居住 在繁华热闹的二马路永安公司后门,附近聚集了中国 大戏院、大舞台、共舞台、大上海电影院、大光明电 影院、天蟾舞台、浙江大戏院、皇后大戏院等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