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作者: 安心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ISBN: 9787559615268

作者简介

\\\"安心: P.E.T.父母效能训练中国督导 安心工作室创始人 2009年至今,以公益讲座、微课等形式开讲,覆盖受众近20万人;带领P.E.T.工作坊超过一百场;支持数以百计的人成为P.E.T.认证讲师;她和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将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和方式惠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改变了家庭养育的潮向。 她在生命的道路上探索着、分享着,追随但不盲从,自省但不内疚,精进但不僵化,践行但不苦修。她用“一念之转”的极简功课,重塑自身的信念系统之后,以转念作业协助者的身份协助更多的人重写人生剧本,开启焕然新生。\\\"

内容简介

\\\"没有不乖这回事 刚上完工作坊的小米突然有了个发现:“我儿子很喜欢自己小时候的衣服,新买的衣服都不喜欢穿,我刚刚突然想到了原因,因为我每次看他小时候的照片都会说你小时候好可爱啊……我一直没发觉,原来他的小时候就成了所谓的‘别人家的小孩’,我一直讨厌‘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好’的说法,原来我也在做这样的事情。家里墙上挂着儿子小时候的照片,所以我真的经常这样说。” 成都有位妈妈苦恼于孩子一进超市就一定要刷卡买东西,在与我聊天的过程中,她突然想起,有一次当孩子拿着她的卡给售货员刷时,旁边有位奶奶把孩子猛夸了一顿,就是在那次之后,孩子才一进超市就要买东西的。 杭州工作坊有位妈妈经过倾听,发现孩子不去幼儿园的原因是感觉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不想穿某件衣服,原来是那件衣服穿上身会有刺痛感。 有位成都的妈妈发现,在奶奶把孩子的玩具强行送给其他小朋友后,孩子就变得不愿意分享玩具了。 有些孩子会对他人甚至是自己使用暴力,这些孩子通常都曾被暴力对待过。几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讲座上,一位爸爸在课间休息时问我:“安心老师,我的孩子总是喜欢打自己。什么办法我都试过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还是会打自己。”我对这位爸爸说:“你若不能停止打他,他又怎么能学会停止打自己呢?”这位爸爸当时眼眶就红了,若有所思地道谢离开。 很多时候,孩子的某些行为,哪怕是父母认为不合理的行为,其实跟大人一样,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安全感的需求,可能是生理需求,或其他需求。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情满而泄,由于压抑的情绪导致了某些行为。而我们太容易掉进评判的习惯中,用好与不好或是乖与不乖来评判孩子。 在我看来,孩子没有不乖这回事,也没有所谓的行为偏差,有的只是我们还未了解的真相。而当我们说孩子不乖时,其实是带着权威和不尊重的。我们的孩子不会说父母不乖,我们也很少说某个大人不乖,却把这样的字眼用在孩子身上。 托马斯·戈登博士说,“不乖”是父母的语言,与父母看待子女的传统方式密切相关。当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期待相违背时,父母就会说孩子“不乖”。 在托马斯·戈登博士看来,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他认为,如果父母能够采用以下原则对待孩子,对父母而言,家庭生活将会减少纷争,对孩子而言,家庭生活也会更快乐。 原则一:孩子和成人一样,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们也会努力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原则二:孩子并不是不乖,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一些重要需求而采取的行动。 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是孩子爱的呼唤。 有多少时候,我们忽略了对孩子的尊重,孩子打碎一只碗,可能得到的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备,而如果是一位成人打破一只碗,可能你只会轻声说“小心哦”。 孩子胃口不好,不想吃饭,通常我们都不允许,而换作大人则无所谓。甚至孩子想穿或不想穿某件衣服,都需要得到我们的允许。 孩子发表某个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我们就启动说教机制,如果是对成人,我们则有可能一笑置之。孩子的行为我们不接纳,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乖”的标签,但我们极少会说某个大人“不乖”。尊重孩子,有时就只是简单的不评判孩子,不把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小孩看待。 \\\"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是安心自我成长、十年淬炼的心血之作。在她的书里,没有热情似火,没有高奏凯歌,有的是对人生的些许领悟和见地,有的是来自学员的真实案例和她的精准剖析。文字背后,是她饱含深情的温暖、历久弥新的真诚、义无反顾的信任和全然负责的担当。 因为不越界,所以他人能够感受到尊重;因为不评判,所以他人愿意敞开;因为负责任,所以我们会拥有更完整的内在、更自由的自我;因为无伤害,我们会带着爱来与与他人、与世界相处;因为内外一致,所以我们感受得到彼此纯粹的初心…… 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简单的十几个字,道出了P.E.T.的精髓,也是需要我们毕生修炼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