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26:第二十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
作者简介
1956年在上海创刊的《萌芽》,是新中国的第一本青年文学刊物。《萌芽》一直以来都是青年写作者的园地,创刊68年以来,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萌芽》杂志陪伴着许多人走过青春岁月,伴他们穿过年少迷惘,得以通过文字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和复杂的世界。
内容简介
序 由中国福利会、上海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萌芽杂志社承办的“新闻晨报?周到”杯第二十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于2023年5月如期启动。经过历时半年的征稿、看稿、评审、比选,190余位文学新人脱颖而出,于2024年1月26日齐聚上海,参加了统一命题、限时三小时的现场创作。 在连续三年的线上复赛后,大赛终于告别云端,重回纸面。翻开笔迹仓促、偶有涂抹的手写答卷,评委们的头一句评价是“久违的亲切”。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流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当中既有见证大赛初创的长者,也有以大赛为文学起点的八零后作家。复赛当晚,两整箱A3大小的复赛答卷在青松城大酒店会议厅内被分发至各组桌面,堆垒如林,评委们集体读稿,挑灯夜战。除了翻新的酒店装饰,一切都重演着“新概念”最初的模样。 199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这十四所著名高校与萌芽杂志社创始主办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在世纪末吹响了一支青春的号角。由大赛首倡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理念,自此影响着一代代文学的青年与青年的文学。 时至2024年,新概念作文大赛面对又一批文学新人,如何常新?诚如本届大赛间隙首次举办的“萌芽见面会”主题所示,我们不仅在乎写作,更在意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经由文学之径观察外物、审视自我,“通过我们理解复杂的世界”。无论是复赛命题下的一篇篇《感觉像真的》或《今天网络没信号》,还是被这本选集撷英的初赛作品,那些依然保有敏锐度与丰富性的文字,是文学之恒久鼓舞人心的依据,也是大赛勃勃生机的源头。比赛真实地呈现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亦有一代以文学栖居于世界的方式。正如大赛评委周嘉宁在面对选手有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困惑时所回应的:“我现在再看到这样的作品,都会抱着非常珍惜、爱惜的态度,会希望这样的写作者、这样的写作不被伤害,以一种最初的形态保存下来。” 重读重编,结集付梓,是对它们最珍重的留印。第二十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本书正式画下句点,获奖的喜悦会流逝,唯一可能抵抗时间的,是赛场上三小时或书桌前一个午后流淌下的这些文字。它们年轻,浑然天成,如雨水稍纵即逝,而新概念作文大赛能做的,是聚水为潭,送它们奔涌向江海。 萌芽杂志社 2024年5月 ? 拥抱Z世代极具代表性的声音,观察、引领当下的青年文学审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十四所著名高校和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共同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延续二十六年,抵抗时间的惯性,在轻盈丰富的文字中感觉年轻自由的笔触。 ? 激发写作兴趣,让青少年爱上写作:一本青春文学的坐标之书,一段文学旅程的崭新起航,一次文学同道的集结号,经由文学之径观察外物、审视自我,“通过我们理解复杂的世界”。 ? 由马原、张新颖、周嘉宁、朱国华、路内等45位著名作家、学者教授、资深编辑担任评委,内含多篇名家点评,拓展创作思路,助怀揣文学梦的青年们迈向更广阔的的文学天地